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名家汇”,不少人或许还记得它在A股市场上那段“高光时刻”。
2016年,这家自称“中国领先的智慧城市与文旅夜游灯光投资运营商”的企业成功登陆创业板。发行价不过8元出头,却在短短几个月内被资本疯狂追捧,一度突破百元大关,甚至在十送十五除权后依然顽强站上60元。
那一年,它被称为“十大妖股”之首,涨幅惊人,风光无限。
然而,热闹背后,往往藏着不易察觉的危机。当投资者冷静下来细看,发现这家公司的核心业务,其实并不像它的名头那样“高大上”——说白了,就是做路灯安装和照明工程的。
渐渐地,市场热情褪去,股价开始漫长的阴跌。直到最近,一纸法院裁定书正式宣告:名家汇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而就在公司陷入困境之前,有一个人早已提前“上岸”——那就是创始人程宗玉。通过连续减持与股权质押,他成功套现十几亿元,真正实现了“落袋为安”。
程宗玉出生在安徽六安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家中兄弟姐妹五人,仅靠父亲当小学教师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更不幸的是,他六岁时母亲离世,父亲一人既当爹又当妈,艰难拉扯五个孩子长大。
尽管程宗玉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学习天赋,并顺利考入高中,但家庭的贫困让他不得不在15岁那年辍学。为了分担家计,他开始尝试做小生意——卖甲鱼、贩水果,虽然没赚到大钱,但也勉强贴补了家用。
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六年。就在他准备扩大经营时,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改变了一切。1991年,安徽遭遇特大洪灾,程宗玉的货品被冲得一干二净。面对一片汪洋,父亲对他说:“你去南方闯一闯吧。”
那年他22岁,怀揣父亲凑来的300元钱,踏上了开往深圳的火车。离家的那一刻,他暗下决心:不混出个样子,绝不回头。
初到深圳,程宗玉只有初中学历,能找到的工作十分有限。最后,他进了一家手表厂做质检员。虽然岗位普通,但他对待工作的态度却远超常人——每天提前两小时到岗,推迟两小时下班,不仅做好本职工作,还用心观察、总结工厂的运营管理。
两个月后,他写下一份关于提升生产效率的建议书,交给了老板。没想到,这个建议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老板直接提拔他担任厂长助理。
这次破格提拔点燃了程宗玉的斗志。他越发努力,很快又被提升为副厂长。随着能力的提升和经验的积累,他开始被其他公司看中,多次跳槽,职位也越来越高。用他的话说,每一次跳槽都是为了“挑战更高的目标”。
1998年,他加入一家美国灯饰公司,担任副总裁。在这段经历中,他敏锐地发现:外资企业在照明设计和施工环节存在短板。而这,恰恰是本土企业可以发力突破的机会。
2001年,程宗玉与人合伙创立了名家汇,主营业务正是照明工程设计与施工,同时代理销售照明产品。公司在深圳设立总部,不久后又在合肥成立分公司,从家乡起步,逐步拓展业务。
彼时,中国刚刚加入WTO,城市化进程迅猛推进,“夜间经济”开始兴起。各地政府纷纷加大城市照明投入,不仅要“亮起来”,还要“美起来”。名家汇正好踩中了这波政策与市场的双重红利,迅速壮大。
程宗玉不仅把“装路灯”做成了系统化、专业化的工程,还出版了多本灯光设计专著,不断提升公司与个人的行业影响力。2016年,名家汇成功上市,程宗玉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上市之后,名家汇凭借资本加持,在全国各地频频中标,营收规模迅速攀升。然而,危机也悄然逼近。
照明工程行业有一个典型特点:项目多靠垫资施工,营收和利润往往体现在应收账款上。一旦客户方资金链紧张,这些“纸上富贵”就可能变成坏账。
2019年后,随着房地产行业降温,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减少,财政压力加大,照明工程项目也随之萎缩。名家汇此前承接的大量工程款难以收回,公司业绩急转直下。2020年至2024年间,公司累计亏损近20亿元,最终资不抵债,走向破产重整。
而就在公司危机爆发前,程宗玉已开始陆续减持股份。据统计,截至2020年,他已套现超过十亿元,后续又通过股权质押等方式获得数亿资金。尽管公司最终走向破产,但他个人财富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程宗玉的故事,很容易被解读为一出“寒门出贵子”的励志剧——少年丧母、家境贫寒、被迫辍学,却凭借勤奋与智慧,从打工仔逆袭为上市公司创始人。
但另一方面,也有人质疑:他在公司危机前大规模套现,是否对得起那些长期持有股票的普通投资者?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而这样的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