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辛苔 编辑/陈小泉 来源:燕梳师院
和谐健康保险自成立以来,经历了三次关键转折。从初创期的步履蹒跚,到安邦系麾下凭借万能险的狂飙猛进,规模极速膨胀;安邦集团爆雷后,公司在监管接管中陷入漫长的停滞与迷茫。如今,易主福佳集团,转型之路依然充满未知与挑战。
扣费故障
根据多方信源,和谐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和谐健康保险”)深陷续缴风波。
自8月28日起,多位消费者反映,“健康之享定期重大疾病保险”“健康之尊终身防癌保险”等多款重疾险产品集中出现扣款失败问题,涉及已连续缴费多年的保单。即便银行卡余额充足、状态正常,扣费仍无法完成,部分保单临近宽限期结束,面临失效风险。
这时,许多人不免心生疑问:保险公司连“收钱”都不积极吗?而某位律师表示,收取保费是保险公司的义务,扣款失败属违约。加之和谐健康的经营情况尚不透明,更让续缴故障蒙上了一层阴影。
进一步了解到,受影响的客户们自发组建了名为“和谐健康互助”的群,短时间内集结了100多人,且大多遭遇了相同的扣费难题,主要集中在8月底至9月上旬,产品多以重疾险为主。
其中,客户王芳(化名)透露,自己于2017年在线上投保了“健康之享重疾险”,由和谐健康承保。今年7月9日,这款保险应在第9期续费扣费,但因个人原因,直至8月底才将足额保费存入指定账户。然而,直到宽限期结束,和谐健康保险仍未扣费成功。9月8日,王芳收到了公司关于重疾险保单失效的短信提醒。
图源:贝壳财经
“其实,将钱存入银行卡后,我给和谐健康打了好几次电话,对方回复称,系统显示银行卡支付失败,具体原因仍在核实中。我和银行核实了,银行卡没有限额,而且我自己试过,资金转入转出都没有问题。”王芳无奈表示,不仅打了客服电话,还通过当初购险的第三方平台反复提交信息,却始终得不到明确答复。
好在,9月12日,和谐健康方面陆续扣费成功,王芳的保单也得以复效。然而,王芳的情况并非个案。大量投保人反映,他们遭遇了相同的困境,且客服回应敷衍,要么说“系统出了故障,正在修”,要么就是记录下问题后没了下文。
随着事件发酵,消费者也由此产生了一些困惑。首先,从8月底到9月初,为何集中出现大规模扣费失败?其次,为何出问题的多是重疾险产品,且客户分布广泛、互不关联?此外,已经失效又恢复的保单,原有保障权益是否完整保留?
可见,这场和谐健康的“扣费风波”看似以保费划转画上句号,但客户们心中的疑虑仍未落地,转型之路的隐忧仍在发酵。
处罚频发
扣费故障事件并非和谐健康面临的唯一问题。近段时间,公司多家分支机构因违规行为连续受到监管处罚,暴露出内部控制和合规管理的隐患。
6月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温州监管分局的一则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和谐健康保险温州中心支公司因“虚挂保险中介业务套取费用”被罚款15万元。“双罚制”原则下,时任该支公司总经理张红被警告并罚款5万元。
7月9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浙江监管局披露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和谐健康保险浙江分公司因“编制或者提供虚假的报告、报表、文件、资料”被罚款35万元。同时,时任该分公司银邮部经理冯骏被警告并罚款4万元。
8月2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金华监管分局对和谐健康保险金华中心支公司开出罚单,同样因“编制或者提供虚假的报告、报表、文件、资料”,被罚款10万元。
短时间内,从省级分公司到地方中心支公司不同层级的机构接连因同类问题受罚,揭示公司的合规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可能存在缺陷,未能有效渗透到各级分支机构。
战略收缩
和谐健康保险成立于2006年1月,是原保监会批准开业的首批专业健康险公司之一。自成立以来,先后由瑞福德集团、安邦财险掌舵。然而,“安邦系”爆雷后,和谐健康的控股股东变更为福佳集团。
自福佳集团接手后,和谐健康在资本市场一度“活跃”,但近期却密集开启减持模式,显露明显的“战略收缩”迹象。
9月14日,万达信息(300168.SZ)发布公告称,第二大股东和谐健康计划以集中竞价方式或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不超过3%的公司股份。截至目前,和谐健康持有万达信息约5%的股权,若成功减持,和谐健康的持股比例将降至不到2%。
图源:万达信息公告
自2024年10月起,和谐健康便对万达信息开始减持。2025年以来,进一步加快节奏,累计减持3.26%的股权,套现约3.45亿元。若加上此次的减持,和谐健康将再度套现约2.99亿元(以9月23日收盘价为参考)。
除万达信息外,公司还是金风科技、金融街、三峡能源、中兴通讯、光威复材等六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东。2025年来,和谐健康还对其中2家上市公司进行了持续减持,且每次减持理由均为“自身经营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和谐健康并未完全退出资本市场。2022年,公司曾以至少20亿元投资摩尔线程、长鑫存储两家企业。但这两家公司正处于IPO关键阶段,未来能否为公司带来收益,仍是未知数。
总之,和谐健康保险虽声称扣费问题已解决,但客户信任的修复需要时间。连续的监管处罚表明,公司内部治理存在系统性问题。而作为消费者,除了产品价格和条款,更应关注公司的股权稳定性、经营透明度和服务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