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佳儒
港股市场中,二次递表并不新鲜,但三次递表还未上市的案例不多,迅策科技即是其中一例。
2025年9月22日,迅策科技这家手握“国内资管行业实时数据基础设施市占率第一”头衔、背靠腾讯、高盛、云锋基金等明星股东的公司,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这是其在2024年3月以及2024年9月两次递表失效后,第三次闯关港交所。
行业地位亮眼,明星股东加持,迅策科技依然未走出盈利困境。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下滑,亏损加剧,影响业绩的核心指标下滑:付费客户从上年同期的169家下降至121家,降幅28%。
这并非短期波动,自2023年11月,公司完成最新一轮融资后,迅策科技部分业绩指标显露增长压力,2024年营收增速放缓、亏损加大、行业市占率下滑。
值得关注的是,迅策科技的估值曾一路高歌:2021年6月至2023年11月,投后估值从25.18亿元飙升至62.2亿元。
如今,当62.2亿元的估值遭遇持续承压的经营数据,第三次递表早已超越单纯的上市诉求,而是成为一场关键的“估值辩护战”。
迅策科技创立于2016年,以实时数据基础设施及分析解决方案为核心业务,重点客户是资产管理人,比如保险公司、共同基金、银行资产管理部、证券商、企业财资、家族办公室、高净值个人等。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迅策科技在国内资产管理行业的实时数据基础设施及分析市场中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为11.6%。
“行业第一”的光环背后,却是持续未破的亏损困局。
根据最新招股书,2022年至2024年,迅策科技营收分别为2.88亿元、5.30亿元、6.32亿元,呈现增长状态。同期,公司期内亏损分别为9651.2万元、6339.1万元、9784.5万元。
进入2025 年,迅策科技由2024年的“增收不增利”转变为“营收下滑、亏损扩大”的双重压力:上半年营收1.98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83亿元出现下滑,期内亏损1.08亿元,较上年同期的9775.9万元亏损扩大,盈利前景愈发扑朔迷离。
对于持续亏损,迅策科技主要归因于大量研发开支、行政开支等。其中,研发开支是大项,2022至2024年,公司研发开支总额分别为2.59亿元、3.79亿元、4.50亿元,占营收的比例分别约为90%、72%、71%。
不难看出,迅策科技持续高强度投入并未换来盈利拐点,反而在近期出现“投入越高、亏损越大”的情形。
迅策科技曾表示,在业务发展的早期阶段,公司的重点不仅是立即盈利,而是扩大收入以获取市场份额并吸引优质客户。
然而,2025年上半年,迅策科技客户粘性遭遇挑战,付费客户从2024年同期的169家降至 121 家,降幅达28%。同时,反映客户粘性的净收入留存率更是断崖式下跌,从81%骤降至36%。
根据招股书,迅策科技所有客户均为付费客户。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公司的回头客数目分别为105名、115名、113名及94名,回头客数量的下滑,也成为净收入留存率走低的因素之一。
迅策科技表示,净收入留存率下降,主要是由于资产管理行业的净收入留存率大幅下滑。值得注意的是,迅策科技正试图通过业务多元化摆脱对资产管理行业的依赖。
招股书明确显示,2024年,迅策科技的客户涵盖资产管理以外的多元化行业,主要包括金融服务(资产管理除外)、城市管理、生产管理及电信,涵盖中国三大国有电信运营商。
2025 年上半年,迅策科技多元化行业收入占比已升至52.7%,超过资产管理行业收入的47.3%的营收占比。不过,从上半年亏损扩大的数据看,迅策科技多元行业市场的拓展尚未形成稳定的盈利增长点。
如今,在第三次递表的关键节点,迅策科技付费客户数量下滑、亏损扩大,其盈利前景仍待市场检验。
持续亏损下,迅策科技的经营依赖外部融资“输血”。2023 年11月完成最新一轮融资后,公司投后估值定格在62.2亿元。当前多个经营数据承压,它还能撑起这个估值吗?
回溯融资历程,2017年以来,迅策科技已经完成7轮融资,多家明星机构加持。
比如,2017年的A轮融资中,云锋基金、创新工场等参与投资,其中,云锋基金是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和聚众传媒创始人虞锋联合发起创立的。2019年的A+轮融资中,高盛入股。2020年的B轮融资中,腾讯也加入迅策科技股东阵营。
资本的密集加注,直接推动迅策科技估值狂飙,其投后估值从2017年的2.26亿元涨至2023年11月的62.2亿元,涨了27倍。
其中,2021年成为迅策科技估值跃升的关键节点:当年C +轮融资后,公司估值达25.18亿元,次年D轮融资直接突破至47.98 亿元,一年后交叉轮再涨至62.2亿元,两段周期内累计涨幅达147%。
值得注意的是,在估值跃升的同时,有多家股东选择提前套现。比如,2021年5月,珠海诚昊、中山火炬及北京创新工场将部分股份转让。2023年11月最近一轮融资中,北京创新工场等转让股份。
机构股东的“提前离场”与公司“冲刺上市”形成微妙对比,折射出机构们对迅策科技长期价值的分歧。
在最近一轮融资后,迅策科技火速于2024年3月首次递交招股书,如今已经是第三次闯关港股。
从最新一次融资后的经营表现看,迅策科技部分经营数据承压。回顾2024 年,迅策科技收入6.32亿元,收入同比增速约为19%,增速较2023年的84%减缓;同时,公司期内亏损达9784.5万元,亏损较2023年的6339.1万元同比扩大约54%。
更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迅策科技市场份额出现下滑,在国内资产管理行业的实时数据基础设施及分析市场占有率由2023年的13.5%降至11.6%。
进入2025 年上半年,迅策科技多项指标承压,营收同比下降约30%,期内亏损同比扩大约 10.47%。
眼下,距离上一轮融资已近2年,62.2亿元的估值与承压的经营数据形成反差。迅策科技的估值能否稳固?公司能否完成上市?若公司迟迟无法实现上市,早期入局的明星股东们是否会再次下场?悬念还很多。
对于迅策科技而言,第三次递交上市申请,不只是一场单纯的 “上市冲刺战”,更是一场关键的“估值辩护战”。这场辩护的核心,是要向港交所及潜在投资者证明,其估值表现具备与当前经营状况及未来增长潜力相匹配的坚实根基。
对于迅策科技IPO后期进展,我们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