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合川老农民】
一、历史性的“归零”
2025年6月,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开盘钟声刚落,交易员们盯着屏幕上的那条“零”——USDA出口检验报告里,上一周对中国的大豆装船量赫然写着“0.0”。这是他们从业二十年来第一次在夏季出口季看到如此刺眼的数字。
更震撼的是,这份“零”已经持续了整整四周:从5月1日到5月31日,横跨太平洋的航线上,没有一艘散货船因为美豆而驶向中国港口。海关总署随后公布的月度明细表干脆把“美国”这一栏删去,只留下一句冷冰冰的备注——“自2025年5月起,中国未再进口美国大豆”。
在接下里的时间里,这份震撼并没有戛然而止,7月、8月、9月,冰冷的数字“0.0”始终未发生任何改变,时间仿佛凝滞成巨大的阴霾,笼罩在美国豆农的心头。
往年此刻,美国农民都会喜气洋洋地到农田里收割大豆,因为这是中国买家开始下单的时间。但今年却是迥异的风景,在特朗普关税战的背刺下,中国的买家迟迟不来,这一年的收成又该何去何从?
2024年10月以来美豆进口趋势变化
与此同时,在地球另一端的中国大连,港口调度中心的电子大屏赫然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巴西、阿根廷、俄罗斯、埃塞俄比亚,甚至第一次出现的坦桑尼亚国旗图标,在“已靠泊”与“待装船”之间来回闪烁。
调度员点开最新一条船期信息——“桑托斯港,载重20.6万吨,目的地:中国青岛”。他知道,这条船承载的不只是黄澄澄的豆子,更是一整套被重新编织的全球粮食地图:它绕过曾经不可绕开的美国,把南美丰沛的阳光、黑海肥沃的黑土、非洲高原的雨季,一并打包送往太平洋西岸。一粒豆子,就这样在2025年的初夏,完成了对旧秩序的告别,也为新秩序写下了第一行注脚。
中国的去美国化贸易路线
二、中美大豆贸易的心路历程
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大豆贸易一直是中美农贸的重头,为了更好地融入当时由美国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2024年,我国取消大豆进口关税配额,实施3%单一关税。随后中国进口美国大豆数量一路攀升,峰值一度达到3000万吨左右,进口比重最高达到64%。
2001年,中国与多哈签订加入WTO的协议
2016年特朗普上台,高调发动贸易战,受关税影响,美豆进口数量腰斩,跌至1664万吨,但在随后几年内又逐步回升至2000万吨左右。真正的转折点在2022年,疫情原因,美豆进口数量在中国持续增长的趋势下出现回调,逐步被他国卖家所取代。
可以说,清零并非突发事件,而是近二十年中美大豆贸易由“高度互补”走向“结构性脱钩”的终点。自2004—2024年间,中美两国贸易曲线经历四次重大拐点,而大豆贸易是此种大气候下的小气候。
2004-2025中国进口美豆数据及关键拐点
第一次拐点:入世红利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WTO,2004年取消大豆进口关税配额,为美豆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做好了铺垫。这一阶段亦是中国大量接受外资,深化开放,与全球接轨的时期,这种开放客观上来说是在一定程度上让步了国内市场的主体性,由此也引发了著名的“大豆危机”,中国的粮油加工产业因美豆价格的波动兵败如山倒,产业尽数落入外资之手。
第二次拐点:金融危机与“南美替代”
2008年,次贷危机引发美国金融海啸。为了救市,美联储三轮QE推动美元走弱,南美国家如巴西、阿根廷货币贬值,农户扩种,其价格优势开始反超美国,而中国的大豆进口占比亦悄然发生变化,至2012年,南美国家大豆进口比例首次超越美国。美国对华出口数量虽仍在千万吨级别,但份额已降至不足40%。此期间内,南美国家在大豆产业上的潜力逐渐浮现,为日后替代美豆埋下了伏笔。
第三次拐点:再平衡与“百日计划”
步入2013年,中国掀起了城镇化的热潮,国内养殖规模化、食用油升级、豆粕蛋白需求井喷,促成了对美豆需求二次扩张。2016/17年度中国进口美豆达创纪录3200万吨,占美豆出口总量六成。
2017年“习特会”后启动“中美经济合作百日计划”,美豆成为中方平衡货物贸易逆差的首位单品。特朗普访华期间签下2500万吨框架合同,美豆期货涨停,产业界一度认为“黄金时代”重启。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美豆逐渐成为特朗普贸易战的手牌,大豆订单成为了其向国内豆农宣示“赢学”的一种手段,美国豆农看似在特朗普的庇护下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但恰恰是这种将大豆出口与政治高度绑定的操作,最终敲响了美豆对华出口的丧钟。
