数字经济和低空经济究竟哪家强?
在“十四五”规划和“十五五”开局之际,中国城市之间的产业竞争已从传统的制造业比拼,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角力。其中,深圳的数字经济与成都的低空经济,作为各自城市转型升级的“王牌引擎”,正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一个以“数据”为生产要素,一个以“天空”为发展疆域,两者路径迥异,却同样代表着未来经济增长的新方向。
那么,深圳数字经济与成都低空经济,究竟谁更强?谁更具潜力?
深圳“数字生态”vs成都“航空基因”
深圳是中国数字经济最活跃的城市之一。2024年,深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1.2万亿元,占GDP比重超30%,稳居全国前列。其产业生态呈现出“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共生、产业链完整”的特点。
华为、腾讯、中兴、大疆、平安科技等世界级企业扎根于此,形成了从芯片设计(海思)、操作系统(鸿蒙)、云计算(腾讯云)、人工智能到消费互联网的完整链条。特别是在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深圳已构建起全球领先的产业集群。
更关键的是,深圳的数字经济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度融入制造业、金融、交通、医疗等各个领域,形成“数字+”的融合生态。例如,大疆的无人机技术不仅用于消费级航拍,更广泛应用于农业植保、电力巡检、城市治理等工业场景。
与深圳的“数字基因”不同,成都的优势源于其深厚的航空工业基础。作为中国三大航空制造基地之一,成都拥有成飞、中航工业、中国民航局第二研究所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和企业,长期承担歼-20、C919等重大航空项目。
这一“航空基因”为成都发展低空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2025年,成都以52.49的“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排名全国第五,仅次于北京、深圳、上海、广州。其低空经济企业数量达481家,位居全国第三。
成都的低空经济以工业级无人机和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为核心。中航无人机的“翼龙”系列出口量全国第一,腾盾科技在大型固定翼无人机领域表现突出,而沃飞长空作为国内eVTOL领域的明星企业,已获得CCAR-135部运行合格证,成为国内首家具备载人飞行资质的eVTOL主机厂。
深圳“技术迭代”vs成都“场景突破”
深圳被誉为“中国硅谷”,其创新能力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影响力。2024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0年全国第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5.8%,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在数字经济领域,深圳的创新集中在底层技术突破。华为在5G、6G、AI芯片等领域的研发投入巨大;腾讯在云计算、AI大模型(混元)方面持续领先;大疆在无人机飞控系统、视觉导航等核心技术上拥有绝对优势。
此外,深圳的创新生态高度市场化,资本活跃,风险投资机构密集,形成了“企业主导、市场驱动”的创新模式。这种模式使得技术迭代速度快,商业化落地能力强。
成都的创新则更侧重于“应用场景”的突破。作为全国首批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改革试验区,成都率先划设阶梯式低空空域,为无人机和eVTOL的常态化飞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2025年,《城市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显示,成都的企业聚集度、创新聚集度、环境友好度等细分指标均排名靠前。其创新模式是“需求牵引、场景倒逼”——通过开放低空物流、应急救援、低空文旅等应用场景,推动技术研发和产品迭代。
例如,成都已开通多条无人机物流航线,用于医疗急救、山区配送;在“五一”假期,市民可在市区体验低空飞行观光;沃飞长空的AE200验证机完成全倾转飞行试验,成为全球第二、中国首个实现该技术突破的企业。
这种“场景+技术”的双轮驱动,使得成都的低空经济创新更具实用性和落地性。
深圳在数字经济领域的政策支持具有“先行先试”的特点。2022年,《深圳经济特区数字经济产业促进条例》出台,成为中国首部数字经济地方性法规。2024年,又发布《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系统性推动低空经济发展。
此外,深圳设立了全国首个低空经济管理局,统筹协调空域管理、飞行监管、基础设施建设等事务。这种“自上而下”的制度创新,为产业发展扫清了障碍。
在资金支持方面,深圳设立了千亿级产业基金,重点投向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
成都的政策支持则更具“系统性”和“针对性”。2024年,成都发布《成都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4—2026年)》,明确提出打造“西部低空经济中心”和“工业无人机第一城”的目标。
2025年,成都设立总规模30亿元的低空经济产业基金,聚焦招大引强,加速完善产业链条。同时,成都高新区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平台建设,集聚了沃飞长空、纵横股份等一批优质企业。
此外,成都作为中西部核心城市,在国家“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低空经济的发展也获得了区域协同的政策红利。
深圳的数字经济已渗透到城市运行的方方面面。从智慧交通到智慧医疗,从数字政务到数字金融,深圳正打造“全域数字化”的城市样板。
未来,随着6G、量子计算、元宇宙等技术的成熟,深圳有望在数字孪生城市、AI大模型应用、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继续领跑。其数字经济的市场规模将不仅限于本地,更将辐射全国乃至全球。
据预测,到2030年,深圳数字经济规模有望突破3万亿元,成为全球数字经济的重要枢纽。
成都的低空经济则聚焦于“垂直领域”的深耕。其目标是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工业无人机和eVTOL制造中心。
在工业级应用方面,成都的无人机已在电力巡检、地质勘探、农林植保等领域形成规模化应用;在载人飞行领域,沃飞长空等企业正加速推进eVTOL的适航认证和商业化落地。
未来,随着低空空域的进一步开放和飞行器成本的下降,成都的低空经济有望在物流、文旅、应急救援等领域形成万亿级市场。特别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协同发展,将为低空经济提供广阔的区域应用场景。
谁的未来更可期?
深圳的数字经济面临“内卷”加剧、国际竞争压力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问题。同时,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趋于饱和,亟需向工业级和载人飞行器转型。
成都的低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规划至2026年建成200个起降设施,远低于深圳的1200个目标。空域开放程度和管理机制仍有提升空间。
若论当前综合实力,深圳凭借其庞大的经济体量、完整的产业链和全球影响力,在整体竞争力上仍占优。但若论未来增长潜力和产业特色,成都的低空经济正展现出强劲的“后发优势”。
深圳的数字经济是“广度优先”,覆盖领域广,渗透率高;成都的低空经济是“深度优先”,聚焦细分赛道,技术壁垒高。两者并非简单的“谁强谁弱”,而是代表了中国城市产业发展的两种不同路径。
其实深圳和成都不是“谁更强”的比较,而是“谁更懂未来”的战略更深远。
深圳数字经济与成都低空经济,本质上是两种不同发展模式的较量:一个是“数字驱动”的全面升级,一个是“天空赋能”的垂直突破。
深圳强在生态、在规模、在国际化;成都胜在根基、在场景、在差异化。两者各有千秋,难分高下。
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深圳的“数据流”,还是成都的“空中流”,它们都在重新定义城市的价值与边界。未来的城市竞争,不再是GDP的简单比拼,而是谁能率先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占据制高点,谁能为未来社会提供更高效、更智能、更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因此,问题的答案或许不是“深圳和成都谁更强”,而是:谁更懂未来,谁就能赢得未来。
该文为BT财经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复制、传播或改编该文章,如构成侵权行为将追究法律责任。
作 者 |元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