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间到茶饮,看小小柠檬如何撬动即饮茶行业大市场
2025年9月中旬,一则看似不起眼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多地蜜雪冰城门店的“冰鲜柠檬水”断货。消费者惊讶地发现,这款售价仅4元、常年稳居销量榜首的“平价神器”,竟因原材料短缺而无法供应。究其原因,竟是小小的黄柠檬出现了阶段性供应紧张。
这杯看似简单的柠檬水背后,实则牵动着一条横跨农业种植、冷链物流、食品加工与连锁零售的庞大产业链。一颗产自川渝山区的尤力克柠檬,经过层层流转,最终成为年轻人手中那杯清爽解渴的饮品,不仅支撑起一个百亿级的即饮茶细分品类,更深刻影响着新式茶饮行业的竞争格局与供应链战略。
柠檬的“第一公里”
中国是全球主要的柠檬生产国之一,其中四川安岳、重庆潼南等地凭借独特的气候与土壤条件,成为国内最重要的黄柠檬产区。蜜雪冰城所使用的正是产自这一带的尤力克(Eureka)柠檬,以其香气浓郁、汁水充沛、酸度适中而著称,是制作现制柠檬饮品的理想原料。
据公开数据,2023年蜜雪冰城全年采购柠檬约11.5万吨,这一数字相当于全国柠檬年产量的近十分之一。如此庞大的采购量,使得蜜雪冰城不仅是柠檬市场的“重要买家”,更是推动产区标准化、规模化种植的关键力量。
为保障原料稳定供应,蜜雪冰城早在多年前便开始布局上游供应链。公司通过“订单农业”模式,与川渝地区的种植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提前锁定采购量与价格,指导农户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种植、采摘与初加工。这种“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既降低了企业的采购风险,也提升了农民的收入稳定性,实现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共赢。
然而,农业生产始终面临自然风险。2025年夏季,川渝地区遭遇持续强降雨,导致柠檬树落果、病害增多,部分果园减产明显。同时,由于柠檬采摘后需经过一段时间的储存与“后熟”处理,以优化其风味和出汁率,因此即便进入采摘季,也不能立即大量上市。这一“时间差”叠加天气因素,直接导致了短期内黄柠檬片的供应紧张,进而引发蜜雪冰城部分门店的断货。
这正凸显了农产品“第一公里”的脆弱性:即便是龙头企业,也难以完全规避自然气候带来的不确定性。这也倒逼企业必须建立更加多元、更具弹性的供应链体系。
从鲜果到原料
一颗新鲜采摘的柠檬,若要变成门店可以直接使用的“黄柠檬片”,还需经历清洗、切片、杀菌、速冻、包装等一系列工业化处理流程。这一过程通常在距离产区较近的中央厨房或代工厂完成。
以蜜雪冰城为例,在全国设有多个仓储物流中心和中央厨房,负责将来自各地的农产品加工成标准化的半成品,再通过冷链系统配送至数万家门店。对于柠檬这类易腐、易氧化的水果,冷链物流的效率与温控精度至关重要。
据行业测算,从柠檬采摘到门店使用,整个链条需控制在7-10天内,全程温度保持在0-4℃之间,才能最大限度保留其风味与营养。一旦冷链中断或加工不及时,柠檬极易变色、变味,影响最终饮品口感。
因此,蜜雪冰城等大型茶饮品牌对供应商的资质、设备、品控能力要求极高。许多合作加工厂已实现自动化切片与真空包装,每一片柠檬的厚度、含水量、微生物指标均有严格标准。这种高度标准化的生产模式,确保了无论在黑龙江还是海南的门店,消费者都能喝到口味一致的柠檬水。
此外,为应对季节性波动与突发断供风险,企业还会建立战略储备库存。此次断货事件中,尽管短期供应紧张,但蜜雪冰城回应称“整体储备非常充足”,并预计“大量进口柠檬即将到港”,显示出其已构建起“国产+进口”双轨供应体系,以增强抗风险能力。
“镇店之宝”如何重塑消费市场