中国市场的天量需求,使得美豆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像中国这样的市场。大豆出口之所以能被特朗普政治化,也是因为美国大豆出口对于中国市场客观上存在着难以分割的依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曾经因为美豆对中国市场的垄断造成了中国粮油产业的溃败,而如今因为美豆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却成为了掣肘特朗普对华贸易战的重要棋子。
美国逐年大豆产量,2024年高达1.2亿吨,中国买家的退出使其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
第四次拐点:贸易战、疫情、地缘三重冲击
好景不长,盛极必衰,特朗普1.0时期在科技战、贸易战对中国咄咄逼人,背刺了本可以大赚一笔的美国豆农。2018年7月中国对美豆加征25%关税,9月再加10%,累计税率达36%,美豆完税价彻底丧失竞争力。
2019年5月中美谈判破裂,中国暂停所有美豆新采购,转向巴西“扫货”,蛰伏已久的南美豆源开始发威。当年巴西对华出口量达5700万吨,同比增34%,占中国总进口75%。
屋漏偏逢连夜雨,2020年,天灾人祸汇集,一方面是疫情扰乱物流,另一方面是密西西比河水位低下,美国国内运力严重下降,难以保障交货。这使得中国国内大量订单持续转向南美。即便随后的俄乌冲突推高了黑海航线保费,打击了欧洲的卖家,但因为巴西、阿根廷大豆的异军突起,美豆在国内的份额持续下跌。
在2024年中国进口大豆总量达1.05亿吨,其中美国只占2000万吨左右。
到了2025年上半年,中国进口美国大豆不足300万吨,而同期进口巴西大豆3850万吨,可以说美豆在华的市场份额已经被中国的新贸易伙伴们瓜分干净。
而在夏季开始的新季采购中,中国进口商停止采购美国大豆,在关税、可持续采购政策、国产大豆振兴计划、巴西同行的四重挤压下,美豆进口量归零。
2018-2025中国进口巴西大豆趋势图
三、美豆沉浮之因
具体来看,美豆对华折戟沉沙有几个关键因素。从海关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进口大豆均价为446.1美元/吨,其中巴西大豆为439.1美元/吨,而美国大豆高达459.8美元/吨,美豆每吨贵出21美元。此前两年,美豆的溢价更高,每吨比巴西贵出50至60美元。
巴豆对美豆的成本优势,缘起于下面几个主要因素:
种植成本的差异:标准化的美式大农场背后,是高昂的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种子专利费以及农药化肥的投入。巴西的农业相对来说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就比如其国内盗版种子横行,专利费几乎忽略不计。再加上巴西利用其地理优势大力发展生物,又有丰富的磷矿资源打底,故而在资源禀赋天选之国的竞争中,巴西卷王力压美利坚一头。
生产加工成本的差异:就拿干燥脱水来说,美国普遍采用天然气烘干,而巴西则采用晾晒烘干。压榨加工环节,美国采用大型工厂集中化处理,巴西则在产地区域就地加工。
往往人们直观的感受是规模化集中化一定能够降低成本,但现实的工业生产中却不完全如此。规模化真正有利于的是标准化,而成本会诸如物流、管理、标准规范投入等多重因素所影响。
就比如美豆出口有着更高标准的检测要求,而巴西大豆出口仅需最基础的检疫证书。这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费用差异。
运输成本的差异:直观上来看,从美国西海岸经太平洋到中国有着最短的运输距离,但美国国内的地理条件却制约了美豆对此条捷径的利用。
首先,美国国内的地势西高东低,而大豆主产区又集中在东部,利用其内陆发达的水网,自西向东/自高向低将货物运输到东部港口,远比逆地势而上,用陆运的方式强行将货物运送到东部港口划算。
图6:美国地势图,西高东低,东部有发达的水网
美国大豆种植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平原
所以最常规的美豆入华路径图,是从其西海岸出发,经过巴拿马运河,再跨太平洋行驶。
而巴西的地理形势则完全不同,其西北部是亚马逊大平原,往西海岸走时并没有美国那样巨大落差的山脉群,取而代之是发达的水网。这使得巴西的大豆从运输层面可东可西,无论从哪个方向出发都会比美豆更快进入到太平洋,这也造就了美豆更高的物流成本。
而随着中国对南美的深入投资,倘若建成了从巴西直达秘鲁钱凯港的铁路,巴西对美国的物流优势还将进一步被放大。
巴西/南美地势图
