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催肥”、经销商“失活”、商誉“高悬”:麦科田IPO如何破解“虚胖”增长难题? 并购“催肥”、经销商“失活”、商誉“高悬”:麦科田IPO如何破解“虚胖”增长难题?
创始人
2025-09-25 16:04:24
0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于娜 见习记者 赵文娟 北京报道

在启动A股上市辅导近五年后,深圳麦科田生物医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麦科田”)正式转战港交所,于近日递交上市申请。其招股书展现出一幅矛盾的图景:公司在营收与毛利率双增的背景下,却长期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怪圈,直至2025年上半年才依靠严控费用实现扭亏。

尽管通过并购驱动微创介入业务快速崛起,并实现毛利率连续提升,但麦科田仍难掩渠道健康度恶化的窘境。在高额商誉减值风险、集采政策压力与经销商体系“亚健康”的多重挑战下,其此次赴港IPO背后的成长质量与抗风险能力正受到市场密切关注。

毛利率涨却难盈利

近日,麦科田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由摩根士丹利与华泰国际担任联席保荐人。此举标志着该公司在启动A股上市辅导近五年后,转向香港资本市场寻求新阶段的发展机遇。

作为一家全球化医疗解决方案提供商,麦科田的产品矩阵覆盖生命支持、微创介入、体外诊断(IVD)三大核心板块,可满足医疗机构内广泛的临床科室、病房和诊所以及社区卫生中心、检验机构和家庭护理场景的临床需求。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已实现商业化的产品数量可观,其中生命支持产品超50种、微创介入产品80种、体外诊断产品210种,且各品类均有多种型号,可适配不同应用场景。在国内市场,其产品覆盖广度同样亮眼,累计进入超6000家医院,其中约90%为三级甲等医院,业务范围遍及全国31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

从资本历程来看,麦科田自2016年开始,始终保持着“一年一轮”的高频节奏,7年内累计完成10轮融资,总融资金额约22.59亿元。伴随资本的持续注入,公司估值也实现跨越式增长,从2016年初的3.2亿元飙升至IPO前的82.45亿元,增幅近25倍。即使在近年全球医疗器械投融资环境趋冷的情况下,仍获得高瓴资本、深创投等知名机构的持续支持。

不过在财务数据层面,“增收不增利”与“毛利率攀升却难掩亏损”的矛盾始终突出。

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9.17亿元、13.13亿元、13.99亿元,规模持续扩大;但利润端却连续深陷亏损,分别为-2.26亿元、-6450.8万元、-9661.7万元。尤其2024年,在营收同比微增6.55%的情况下,亏损幅度反而较2023年扩大49.8%,盈利状况不升反降。

更值得关注的是毛利率与净利润的“反向背离”。

在持续亏损的同时,麦科田的毛利率呈现逆势攀升态势。2022年至2024年,公司毛利率从43.7%逐步提升至49.7%,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升至52.9%,看似产品盈利空间持续优化,却始终未能转化为实际利润。以2024年为例,当年毛利率较2023年微升0.1个百分点至49.7%,但亏损却大幅扩大,凸显其盈利质量堪忧。

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高企的费用率长期侵蚀利润空间。2022年至2024年,公司的研发费用率虽从25.68%降至20.76%,但绝对值持续增长;销售费用率更是长期处于高位,2022年曾达28.2%。

直到2025年上半年,麦科田才迎来业绩“转折点”,期内实现收入7.87亿元,同比增长15.31%;利润由亏转盈,录得4096.8万元(上年同期为-5802.6万元);毛利率同步提升至52.9%,形成“营收、利润、毛利率”三增的局面。

但这次关键性的扭亏,主要并非源于营收的爆发式增长,而是得益于显著的成本与费用控制。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麦科田销售及营销开支、行政开支、研发开支占总收入的比重均较往期下降,其中销售费用率从2022年的28.2%降至21.2%,费用端压力显著缓解。不过,费用下降的背后,也伴随着研发投入的“收缩”,2022年至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2.36亿元、2.81亿元、2.91亿元,看似金额逐年增加,但研发费用占总收入的比例却持续下滑,从2022年的25.68%降至2024年的20.76%;2025年上半年,研发开支更是同比下降10.72%,仅为1.27亿元,占总收入比重仅为16.09%,研发投入强度进一步减弱。

