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市场传出美联储9月份降息的消息以来,全球的股市,都像吃了亢奋药,一路上涨。
现在,美联储降息的事儿已经尘埃落定,但全球股市的市值,继续蹭蹭蹭的涨。
下面这张图,就是截止到上周五,全世界14个主要的股票市场总市值情况的统计。
图表来源:财经M平方
其中,美国股市以66.74万亿美元的规模高居榜首,其市值规模,甚至达到了第二名中国(12万亿美元)的5倍还要多,其他排在后面的,分别是:
日本的7.4万亿美元;
港股的7.0万亿美元;
泛欧交易所的5.6万亿美元;
印度的5.2万亿美元;
加拿大的3.9万亿美元;
英国的3.6万亿美元;
德国的3万亿美元;
台湾股市的2.7万亿美元;
韩国股市的2.1万亿美元;
澳大利亚股市的1.8万亿美元;
仅这14家地区的股票总市值规模,已经高达121.6万亿美元,其中美股占比超过一半。
如果与历史上的市值规模相比,当前全球股市亢奋程度最高的,也并不是A股或者港股,或者其他任何国家的股票,而是全球的股市之王——美股。
从诸多总市值指标来看,美股总市值相对值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记住的总市值指标,再对照美股“七姐妹”的市值,我们很容易发现:
1个英伟达总市值>加拿大股市总市值;
1个微软总市值>英国股市总市值;
1个谷歌总市值>德国股市总市值;
1个亚马逊总市值>韩国股市总市值;
1个Meta总市值>澳大利亚股市总市值;
英伟达+微软>日本股市总市值;
英伟达+谷歌>香港股市总市值;
英伟达+微软+谷歌+亚马逊>中国股市总市值,英伟达+苹果+微软+谷歌+亚马逊+Meta的总市值>中国2024年GDP总量;
关于美股总市值(Total Market Capitalization,TMC)高低,一般有这么几个对比指标——
美国的GDP、美国的M2、美国的实体经济总债务。
“评价股市是否高估的最佳单一指标”,由此该数据也被称为“巴菲特指标”。
GDP代表一个经济体一年内实体经济整体的活动规模,其数据是各国统计部门的核心经济数据之一,一般是每季度公布一次,在美国这样的资本化很深的国家里,上市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一个社会经济生产和销售的主体,所以股票总市值和经济的关系十分密切,TMC/GDP指标在2001年曾被巴菲特引用,称之为
美国M2数据,通常被视为美国的广义货币指标,相当于美国社会总货币信用的额度,以标普500指数所涵盖的公司为代表的美国的上市企业,作为美国企业的主体,其生产经营中的各种活动,都依赖于货币的流动——所以,TMC/M2指标太高,可能意味着股市估值相对于社会总货币信用偏高,反之则意味着股市低估。
美国实体经济总债务(Total of Debt,TOD),相比M2所代表的货币信用更为广泛,包含美国实体经济运行中货币、债券、股票在内的所有社会总信用的规模(类似于中国的“社会融资总量”),所以,TMC/TOD指标是从全社会总信用的角度来衡量美股的总市值。
以上三个美国经济的总量指标中,M2是月度数据,而GDP和TOD都是季度数据,为了将它们放在一起比较,我采用差值法将美国的年度GDP和TOD数据变成月度数据,并根据其历史增长估算当前的数据情况,统计出来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垮台以来的TMC/GDP、TMC/M2、TMC/TOD的值。
数据来源:美联储
很显然,目前除了TMC/M2指标基本等于2000年3月份(互联网泡沫最鼎盛时期)之外,其他两个指标最近都不断创出历史新高,远超2000年互联网泡沫和2021年疫情泡沫时期。
有人可能会说了,现在的美股都是全球性企业,所以其市值规模,不能仅仅与美国GDP来比较,更应该与全球GDP规模来进行比较。
于是,我还真去找了全球GDP的数据(只有年度数据,更新至2024年),将美股的总市值与其做了个对比(见下图)。
数据来源:美联储,世界银行
很显然,即使与世界GDP对比,美股的占比也是越来越高的,而且,2024年美股总市值/全球GDP第一次跨越50%的门槛,达到了54%。
也就是说,美股的总市值,已经超过了全球实体经济规模的一半还多。
考虑到全球以美元计价的2025年名义GDP增量大概率不会超过10%,但现在美股总市值相比2024年底已经大增11%,所以,可以肯定最新的美股总市值/全球GDP指标,肯定是比50%还要高的,很可能接近60%。
也就是说,无论是用美元的货币总量,美国的整体经济规模,或者是美国的总信用规模、全球GDP规模,只要是能用来衡量美股总市值的指标,基本都已经创出了历史最高值。
美股,真的是要逆天了。
说明:本文修改自本人知识星球“美股周报20250921”的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