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晓博
自第七次人口普查(2020年11月1日)到2024年末的4年里,中部六省人口是如何变动的?
哪些城市增长最快,哪些下降最多?让我们来看一下数据。
先看湖北:
湖北全有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4个省直辖县级行政区。
武汉人口增长最为显著,4年飙升了12%,增量148.3万人,位居全国第一。
但这个第一拿得有点“虚”。因为2020年武汉经历了疫情和人口流失,七普的时候武汉实际人口是下降的。疫情后流失人口回归,出现了人口暴增的统计奇观。
可能会有细心人“发现”:武汉官宣的2019年末的常住人口是1121.2万人,而202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是1232.7万人,疫情第一年武汉人口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暴增了111.6万人。这样算起来,从2019年到2024年,武汉5年间的人口岂不暴增了260万?
这其实是个普遍现象,之前大城市都低估人口(有利于人均指标),七普的时候很多城市人口都大幅跃升。比如某一线城市2019年公布的常住人口是1343.88万人,1年后的七普就变成1756.01万人,岂不在1年之间暴增了412万?
过去4年里湖北只有两个城市有人口增量,武汉之外就是襄阳,但只增长了1.9万人。湖北有两个副中心城市——襄阳和宜昌,但宜昌的人口4年下降了2.3%,弱于省内很多兄弟城市。
可见搞省域副中心难度很大,尤其是一个省想搞两个或者三个,基本上是痴人说梦。
湖北有三个地方人口下降幅度较大:神农架下降了13%,天门下降了6.4%,潜江下降了6.3%。它们就是中部六省里,人口降幅的前三名。
再看江西:
江西全省只有省会城市南昌有人口增长,这是过半中国省份的常态。
南昌4年里增加了41.5万人,人口增幅6.6%,在省会城市里算不错的。
4年里,江西全省一共流失了16.9万人。人口减少最多的是上饶,达14万人;降幅第一的是吉安,减少了2.7%。景德镇、赣州表现还不错,减少不多。
再看湖南:
湖南是典型的劳务输出大省,全省4年里只有长沙有人口增长,增量为56.9万人,增幅5.7%,在省会里算是不错的。
其他地市都是下降的。其中永州拿下双第一,人口减少了27万人,在数量上第一;人口减少了5.1%,在降幅上第一。
从全省人口降幅看,湖南是中部六省里降幅最大的,4年少了1.6%的人口。
再看户籍人口第一、常住人口第三的河南:
河南有两个城市人口增长,分别是省会城市郑州和副中心洛阳,但增量差距显著。
郑州4年间新增了48.5万人,增幅3.9%;洛阳只增长了2.4万人,增幅0.3%。由此可见,副中心想分流省会城市的人口增长,难度极大。
河南有4个城市人口减少超过20万,分别是周口、驻马店、信阳、南阳,都在河南南部。其中周口减少了近40万,降幅4.4%。
近年来河南人热衷于去长三角谋生,在苏州、杭州外来人口中表现突出。在上海、南京也崭露头角。
再看山西:
山西也呈现“一省一城”的格局,只有太原有人口增量,增长了21万,增幅4%。
人口减少最多的是临汾,少了12.1万;人口降幅最大的是忻州,减少了3.2%。
最后看一下安徽:
由于能沾边长三角,再加上近年来产业转型进展较快,安徽人口态势明显好于其他5个中部省份。
过去4年安徽全省人口没有下降,而是增长了0.3%。全省有4个地市有人口增量。合肥人口增长了63.2万人,增幅6.7%。其增量在省会城市里仅次于武汉和杭州,位居第三。
有意思的是:安徽人口增长的4个地市中,1个是省会城市,另外3个全是南京都市圈成员,是南京的小弟。虽然南京人气不算太旺,但还是给马鞍山、芜湖、滁州带来了红利。
人口下降最多的是阜阳,减少了接近16万人;降幅最大的是亳州,减少了2.7%。
总之,在安徽靠着河南、山东、苏北的地市人口在减少;靠着苏南,尤其是南京的人口在增长或者微减。
从中部六省人口态势可以看出,人口正在持续向中心城市集中。虽然这6个省都有人口外流,但省城的人口竞争力不错,甚至超过了很多一线城市。
以省会城市为代表的二线城市,正成为人口竞争的赢家。
主要原因是:跟普通地级市相比,省会城市丰富性更强,就业机会更多;跟一线城市相比,它们的性价比更高,房价负担相对较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