对于医疗企业而言,研发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石,短期靠“降费”实现扭亏固然亮眼,但研发投入的持续收缩,可能会影响长期产品创新与技术迭代能力;而若未来费用控制力度减弱,高额费用率仍有可能再度侵蚀利润,麦科田此次扭亏的持续性,仍需时间检验。



(截图来自招股书)


经销商大面积“失活”

麦科田的业务版图正经历一场“重心转移”,其核心增长引擎已悄然变为微创介入业务,该业务板块营收占比从2022年的42.1%一路攀升至2024年的51.6%,并在2025年上半年稳定在51.1%,首次超越传统优势的生命支持业务,稳稳站上“C位”。

这一逆袭,与2022年一笔关键收购密不可分。当年麦科田将内窥镜生产商唯德康医疗收入囊中,成功切入微创赛道。并购效应立竿见影,该业务营收从2022年的3.86亿元猛增至2024年的7.21亿元,成为绝对的增长主力。2025年上半年继续发力,同比增长16.85%,收入4.03亿元。能看出并购整合后,它确实成了麦科田最能打的业务板块。

然而,高增长之下亦有隐忧。就拿两个核心细分市场来说,灼识咨询的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药物输注领域,第一名的市场份额直接占到35%,麦科田虽然排第二,但只有15%,差距直接差了一倍多;更关键的是它重点发力的微创介入领域——2024年中国消化系统微创介入耗材市场,麦科田还是老二,份额19.2%,而第一名直接握有46.4%的份额,几乎是它的2.5倍。这种“头部吃肉、老二喝汤”的竞争格局,对想继续冲规模的麦科田来说,显然是个不小的挑战。

同时,其微创业务的毛利率也显著低于南微医学、安杰思等头部玩家,如何提升盈利能力是一大挑战。

另一方面,公司的“基本盘”生命支持业务占比则从2022年的45.3%下滑至2024年的35.3%,招股书解释称,2024年收入下降主要是由于疫情期间医院提前采购导致2024年需求临时性调整。

至于体外诊断(IVD)业务,目前更像是“陪跑”的角色,其2022年占比12.6%,到2024年只微升到13.1%,体量一直上不去,想靠它分担营收压力,目前来看还不太现实。

除此之外,麦科田的销售渠道也藏着不少隐患。首先是“高度依赖经销商”,报告期内,麦科田通过经销商卖出去的收入分别是7.74亿元、11.52亿元、11.8亿元和6.52亿元,分别占总收入的84.4%、87.8%、84.3%和82.9%,几乎所有产品都要靠经销商触达市场。麦科田自己也在招股书里提示了风险,公司依赖经销商销售,若失去现有经销商或未能获得新经销商,业务将受影响。

对于这种“高依赖、高波动”的渠道结构,世界院士专家联合会执行秘书长、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两化融合委员会副会长吴高斌指出,麦科田对经销商的高度依赖将带来三大风险:削弱定价权,挤压利润空间;影响回款周期,导致现金流不稳定;在面临带量采购等政策冲击时,调整速度慢,抗风险能力脆弱。

除了上述风险之外,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进一步指出,“部分退出经销商的库存可能并未真正消化,而是滞留在渠道‘蓄水池’中。还有可能导致终端需求‘失真’,麦科田无法直接掌握医院真实采购量,导致其生产计划与市场需求脱节(如过度备货导致存货减值,或低估需求导致断货丢单)。”

更值得注意的是经销商体系的“健康度”。从数量上看,国内经销商还算稳定,报告期各期末,数量分别是1972个、2538个、2791个和1959个;但海外经销商一直在缩水,从2022年期末的923个,一路降到2025年上半年期末的607个,海外渠道一直在收缩。更棘手的是“不活跃经销商”的数量——报告期内从983个涨到2220个,短短几年翻了一倍多。经销商不活跃,意味着渠道的实际覆盖能力和效率在下降,这对高度依赖经销商的麦科田来说,无疑是个需要紧急解决的问题。

柏文喜指出,“这一现象不是简单的‘经销商偷懒’,而是渠道生态‘亚健康’的显性化,背后可能隐藏着三类深层问题。一是招商‘虚胖’,重签约、轻赋能;二是产品‘竞争力’不足,临床价值无法支撑渠道利润;渠道‘割喉’,内部管理失控。麦科田的渠道风险是‘结构性’的,不是‘周期性’的。”