中国市场的变化:早年美豆进入中国市场,凭借的正是低廉的价格。美式大农场规模化“爆兵”的能力震撼了还处于小农经济下的中国人。这种规模效应所带来的优势,一度令我们陷入粮食安全的漩涡。
大豆危机敲响了中国人对于粮食安全的警钟,大力推进主粮自主化,这限制住了美豆折腾中国市场的上限。
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扩种大豆和油料”,2023年国产大豆产量突破2000万吨,东北高蛋白豆部分替代美豆。
农业农村部2021年发布《猪鸡饲料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技术方案》,通过添加5%—8%杂粕和合成氨基酸,力求减少豆粕饲料需求年,达到年减1100万吨的效果,相当于美国对华年出口量的三成,这也从客观上减少了对美豆进口的需求。
美国国内政治与资本的分化:其实很多人忽略一点,那就是美国豆农的死活与美国跨国农业资本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这些跨国资本老早就进行了全球布局,说不定巴西的大豆产业里就有它们的身影。
资本无祖国,美国豆农在美国的跨国资本眼里不过是一个可供选择的供货地罢了。这也是为何巴豆替代美豆成为中国的进口主力,美国一点办法都没有,因为跨国资本不在乎,对于资本来说无足轻重,所以它才会成为反复横跳的政治议题。
四、美豆对华出口清零对特朗普的影响
简而言之,美国的豆农们沦为了其国内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所谓关税战,其经济意义有限,但政治意义无限。因为它背后折射出的是美国国内两股意识形态的撕裂与对立。
从务实的角度出发,美国最不应闭关锁国,因为它仅靠向全世界输出货币就获得了大量物美价廉的货物。这些货物支撑起了美国社会的福利,缓解了国内矛盾,掩盖了其政治散装的本质。
但为何美国要主动提出脱钩呢?归根结底,是其跨国资本利益集团与本土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已然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而这种矛盾的表象则是其自由派白左与保守派红脖子的冲突。
正如前面所说,美国本土老百姓的死活,跨国资本集团并不在乎,他们有全世界的人才、货物、资金输血,哪里好用就去哪里,因此在几十年一超多强的“天胡”格局里,美国忘记了提高民生福利,说白了这是此种经济结构与意识形态的必然。
而美国国内政治的撕裂,使得政客对于短期政绩以及赢学的需求远远大于对长期利益的坚持。
特朗普无视美国被全世界廉价商品供养的事实大打贸易战,这显然不是为了美国的长治久安,只是为了迎合美国国内不断加剧的“自由派”与“保守派”的意识形态冲突。
查理柯克的遇刺,标志着美国内部的撕裂已经彻底丧失体面
在此种逻辑下,美国国内的商业生态面临着极大的冲击,所谓全世界最自由的市场已经被政治高度绑架,包括形形色色的DEI运动,以及由此催生出的极端保守主义思潮的反击。
查理·柯克们试图建立的以基督教为纲领的政教合一的“查理曼帝国,与自由派们所追求的,自启蒙运动以来以理性逐渐构建出来的多元包容的“Zootopia/疯狂动物城”,两者之间终有一战。
在这样尖锐的内部矛盾中,要说美豆清零对特朗普的基本盘能有多大影响?我认为不会有太大影响,因为当下除了特朗普,还有谁能如此成规模地为美国红脖子们发声?
在传统道德所塑造的国家秩序与个体理性所解放的自由虚无的角力之中,小矛盾将服从于大矛盾,就像支持拥枪却最终被枪击致死的查理·柯克一样,美国豆农的损失,不过是通向MAGA的必要代价。
对于中国来说,我们更重要的是看清楚这些荒诞不羁的美国亡国征兆,引以为戒。
五、中国的韧性
美豆对华出口沉浮背后,是地缘局势变化,国际秩序重构,也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缩影。
美国秉持着霸权国家的思维惯性,将旧时代的老规矩强加在中国身上,却忽略了东升西落的客观事实,即大国博弈最终看的是实力,此种实力不是金融泡沫堆多高,科技概念PPT写得多华丽,而是实打实的产业与技术落地,以及洲际导弹能打多远、六代机是否造得出来。
现实力量对比的倾斜,使得美国在大国博弈中不再具备上风。然而美国依然维持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老博弈思维,总觉得自己还能逞强,那么碰壁是自然的事情。
相较特朗普1.0时代,中国为何更加游刃有余?对此,我想跳出农业范畴,谈谈这其中更为深刻的原因。
1)中国坚持实业立国路线,做好了虚与实的平衡
实体产业是解决民生的最基本保障。而对于GDP大部分由第三产业贡献的美国来说,恰恰是其脱实向虚的路径,导致其今时在面对全球竞争时的乏力。
很多人看到美国金融市场的繁荣,看到其科技巨头资产价格泡沫,心中难免生出向往。但还是得回过神来问一问,代价是什么?
