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以惊人的速度崛起,成为全球汽车工业变革的引领者。
2025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690万辆,市场渗透率高达44.3%,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然而,在这看似繁荣的表象之下,一场由“价格战”“恶意竞争”“水军攻击”等非理性行为引发的“内卷式”互撕正在悄然上演,不仅严重侵蚀企业利润,更动摇了行业健康发展的根基。
近期,国务院专题听取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的汇报,明确提出要“加强行业自律”“健全规范竞争长效机制”,释放出强烈的政策信号:新能源汽车产业必须告别无序内耗,回归科技创新与质量提升的正轨。
价格战硝烟弥漫,行业利润集体“失血”
价格战,已成为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的主旋律。从特斯拉2023年初掀起的降价潮,到某头部车企以9.98万元杀入燃油车腹地,再到新势力纷纷跟进,一场“不降价即出局”的生存竞赛全面铺开。
据艾睿铂《2025全球汽车展望》报告预测,目前中国在售的129个新能源汽车品牌中,到2030年仅有15个能保持财务活力,淘汰率高达88.4%。这一残酷数字的背后,是价格战对行业盈利能力的系统性摧毁。2024年,行业因价格战直接损失1380亿元,整体利润率从2021年的6.1%下滑至4.3%,远低于国际主流车企水平。正如黄奇帆所言:“三千万辆汽车的利润,竟不如丰田九百万辆。”这种“规模大而利润薄”的畸形发展模式,已严重威胁产业的可持续性。
更令人担忧的是,价格战正在催生“偷工减料”的灰色空间。为压缩成本,部分企业开始在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上“缩水”,甚至牺牲安全配置。工信部等部门多次强调“不得以牺牲产品性能换取短期降本”,正是对这一风险的预警。若放任价格战无序蔓延,消费者将面临“低价买劣质”的风险,而整个行业也将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底特律教训”警示:无序竞争终将反噬自身
如果说价格战是明面上的厮杀,那么“雇佣水军”“恶意抹黑”则是暗地里的“毒招”。近年来,新能源车企之间的舆论战愈演愈烈,从社交媒体到短视频平台,充斥着大量带有明显倾向性的“黑稿”与“水军评论”。
据官方媒体报道,某新势力品牌在发布新款车型后,短时间内遭遇大量匿名账号集中攻击其“续航虚标”“品控差”等问题,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热搜。事后调查发现,这些账号多由第三方营销公司操控,背后疑似有竞争对手的影子。类似事件在行业内屡见不鲜:某车企高管在直播中公开“点名”竞品“技术落后”,引发舆论哗然;另一品牌则被曝出长期雇佣“黑公关”团队,在各大平台发布贬低对手的内容。
这种“互黑”行为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更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对整个行业的信任。当用户无法分辨信息真伪,只能在“谁骂得狠谁有理”的怪圈中迷失,最终受伤的不仅是被攻击的企业,更是整个新能源汽车的品牌形象。
回顾美国汽车工业史,底特律的兴衰为今日中国新能源产业提供了深刻镜鉴。20世纪初,美国曾拥有数百家汽车制造商,但经过数十年的激烈竞争与整合,最终仅剩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巨头。尤其在三次石油危机冲击下,美系车因技术滞后、油耗过高而节节败退,市场份额被日德车企蚕食。
为求生存,通用汽车不得不“断腕”砍掉萨博、欧宝等非核心品牌,福特则推行“一个福特”战略,回归主品牌集中发力。这一过程虽痛苦,却让企业得以集中资源进行技术升级,最终实现复苏。
今天的中国新能源车企,正面临类似的“十字路口”。品牌数量虽多,但真正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寥寥无几。若继续沉溺于价格战与舆论互撕,而非聚焦电池技术、智能驾驶、安全性能等关键领域的突破,终将重蹈美系车“技术滞后、市场失守”的覆辙。
破局之道:回归科技创新与质量引领
国家层面出手整治,正是为了引导行业走出“内卷泥潭”。会议提出的“加强成本调查”“强化生产一致性监管”“发挥标准引领作用”等举措,旨在构建长效机制,推动竞争从“价格厮杀”转向“价值比拼”。
企业应以此为契机,重新定位发展战略聚焦核心技术,加大在固态电池、800V高压平台、智能座舱等领域的研发投入,打造难以复制的技术壁垒。
此外真正做到从细节处提升产品品质,将安全与可靠性置于首位,杜绝“减配”“缩水”,以高品质赢得用户长期信赖。
值得强调的是,提倡新能源车企通过真实、专业的用户服务与内容传播,建立品牌美誉度,而非依赖“水军”制造虚假热度。
中国新能源车行业仍有不足之处,在拓展全球市场的同时,要借鉴美国车企“内外并举”的经验,加快出海步伐,在国际竞争中锤炼品牌实力。
新能源车企之间的相互倾轧,看似是企业间的“零和博弈”,实则是一场“负和游戏”——伤害的是企业自身利润、行业整体信誉与消费者权益。唯有摒弃短视的“内卷互撕”,回归科技创新与质量提升的本源,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才能真正实现从“大”到“强”的跨越,驶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作 者 |元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