如果说原料供应是“幕后工程”,那么产品的市场表现则是“台前成果”。蜜雪冰城的冰鲜柠檬水,正是凭借极致性价比与高复购率,成为新式茶饮行业中最具代表性的“爆款单品”。
据蜜雪冰城官方披露,其冰鲜柠檬水年销量超过10亿杯。按每杯4元计算,年销售额高达40亿元。这一单品的收入,占到蜜雪集团2025年上半年总收入(148.75亿元)的13%,其战略地位可见一斑。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款产品并非高端路线,而是以“4元低价”切入市场,打破了传统茶饮“高定价、高毛利”的商业模式。它成功吸引了学生、务工人员等价格敏感型消费者,极大提升了品牌的渗透率与用户粘性。
从商业逻辑看,冰鲜柠檬水的成功,本质上是“供应链效率+产品定位+规模效应”的完美结合:
供应链优势:通过大规模采购与自建物流,大幅降低单位成本;
产品极简主义:仅用柠檬、糖浆与水三种原料,配方透明,操作简单;
规模效应:依托超3万家门店网络,形成强大的销售势能。
这种模式不仅让蜜雪冰城在下沉市场站稳脚跟,也迫使其他茶饮品牌不得不重新思考定价策略与产品结构。喜茶、奈雪的茶等高端品牌相继推出“降价版”柠檬茶,乐乐茶、沪上阿姨等中端品牌也纷纷强化水果茶系列,整个即饮茶行业因此进入“全民柠檬时代”。
柠檬如何成为即饮茶的“关键物料”?
柠檬的价值,早已超越其作为水果的本体。在新式茶饮赛道中,它已成为一种“功能性关键物料”,其应用范围不断拓展。
在基础饮品中柠檬水、柠檬茶、气泡柠檬等成为主流;复合搭配方面,柠檬百香果、柠檬养乐多、柠檬红茶等也被大众消费者喜爱;创新品类也非常多,柠檬冰沙、柠檬咖啡、柠檬酒饮等频频现身。
据艾媒咨询数据,2025年中国现制柠檬茶市场规模已突破80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0%。柠檬类饮品在茶饮菜单中的占比普遍超过30%,成为仅次于奶茶的第二大品类。
这一趋势的背后,是消费者健康意识的觉醒。相比高糖高脂的奶茶,柠檬茶因其“低负担”“清爽解腻”等特点,更符合年轻一代的饮食偏好。尤其是在夏季,柠檬饮品的销量往往占据门店总销量的“半壁江山”。
与此同时,柠檬产业链也在不断延伸。除了鲜果切片,柠檬原浆、冻干柠檬片、柠檬浓缩汁等深加工产品也逐渐进入茶饮供应链,满足不同场景下的使用需求。一些企业甚至开始研发“柠檬风味模拟剂”,以应对原料价格波动。
尽管柠檬产业链已初具规模,但仍面临多重挑战。比如受气候、进出口政策等因素影响,柠檬价格起伏较大。截至2025年9月17日,全国柠檬批发价已达15元/公斤,接近去年同期的两倍。
此外随着各大品牌纷纷推出柠檬水,产品差异化难度加大,陷入“价格战”困局。值得强调的是,大规模种植可能带来水土资源压力,需加强生态种植与循环利用。
未来,柠檬产业链的发展方向或将以推广智慧农业,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监测果园生长环境,提升产量与品质;
精深加工也是未来方向之一,开发柠檬精油、果胶、膳食纤维等高附加值产品,延长产业链;
柠檬产区也开始尝试品牌化运营,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如“安岳柠檬”),提升溢价能力。
一杯4元的冰鲜柠檬水,看似简单,却串联起从田间地头到城市街头的完整经济链条。它不仅是消费者手中的解暑佳饮,更是中国新消费时代下,农业现代化、制造业升级与服务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生动缩影。
当一颗小小的柠檬,能够支撑起百亿级的消费市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商业模式的胜利,更是产业链协同效率的胜利。未来,随着消费升级与技术进步,这条“柠檬链”还将继续延伸、进化,为更多平凡的农产品注入不凡的价值。
作 者 |元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