美国的实体产业全面衰退,造就了红脖子与MAGA,造就了其保守意识形态与自由意识形态的撕裂与对立。当这两种意识形态无法进行正反合的辩证统一时,一定会对两者产生同级别的破坏。
就好比美国社会的保守无法解决其社会的秩序问题,反而会转变成一种裁决异端的宗教恐怖。而美国的创新能力也在逐步衰落,PPT无法转化成具体的产业和稳定的产品,马斯克的饼都画到火星上去了,但真正实现可控核聚变这种支持星际旅行的关键技术,反而极大可能从低调的中国这里爆发。
统一保守与自由的,终究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环境,就像统一植物根系与枝系生长的是良好的土壤条件。而支撑安居乐业环境的则可以让更多人低门槛、普遍化、勤勤恳恳就能参与到其中的实体就业,而非高门槛、精英化、需要依靠投机倒把、算计别人才能获利的虚拟产业。
大型农机在黑河大田中收割大豆。
中国以实业立国,保护住了这片土壤;而美国脱实向虚,彻底抹杀了其社会稳定的可能性。
2)中国坚持自主独立的路线,做好了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应对
曾几何时,国内知识界普遍认为中国必须跪在美国面前时,我们就已经开始了后美帝国时代的战略布局。
从马达加斯加的杂交水稻,到秘鲁的钱凯港;从金砖体系到一带一路倡议。我们走出的每一步,都力求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以更加自信与从容的姿态应对这个变化莫测的时代。
大豆进口替代只不过是这样一个时代的缩影,能源进口的结构性调整,芯片产业的自主可控,国产大飞机,Deepseek,国产机器人……全新的国际贸易格局正在中国的战略调整中一步步呈现。
今年关税战时,有声音叫嚣中国会推动人民币贬值以解决出口问题。但事实又一次打了他们的脸,人民币持续大半年的升值,恰恰说明我们已经做好了应对美国脱钩的经济金融准备。
3)中国务实的文化
能够支撑中国人坚持实业立国,坚持自主独立的,是中国这种去宗教化的务实文化。这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生命力的体现。纵观东西历史,我们极早地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思想上的绝地天通,使得我们在面对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时,能将其平衡。
保守维护社会的稳定,自由提供创新变革的动能。保守也好,自由也好,理念因局势而表达,该自由的时候自由,该保守的时候保守,不拘于一种理念的束缚,不执拗于此种理念所赋予的身份标签——这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即是实事求是的精神。
这也是为何西方NGO祸害我们多年,却仍未从根本上消灭我们优秀的文化。但凡从中国文化中悟道了的中国人,面对西方那套二元对立、服务于政治运动的理念,自然是降维打击的。
恰因此种保守与自由的辩证统一,使得中国没有出现美国那样割裂的跨国资本利益集团与本土利益的冲突,使资本没有完全凌驾在中国的人民性与主体性之上。
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更是我们的文化优势。在回顾中美贸易战、回顾美豆沉浮的今天,感悟到这一点,成为一个更加自信的中国人,这也许才是内心最想跟大家说的话。
六、结语
美豆的沉浮,掀起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大国博弈的波澜。中国以“进口多元化+国产替代+技术突围”的三位一体战略,在贸易战高压下不仅守住了蛋白安全底线,还反向重塑了全球大豆乃至大宗商品的权力版图。美国则在大豆、芯片、稀土、光伏等多条战线同时遭遇“去中心化”冲击,其农业州政治基础随之松动。
未来十年,世界或将进入一个“半球化”的供应链时代:以人民币、雷亚尔、迪拉姆为结算货币的“南环带”与以美元、欧元为核心的“北环带”并存。金砖体系、“一带一路”将与西方殖民时代的旧体系不断博弈,中美之间围绕科技、货币、思想文化的竞争将逐渐白热化。
这将是一个变化莫测的时代,而唯一不变的是东升西落的恢弘趋势。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