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万亿市场高歌猛进!这些隐忧,不可轻忽 5万亿对黄金市场的影响 5万亿市场
创始人
2025-09-22 00:21:05
0


ETF高速发展背后暗藏的“隐秘角落”与潜在风险不可轻视。

ETF发展势头迅猛,规模呈爆发式增长,继2024年突破3万亿元整数关口后,今年又接连迈过4万亿元、5万亿元两大里程碑,扩容速度备受瞩目。

值得警惕的是,耀眼的数字背后,隐忧正逐渐显现。近期市场中接连出现ETF成份股股价大幅震荡、指数成份股流动性不足、同质化产品扎堆扩容、高波动产品风险评级与实际风险不匹配等现象,再度引发业内广泛关注。尽管这些问题看似是行业高速扩张中的 “小插曲”,但背后暗藏的“隐秘角落”与潜在风险绝不可轻视,也折射出当前ETF生态建设在关键细节、风险管控等方面存在短板,亟待进一步完善与优化。

ETF发展一路高歌猛进

近日,第二批科创债ETF1日售罄,再掀发行热潮。9月17日,14只科创债ETF集体宣布成立,合计募集407.86亿元,将ETF规模推向新高度。

随着ETF产品不断扩容以及居民资产配置需求不断增加,大量资金流向ETF市场。ETF规模在2020年、2023年和2024年先后突破1万亿元、2万亿元和3万亿元整数大关后,今年ETF产品规模接连迈过4万亿元和5万亿元两大里程碑,规模增长呈不断加速之势。

ETF市场蓬勃发展,成为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重要增长引擎。截至最新数据,全部上市ETF规模达到5.31万亿元,相比年初增长1.58万亿元,同比增长42.4%。ETF产品数量达到1306只,较年初增长267只,覆盖了股票、债券、商品、货币、跨境等多种类型,为居民资产配置提供丰富多样选择。

一些基金公司抓住行业发展机遇,ETF管理规模不断攀升,成为被动投资的行业领军者。华夏基金和易方达基金的ETF管理规模均超过8000亿元,华泰柏瑞基金ETF管理规模超过5600亿元,南方基金和嘉实基金的ETF管理规模超过3000亿元,广发基金、富国基金、国泰基金和博时基金的ETF管理规模均超过2000亿元。

ETF产品中涌现出一批规模巨无霸工具。7只ETF规模超过千亿元,规模最大的是华泰柏瑞基金旗下的沪深300ETF,规模高达4141.39亿元,其他产品还有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和嘉实基金旗下沪深300ETF,华夏上证50ETF、南方中证1000ETF和易方达基金旗下创业板ETF。

从跟踪指数来看,沪深300、中证A500、上证50等重要宽基指数成为ETF跟踪的重要对象。此外,恒生科技、黄金、证券公司、港股通互联网等指数亦均有超千亿元ETF挂钩。

除了新发ETF以及自身净值增长带来的规模变化外,存量ETF今年共吸引5227.73亿元增量资金净流入。其中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获524.06亿元资金净流入,海富通中证短融ETF、华夏沪深300ETF、国泰中证全指证券公司ETF等均获200亿元以上资金净流入。33只ETF今年均获百亿元资金净流入。

频被质疑为资金接盘

然而,在ETF发展耀眼的数字背后,隐忧正逐渐显现。

近日港股市场部分ETF成份股大涨大跌,引发市场热议。9月19日,山高控股单日大跌76%,药捷安康近一周振幅高达275.69%。上述公司均是一些热门百亿ETF的重要成份股。

其中药捷安康于6月23日登陆港交所,近期被纳入港股通标的、恒生港股通创新药精选、恒生医疗保健等指数,相关公司披露了具体细则。

不过,不少投资者在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9月15日的申购赎回清单中发现药捷安康的身影,才意识到药捷安康也被纳入到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的成份股中。

相比纳入成份股的恒生系列指数,药捷安康在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的权重比例更大,跟踪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的ETF规模也更高。对于跟踪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规模高达300亿元的ETF而言,在短期内就将被动买入数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药捷安康在9月之前的日成交额多数不足1000万元,且在指数的季度定期调整日之前数日内,药捷安康股价已经出现翻倍涨幅。时至今日,国证指数官网仍未披露任何与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样本股纳入药捷安康的信息。