他进一步警示,“短期来看,2025年上半年扭亏,可能是‘渠道压货+应收账款’堆砌的‘纸面利润’,需警惕2025年下半年经销商集中退货/坏账引发的‘二次亏损’。长期来看,若不活跃经销商持续激增,说明其渠道生态已‘沙漠化’——既招不到优质经销商,也养不活现有经销商,最终可能被迫‘削藩改直营’,但高昂的销售团队建设成本将使其长期亏损。”


(截图来自招股书)

资产端巨额商誉“埋雷”

近年来,“并购”成为麦科田扩张业务版图的核心路径。报告期内,公司完成了多项重大收购,公司在2022年1月收购英国医疗设备公司Penlon,将生命支持业务延伸至麻醉解决方案领域;同年4月拿下江苏医疗器械企业唯德康医疗,正式切入微创介入赛道。

2025年8月又订立股权转让协议,拟收购苏州国科美润达医疗,计划将产品范围从柔性内窥镜拓展至硬性内窥镜,持续通过并购补全业务短板。

不过,频繁并购也让麦科田背负了沉重的“商誉包袱”。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商誉规模达9.08亿元,占同期净资产(18.3亿元)的49.6%,近乎占据净资产半壁江山,而这些商誉主要来自对Penlon和唯德康医疗的收购。从数据变化看,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麦科田商誉始终维持在9亿元以上,分别为9.05亿元、9.05亿元、9.06亿元、9.08亿元,规模居高不下。

高额商誉背后,是不容忽视的减值风险。一旦被收购公司业绩不及预期,麦科田就需计提商誉减值,而这将直接冲击净利润。公司也在招股书风险提示中坦言,基于对Penlon、唯德康医疗及Vedefar的收购,无法保证未来不会发生商誉减值亏损,任何商誉的重大减值均可能对我们的业务、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造成重大不利影响。风险预警已明确摆在台面上。

从实际整合效果来看,并购所带来的业绩增益似乎未完全达到预期。尽管公司营收规模持续增长,并在2025年上半年实现扭亏为盈,但这一盈利改善更多依赖于销售、研发等费用的严格控制,而非业务内生效率的实质性提升。

除了商誉风险,麦科田还面临医疗器械行业特有的政策压力——集中带量采购(集采)的影响。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医疗器械产品纳入集采范围,若公司高值医用耗材等核心产品被纳入集采,终端价格将受政府管控。未来若在集采中落标,或为中标大幅降价,其营收与利润空间都将面临挤压,业绩稳定性存疑。

总体来看,麦科田过去几年靠并购走出了“规模扩张”的路径,2025年上半年的扭亏也让市场看到短期改善,但商誉减值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扭亏模式的可持续性,以及集采政策的不确定性,仍为其未来发展埋下隐患。

责任编辑:姜雨晴 主编:陈岩鹏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巨力索具:主业不动摇,磨砺“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晨五年,是时间的刻度,也是发展的标尺。“十四五”规划纲要擘画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股价翻倍背后业绩亏损18亿,首... 在经历一场剧烈攀升后,首开股份的股价“过山车”终于迎来了急速下坡。继9月22日录得14个交易日内的第...
协和专家吃头孢过敏进抢救室 9月21日,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谭先杰在家因感冒自行口服一颗头孢菌素,不久出现心率飙升、面色发...
秦洪看盘|强者恒强,A股主要股... 李晶昀 AI图周四A股市场出现了较为明显分化的态势。其中,近期持续走强的AI核心主线持续走高,且此主...
“7岁孩子抱店员大腿哭喊着要吃... 01.西贝删除公关文02.大阪世博会LABUBU联名周边引争议03.理想称i6未上市就被造谣抹黑04...
恒指收跌0.13% 恒指收跌0... 港股收盘,恒指跌0.13%报26484.68点,恒生科技指数涨0.89%报6379.19点,恒生中国...
车机AI智能体全新突破:不止是...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AI)正迅速渗透到各行各业,尤其是在汽车行业的应用愈加引人瞩目。20...
聚焦安全痛点 工信部拟出台汽车... 中国商报(记者 雷珂馨)9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
“红包雨”又来了!明天2家银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叶麦穗银行中期“红包雨”即将来临,沪农商行公告称,拟于9月26日发放现金红利...
誉帆科技IPO:研发投入落后同... 近日,上海誉帆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誉帆科技”)在深交所IPO审核状态变更为“提交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