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史明磊(元宝AI)
2025年的资本市场在多重变量交织中前行,一系列热点舆情事件如同一面多棱镜,既折射出监管“长牙带刺”的治理决心,也暴露出行业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与变革。分析师与基金经理“互怼”、上市公司高管把减持称为“让渡机会”、保荐机构失守“看门人”底线、从业人员违规炒股遭“闪电追责”……当行业、机构、个人都在“优化进阶”,普通投资者如何把钱放得更安全、把心放得更安稳?
两种投资逻辑碰撞:
分析师与基金经理“互怼”
9月5日,一场“券商吵架,股价暴跌”的魔咒在中际旭创身上应验。买方大佬、荒原投资董事长凌鹏发文质疑“中际旭创2027年净利润超250亿元”的预测,直言这种基于“产能投放+价格不变”的线性外推,忽视了零部件制造业的周期性风险:“半导体行业虽借AI东风复苏,但本质仍是传统制造业,三年后的价格与需求谁能打包票?”
据媒体报道,这番质疑随即引发国盛证券某分析师的反击,其在朋友圈怒怼“买你的白酒去吧”,还发文称:“这哥们,应该是破防了吧!”此后,另一家券商分析师也表示:“现在还发这种文章其实体现不出啥水平,还不如多发策略随笔更有营养和学习价值”,将分歧推向舆论焦点。
有业内人士指出,这场冲突本质是两种投资逻辑的碰撞:凌鹏代表的“老派”投资者坚守估值纪律,注重周期风险与现金流匹配;而卖方分析师则沉浸于AI产业的成长叙事,押注技术红利的持续释放。
市场用脚投票给出了反应:9月8日中际旭创股价大跌9.09%,市值蒸发超400亿元。有分析人士指出,这一波动印证了高估值资产的信心脆弱性:当成长预期缺乏扎实业绩支撑,舆论分歧极易引发资金出逃。
对于投资者而言,此事的警示尤为明确。面对“千亿利润”等夸张预测,需穿透叙事看本质,重点核查三个核心问题:行业竞争是否会引发价格战、产能落地是否存在瓶颈、当前估值与历史分位是否匹配,避免被情绪裹挟入场。
减持话术与信任危机:
如何看穿上市公司“套路”
9月6日,同花顺公告称实控人兼董事长易峥及董监高持股平台凯士顺拟合计减持138.31万股,预计套现超5亿元。值得注意的是,易峥称减持是为了“让渡市场参与机会”,引发股民嘲讽。
Wind数据显示,同花顺股价过去一年累计涨幅达260%,市盈率远超行业均值,此时减持与“让利”显然相悖。有投资者指出:“70%股份集中在前十股东手中,68万股减持根本无法改善流动性,所谓‘让渡机会’不过是高价甩卖的遮羞布。”还有投资者讽刺其把高卖低买说得冠冕堂皇,是“语言的艺术”。
市场的负面反馈直接体现在股价上,三天内该公司股价下跌近5%。9月9日,易峥宣布提前终止减持计划,这场“话术翻车”事件暂告段落,但留给投资者的思考并未停止。
有业内人士表示,识别减持背后的真实意图,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看时间点与股价位置,高位密集减持需警惕估值泡沫;二是析理由与实际需求,“战略布局”“资金需要”等模糊表述往往暗藏风险;三是查股东增减持一致性,实控人与高管同步行动更具信号意义。
中介机构“看门人”失守:
保荐“不靠谱”怎么办
4月初曝光的国金证券保荐翻车事件,暴露了部分中介机构的履职漏洞。在想念食品IPO过程中,发行人采取删除小麦收储系统数据、清空物流台账、清理工作电脑等极端手段对抗监管,而国金证券的核查却形同虚设:未发现供应商与经销商的异常资金往来,对数据缺失等重大缺陷视而不见,最终,国金证券被公开谴责并记入诚信档案,两名保荐代表人程超、宋乐真被给予24个月执业限制的处罚。
“保荐机构的勤勉尽责与否,直接关系到资本市场的入口质量。”有业内人士表示,在注册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对保荐机构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投行业务是国金证券的王牌业务、特色化业务,此次国金证券被处罚,无疑为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选择标的时需额外关注保荐机构的“前科”:可通过证监会官网查询其近年处罚记录,同时结合交易所问询函,查看保荐机构对财务数据、业务真实性的回复是否扎实,避免踩中“带病上市”的雷区。
券商薪酬分化:
行业转型如何影响投资服务
2024年年报数据显示的券商薪酬分化现象,折射出行业转型期的深层变革。在24家披露年报的上市券商中,16家员工平均薪酬同比缩水,中信证券、中信建投等头部机构人均薪酬“三连降”,中信证券董监高薪酬总额更是骤降近七成;而东方财富等互联网券商则逆势增长,员工薪酬连续六年上升。
有业内分析认为,这种分化对投资者的影响具体而微:头部券商的研究报告更注重合规性,但创新服务响应较慢;中小券商的投研可能更具弹性,但研究深度需仔细甄别。选择投资服务时,不应单纯以机构规模论英雄,而要关注其核心业务优势,侧重价值投资可参考头部券商的宏观与行业分析,布局新兴赛道可关注中小券商的产业调研,但无论选择哪家,都需对研究结论保持独立判断,避免被“佣金绑定”的推荐所误导。
监管持续亮剑:
为投资者筑起重要防线
面对市场乱象,监管层的“零容忍”执法无疑为投资者筑起了重要防线。截至9月,年内已有12家公司因财务造假而涉嫌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创近年新高。
有市场人士认为,对投资者而言,监管持续亮剑意味着市场参与者的合规成本显著提升,但仍需警惕“代客理财”“内幕消息”等违规诱惑,远离任何形式的灰色交易。
市场的成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监管的完善、机构的规范、个人的成长,都需要在试错中推进。而投资者应把每次舆情事件都当作风险教育课,才能在复杂市场中“把钱放得安全,把心放得安稳”。
统筹:任先博
执行统筹:刘兰兰
采写:南都记者 管玉慧 黄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