在引发巨大争议后,港股通创新药ETF的基金管理人在申购赎回清单中纷纷将药捷安康的现金替代标志设置为“必须”,以减少药捷安康股价波动对ETF净值的影响。在此事件发酵的短短一周内,几只港股通创新药ETF的净值表现最大出现了4个百分点的差距,对部分基金投资者已经造成最直接的财产损失。

指数公司以及相关基金管理人对成份股流动性欠佳、股价短期波动明显、信息披露不到位等问题的忽视,让其沦为投资者诟病的关键所在。

证券时报基金研究院还注意到,部分基金公司在基金风险评价结果中将国证港股通创新药ETF等设置为中等风险等级,分级为R3,这显然也与跟踪指数的高波动性不匹配。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今年已经实现翻倍涨幅,指数成份股数量仅在30只左右,与沪深300等宽基指数相比波动显然更大,却与沪深300等宽基指数拥有同等风险等级,显然不够科学和合理。

按照《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以及《基金募集机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实施指引(试行)》的规定,基金销售机构向客户履行适当性职责,使销售机构提供的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与投资者风险承受等级相匹配,确保客户的投资决定与其可承受的投资风险程度等实际情况一致。

今年以来,港股创新药表现强势,吸引大量投资者拥抱这一领域,相关ETF规模也一路飙升。但是,在实践中,基金公司对基金风险评价不够科学合理,将不合适的产品销售给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未能尽到勤勉尽责的义务,亦会对投资者资产造成无形中的损害。

除了指数成份股波动对ETF净值造成波动等隐忧外,ETF资金涌入导致“被动抱团”效应,使得大市值、高权重个股获得超额资金配置,也埋下了流动性突然撤出时剧烈震荡的隐患。

运动式、同质化发行愈演愈烈

在ETF行业高歌猛进的发展浪潮中,市场竞争亦日趋激烈,这进一步加剧了基金发行方之间的角逐。尽管当前ETF发行数据持续亮眼,不断刷新行业纪录,但透过这一繁荣表象不难发现,产品布局中仍存在明显的同质化问题——不少发行方陷入“简单重复”的怪圈,缺乏差异化创新,导致部分产品在底层资产、跟踪标的、策略设计等核心维度高度趋同,未能真正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配置需求。

近日,第二批14只科创债ETF集体宣布成立,将科创债ETF规模推向新高度。全市场共有24只科创债ETF,跟踪深证、中证和上证的AAA科技创新公司债指数,最新总规模达到1667.47亿元,占债券ETF规模的比例超过四分之一。

科创债ETF的推出尽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24家基金公司在3只同质化明显的指数中竞逐,凸显出科创债指数的创新不足。

首批10只科创债ETF成立至今2个月仍全面亏损,最大亏损达到0.64%。信用债市场流动性较差,在首批科创债成立之初,甚至出现部分基金公司以当日最高价抢券的现象,造成成份券价格大幅溢价,在当时信用债价格明显高估之际,科创债ETF集体建仓,短期内对市场价格造成冲击。彼时科创债ETF高位接盘,不仅损害持有人利益,也造成了信用债市场价格波动。

不少机构陷入疯狂复制被动ETF的同质化竞争,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简单复刻已有产品的赛道,却对主动型ETF的研发与布局缺乏足够重视。这种倾向直接导致市场中行业主题类主动权益基金横行,而此类产品又常因投研能力不足、风控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出现风格漂移偏离既定主题、调仓操作不透明等乱象,不仅损害投资者知情权,也进一步加剧了市场配置的非理性风险,与ETF行业追求的规范化、专业化发展方向相悖。

ETF市场同质化问题日益严重,导致资源浪费和行业结构失衡。产品同质化严重,大量产品面临清盘,热门赛道往往吸引多家基金公司“蜂拥而至”,扎堆发行相似产品。2024年以来,陆续成立了30余只中证A500ETF,其中29只产品今年遭到投资者抛售,抛售金额超过1000亿元,仅3只产品规模实现增长。

