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阿力米热
15分钟,可以步行抵达学校、菜场、超市、健身房、社区医院,甚至转角的公园。这样的生活,正在复制至更多城市。
近日,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力推动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扩围升级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突出“一老一小”,推动便民生活圈建设向城市主城区和有条件的县城社区延伸扩围,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购、宜老宜小的全龄友好型品质生活圈。
按照计划,2030年要实现“百城万圈”的目标,即确定100个一刻钟(15分钟)试点城市打造1万个便民生活圈。
这一万个圈怎么画?有何深意?就在《通知》发出的同一天,商务部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
时代周报记者在会上获悉,城市15分钟便民生活圈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以步行15分钟范围为半径,让居民尽可能享受到养老、医疗、教育、商业等日常服务。“建设便民生活圈是保障民生、扩大消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举措。”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司长李佳路说道。
圈出宜居城市
15分钟生活圈的建设理念源于何处,为何受到如此重视?
从国内外百年来的城市发展历程来看,许多大城市的建设规划往往采取“自上而下”的模式,严格区分住宅区与商业、零售、娱乐等功能区。这种功能分区的思路,长期实施后逐渐引发了一系列“城市病”。
例如,中心城区人口过度集中、公共交通拥堵、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以及城市人口老龄化加剧等问题,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与此同时,尽管近年来各地便民生活圈发展迅速,仍普遍存在商业网点分布不均衡、基础设施老化、新业态新技术应用不充分等短板,亟待系统解决。
在此背景下,2021年,商务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从国家层面全面推动此项工作。紧随其后,自然资源部组织编制的《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在全国推广实施,为生活圈建设提供了技术标准和规划依据。
经过多年的试点,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截至2025年7月底,210个试点地区共建成便民生活圈6255个,涉及养老、家政、餐饮、零售等商业网点150.3万个,服务居民1.29亿人。
北京市东城区是全国首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域推进试点区之一。这里的生活圈建设不仅改变了社区面貌,更真切地融入了居民的日常。2024年,兆军盛菜市场入选商务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优秀案例。
兆军盛菜市场 图源:时代周报记者阿力米热/摄
据了解,兆军盛菜市场的前身是北京铁丝厂的闲置厂房,2002年由曾兆军夫妇改造为便民菜场,服务辐射了景山地区8个社区及周边的居民。
近些年,随着该市场的改造升级,该市场逐步转换为一站式便民综合体。时代周报记者在走访时看到,这里不仅蔬菜水果、蛋奶粮油供应齐全,还有缝纫、修补、配钥匙、五金建材、文印等便民服务。
更令人意外的是,这里彻底打破了传统菜市场的刻板印象:楼下是蒸腾着烟火气的生鲜摊铺,楼上则是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潮流餐吧,吸引着不同年龄段的顾客在此相遇。
如今,该市场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据“北京东城“公众号发布的消息显示,兆军盛菜市场日人流量超7000人次,青年人占比高达三分之一。
聚焦“一老一小”
便民生活圈的建立与居民的幸福感、满意度有关。
“便民生活圈建设覆盖范围还不够大,仅占全国城市社区的12.5%,部分社区传统业态多、新兴业态少,商品供给多、服务供给少,分散经营多、集中经营少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李佳路说。
因此,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通知》扩围升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生活圈如何升级,将在哪些方面拓展?
根据《通知》,本轮政策明确将便民生活圈纳入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并遵循“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以多个社区为基本单元,系统规划生活圈的功能配置、空间结构、商业网点布局与建设规模。
简单来说,每个生活圈将集成商业、养老、托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多元服务功能,实现资源集约与便利共享。
图源:图虫创意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原副主任、规划院院长沈迟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知》是对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落实。
沈迟表示,当前我国有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城市生活和工作,城市治理成为社会治理的主要工作,且城市发展主线正由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升。因此,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
“这六个目标在《通知》中皆有落实,而其中的重点是宜居,让老百姓在城市中生活得更惬意,贯穿了内容的始终。”沈迟说。
值得注意的是,15分钟生活圈的扩围升级,重点突出在老人和儿童。此举不仅回应了在老龄化加深与生育政策优化背景下日益紧迫的民生关切,还体现了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首次突破3亿人,占总人口的22%。60后、70后正在以每年超过2000万人的速度进入退休期,形成了新的“银发红利”。但部分地方在助餐、老年文体、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养老服务方面仍存短板。
因此,《通知》提出依托社区商业中心、街区,打造一批“银发金街”,通过引导各类为老服务业态适当集中,形成规模效应、带动效应,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在专题新闻发布会上,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副司长孙文灿介绍,近年民政部把“一刻钟”养老服务圈建设作为推动居家社区养老的关键举措,推广“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模式,支持各类经营主体提供日间照料、短期托养、康复护理、心理慰藉等专业服务。
与此同时,助餐也是老年人排名靠前的服务需求。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老年助餐点达8.6万个,日均为328万名老年人及其他人群提供助餐服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年人“做饭难”“吃饭难”等问题。
图源:图虫创意
儿童也是建设15分钟生活圈重点关注的群体。数据显示,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约有3000万人,超过3成的婴幼儿家庭有托育的需求,广大婴幼儿家庭希望能在“家门口”实现“托得上”“托得起”“托得好”。
今年7月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2025年,实现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5个,新增普惠性托位66万个。
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监察专员杜希学在会上表示,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从加大投资支持、空间保障、质量提升3方面发力,多渠道增加普惠托位供给。支持幼儿园延伸发展托育服务,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结合城市更新加快补充托育服务设施。
15分钟生活圈重点关注“一老一小”群体的服务保障,有助于扩大内需,有效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从消费层面看,随着老年人口规模持续扩大,释放出大量养老、医疗、康养等服务需求,推动“银发经济”成为扩大消费的增长点。与此同时,不少家庭因托育资源匮乏而降低生育意愿,因此提升托育服务供给也有助于释放被抑制的消费动力。
另一方面,养老和托育行业存在大量服务人才缺口。数据显示,养老员护理供给缺口高达550万人、拖育人才缺口近100万人,如此一来,还能解决很多人的就业问题,从而实现惠民生与促就业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