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周二,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罗德岛州普罗维登斯商会的一场活动上语出惊人地说:美股价格相对偏高。
他说,从很多指标来看,例如股市价格,目前确实相对偏高。
他还说,美联储目前的货币政策立场是“适度限制的”,如果降息过快、幅度过大,可能会让通胀继续徘徊在3%附近,而不是接近美联储2%的目标;反之,如果过久维持紧缩政策,则可能会不必要地压制劳动力市场。
什么意思?
美联储降不降息,有两个要素,一是低通胀,二是高失业率。但现在通胀和失业率发出自相矛盾的信号:高通胀、高失业率。一个不支持降息,另一个支持。鲍威尔说目前货币政策立场是“适度限制的”,间接地说他偏向于降息,也就是现在更侧重关注失业率。
但鲍威尔也说,通胀的近期风险偏向上行,同时也说股市价格相对偏高。
言外之意,我认为鲍威尔明白通胀率和美股是一体的,或者说这十几年美股的走高是美国通胀的缩影。
我曾经说过,决定股价是否上涨的底层逻辑是两个,一是上市公司业绩向好,二是企业产品涨价。
为什么说股票是“抗通胀”资产?
想象一下,如果你不买股票,你的钱会去哪里?一是存在银行。如果通胀率是5%,而银行存款利息只有2%,那你实际上每年还在亏3%的购买力。二是成实物(比如黄金、房子)。这些确实是抗通胀的好方法,但它们有缺点,比如交易不方便、门槛高。
而股票的优势在哪里?
因为你买的是一家真实公司的所有权。通胀意味着商品和服务的名义价格在上涨。那么:
公司生产的产品卖得更贵了;公司拥有的工厂、设备、土地等资产也更值钱了。只要这家公司是家好公司,它的收入和资产价值的增长速度,有可能会赶上甚至超过通胀的速度。这样一来,你投资的钱的购买力就得到了保护,甚至还能增值。
所以,我们买股票买的背后是实实在在的资产和生产力,这些是能跟着物价一起涨的。
所以回过头来看,鲍威尔认为美股价格相对偏高有两层含义:一是间接抱怨美国物价、通胀率偏高。二是美股有泡沫,最近十几年的股价上涨更多还是通胀驱动。
2020年之后,美国货币增发速度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2021年到2023年间,美国年均通胀率超过7%,同期中国低于2%。
最近几年,是美股涨得最猛的时期,也是通胀率上升得最快的时期。同期,中美的物价进一步拉大。以最基础的食品消费为例:
根据全球生活成本数据库的调查统计,除牛奶外,大部分美国食品价格都高于中国。按中美汇率折算后,美国的鸡蛋价格是中国的2.7倍,苹果价格是中国的3倍、生菜价格是中国的3.7倍。
所以这在股市上也表现出明显差距:自2020年以来,标普上涨了165.55%,而上证指数上涨54.52%。
这其中的核心逻辑就是美国近几年的通胀率远远高于中国。
对通胀率来说,过高不是好事,过低也不是好事。今年8月份我国CPI同比下降0.4%,通胀率处于较低水平。所以当下国家把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
一方面是从需求角度,包括降准降息,促进广义货币增速回升。另一方面,反内卷,整治企业无序竞争、无序价格战。这些举措最终都有助于物价回升。
今年以来,A股明显回暖,与中国的科技进步有关系,与监管层大力引导机构资金入市有关系,更与多举措下促进物价回升的政策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