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市场环境以及未来很长时间,主动权益基金依然会有不错的超额收益,但是这类基金也存在一些缺点。
我们来认识这些缺点并非全盘否定主动权益基金的价值,而是为了全面认识它们,并建立更理性的投资框架。
一、业绩魔咒:难以持续的辉煌
主动权益基金的业绩依赖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与市场风格的匹配,受市场风格轮动的因素影响,绝大多数基金无法连续跑赢市场。
最典型的现象是“冠军魔咒”,一旦市场风格切换,业绩会迅速变脸。而追逐冠军,是普通投资者最大的陷阱之一。
二、基金经理的个体风险
主动基金的核心是基金经理,他的投资理念、能力圈、情绪控制甚至身体健康状况都直接影响基金业绩。
离职风险:优秀的基金经理是稀缺资源,可能被挖角、跳槽或“公奔私”。
风格漂移:有些基金经理为了短期排名压力,可能会去追逐市场热点。
三、基金公司与投资者利益错位
基金公司收入源于管理费(规模驱动),与投资者追求的净值增长目标并不完全一致。
这可能导致公司更追求扩大规模,而非尽全力提高投资者的绝对回报。
极少数情况下,还会出现抬轿子和老鼠仓的问题。
抬轿子:在同一个公司内部,用其他基金为旗下的“明星基金”拉升股价,美化其业绩。
老鼠仓:基金经理可能利用未公开信息进行利益输送,损害持有人利益。(虽然监管严厉,但风险依然存在)
四、散户行为绑架:被迫的追涨杀跌
当市场大涨时,因为基金公司批量发行基金或基民大量申购,基金经理即便不看好后市,也必须在规定内迅速建仓。
与之对应,当市场大跌时,基民大量赎回,基金经理即便看好后市,也必须在低位抛售股票以应对赎回,加剧亏损。
五、规模诅咒:超额收益的毒药
一旦某只基金因业绩优秀成为“爆款”,规模迅速膨胀至数百亿,其超额收益往往随之消失。
六、基金发行的周期悖论
新基金发行最火爆的时期,往往对应市场高位、估值偏高的阶段,此时投资者面临长期套牢的风险。
七、成本侵蚀:隐形的复利杀手
费用是唯一确定的损失,投资者必须在投资前精打细算。
主动权益基金的管理费高于指数基金,在长期复利下会吞噬相当部分的最终收益。
八、信息不对称问题
营销材料往往突出历史业绩,但很少揭示收益的实现逻辑和可持续性。
普通投资者难以穿透了解基金经理的实际投资能力、策略稳定性及潜在风险暴露。
总结与建议:
1、不追逐短期冠军,转而考察其3-5年以上的长期业绩和风格稳定性。
2、将“基金经理”本身作为核心分析对象,考察其从业年限、投资理念的深度与一致性。
3、警惕规模过大的“巨无霸”基金。
4、将费率作为硬性筛选标准,在同等条件下选择费率更低的基金。
上一篇:建发国际集团前三季度合同销售约710.3亿元 建发国际集团合约销售额 建发国际集团股价实情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