同质化竞争导致许多产品迅速“迷你化”。截至9月21日,全市场有138只ETF规模不足5000万元,占比约10%,其中34只成立不足一年。

创新不足

ETF布局前瞻性不足,市场跟风效应明显,经常出现热门指数突然爆发,基金公司跟风申报相关ETF的现象。以上证180指数为例,仅华安上证180ETF一只成立于2006年的产品规模突破百亿元,8只成立于2024年12月之后的ETF规模止步不前,其中7只ETF最新规模不足1亿元,沦为迷你产品。

当前ETF市场还面临指数工具供给不足、创新型产品稀缺的困境,这一现状直接倒逼投资者扎堆涌向行业主题ETF。反观宽基指数ETF,虽因波动相对平缓的特性本应是长期配置的重要选择,却已出现明显的资金赎回迹象。

大量投资者因缺乏更优配置标的,不得不放弃宽基指数,转而追逐风格更为极致的行业主题ETF,这种短期化的投资倾向显然不利于市场吸引长期资金入场。从数据来看,这一趋势尤为明显,今年以来资金净流出超百亿元的8只ETF中,宽基ETF数量达5只,具体涵盖跟踪科创50、创业板指、中证A500等主流宽基指数的产品。

主动型ETF较少,受重视程度不足。晨星报告指出,在今年的新发ETF产品中,美国的主动型ETF新发数量已经超过被动ETF,因为投资者逃离了高成本的主动基金,转而选择ETF的较低成本和透明优势。许多主动型ETF几乎是主动基金的复制,主动型ETF最适合流动性强、可扩展且广泛多样化的策略,而小众、不流动或复杂的方法面临摩擦和更高的隐含成本。

部分基金公司热衷于“跟风”布局热门主题ETF,而非基于自身投研优势进行长期产品规划。这种策略导致产品生命周期短,一旦市场热度消退,规模便迅速缩水直至清盘,造成了市场资源的浪费,也增加了投资者的择基难度,最终可能损害整个行业的公信力。

产品同质化、创新产品不足,导致市场头部效应加剧,中小机构生存艰难。ETF资源高度向头部公司集中。截至9月21日,15家头部基金公司的ETF管理规模占全市场的89.11%。相比之下,众多中小基金公司的ETF产品规模微小,甚至不足500万元,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责编:王璐璐

排版:刘珺宇

校 对:王锦程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755-83514034

邮箱:bwb@stcn.com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谈妥了!国资网开一面,湖北首富... 在资本市场的浮沉录中,很少有故事能像湖北知名企业家艾路明这样跌宕起伏。从风光无限的湖北首富,到如今为...
长安汽车朱华荣首谈为什么卸任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易思琳 报道9月20日,阿维塔07上市。发布会后,阿维塔举行了一次小范围的媒体...
5万亿市场高歌猛进!这些隐忧,... ETF高速发展背后暗藏的“隐秘角落”与潜在风险不可轻视。ETF发展势头迅猛,规模呈爆发式增长,继20...
浙江大学教授、50岁A股公司董... 记者丨黎雨桐编辑丨吴桂兴9月21日晚间,臻镭科技发布《关于公司重大事项的公告》称,公司实控人、董事长...
荀玉根:如何理解股强经弱? 荀... 荀玉根、王开(荀玉根系国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核心结论:①近...
伯克希尔哈撒韦已清仓比亚迪股份 每经AI快讯,据 CNBC 9月21日报道,伯克希尔哈撒韦已清仓比亚迪股份。报道称,截至3月31日,...
赵伟:财政“下半场”,可能的“... 赵伟、贾东旭、侯倩楠(赵伟系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摘要2025 年上半...
殷剑峰:在低利率时代寻找投资机... 殷剑峰系浙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注:本文为陆家嘴金融沙龙演讲速记稿。一、低利率...
储能订单爆满谁在眼红?老牌锂电... 储能行业需求旺盛、储能电芯生产商纷纷爆出满产之际,消费类电池仍贡献过半收入的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基金到期清算减持 华创鑫睿仍是... 21世纪经济报道特约记者 文静 重庆报道9月21日,山西汾酒(600809.SH)发布公告称,其大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