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将“一个人的好方法”转化为“一个组织的通用能力”。
上世纪90年代之前,美国资管行业曾涌现出乔治·索罗斯、彼得·林奇等一批传奇基金经理;而近三十年来,几乎再无同类影响力的明星持续出现,反之行业更多在强调平台、策略与流程,发展重心也逐渐从强调“个人”转向强调“平台”。
这一转变与市场环境变化紧密相关——90年代后美股市场逐渐成熟、增长放缓,机构不得不推进商业模式转型,在主动管理中也更注重精细化、系统化的运作。
映射到相对年轻的中国资管行业,也是如此。
当投资不再是“押注式”的艺术,而更像是一场需要精密配合的系统工程时,仅靠个体的努力,已难以承载投资者长期的托付,更难以回应行业自身发展的深层诉求。
海外成熟资管行业的发展历程已表明,从依赖明星基金经理的个人能力,转向依靠“工业化”的投研体系,是行业进化的普遍路径。
若你走进一家正在践行投研“工业化”的基金公司,你会发现,这是一场探寻“如何将优秀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系统能力,让‘偶发的成功’成为‘必然的常态’”的有力实践。
01 给基金经理叠buff
在近日举办的中欧基金「向前一步」中欧制造·投研体系升级发布会上,董事长窦玉明指出,中国资管行业正面临两大核心挑战:
一是市场复杂度提升,目前A股与中概股已超过8000只,而一个研究员覆盖的极限是200只,传统单个基金经理带领小团队的作战模式难以应对;
二是规模与稳定性的矛盾凸显,少量基金经理无法支撑大规模资金管理,策略单一导致的结果是收益来源集中、业绩波动加剧。
事实上,中欧基金在2023年便已提出资管“工业化”理念。
仅从字面来看,“工业化”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冰冷的流水线与缺乏人文关怀的标准化流程,但事实恰恰相反。
中欧基金在做的“工业化”,并非传统认知中那种机械刻板、毫无温度的操作模式,而是以专业人才为根本,通过构建高效协同的系统化机制,以工业化平台赋能个体基金经理,实现公司整体投研能力的战略性提升。
用中欧基金一位内部人士的话讲,“工业化”最通俗的理解是平台给基金经理叠buff,即在基金经理自身专业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平台的“增益效果”放大其能力的价值。
经过近三年升级,中欧基金的“工业化”体系已初显成效。
以中欧科技战队为例,据了解,该团队对科技领域的研究触达整个产业链,从上游的半导体、AI硬件,到中游的大模型,再到下游应用端的消费电子、机器人、智能驾驶等,均有涉及。
在深耕科技全产业链的实践中,团队也探索出一套独特的“工业化”组织模式:通过团队成员对科技行业更早布局、更广泛覆盖,为建立领先于市场的认知筑牢基础;依托清晰的专业化分工与高效的流程化协作,确保对细分领域的研究能持续向深度推进;凭借平等开放的内部沟通机制,实现产业信息的及时共享。
正是基于这套独特的“工业化”组织模式,中欧科技战队的投资业绩显著超越比较基准。
截至2025年8月31日,冯炉丹管理的“中欧数字经济A”、邵洁管理的“中欧智能制造A”、钟鸣管理的“中欧内需成长A”近一年收益率分别达到232.23%、133.62%、94.77%,同期业绩比较基准分别为69.25%、64.62%、31.87%。
杜厚良管理的“中欧信息科技A”,虽成立仅半年时间,同样交出了亮眼的业绩答卷。截至2025年8月31日,该基金成立以来收益率76.38%,同期业绩比较基准仅为18.60%。
02 告别“单兵作战”
若仅是个别基金经理的某只产品业绩突出,或许可归因于运气。
但当一群基金经理管理的多只产品集体展现爆发力、实现可观超额收益时,其背后依托的必然是强大的平台支撑——这既是中欧基金“工业化”投研体系效能的集中体现,也是公司投研体系升级成果的生动注脚。
作为中欧基金权益研究部副总监兼科技组组长,杜厚良不仅与公司投资总监共同牵头打造了一支专业的科技研究团队,还与团队成员共同推进了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将专业化的投研方法论转化为工业化团队建设的实践路径。其核心目标并非依赖外部卖方研究或专家资源,而是通过自主能力建设,成为“行业机会的发现者”。
构建这支团队的核心逻辑,源于对科技行业“快速变化、高速发展”特性的深刻理解:杜厚良希望团队中的每一位研究员,不仅需具备金融知识储备,还要对科技底层技术、行业趋势及未来前景形成深度认知。目前,团队成员均为理工科教育背景或产业实践经历,能够以前瞻性视角探索行业演变。
通过融合专业化能力与前瞻性视野,团队致力于构建“工业化”运作模式,从而实现对科技产业观点的持续、高效输出。
经过三年实践,中欧基金打造的“工业化”投研体系已展现出显著成效,实现将“一个人的好方法”转化为“一个组织的通用能力”,通过系统化的产业研究和系统运作,使得优质洞见能够迅速在基金经理间交流和扩散,进而复制到更多产品中,比如对于光模块领域的投资。
据杜厚良介绍,中欧科技战队早在2023年就已开始关注研究光模块领域。今年二季度,团队精准把握住了该板块的投资机会。
作为中欧科技战队中最早关注光模块的基金经理,冯炉丹在今年四月底发现,AI产业逐渐从研发驱动转向商业化闭环的良性循环,其逻辑链条——从研发支出到产品开发、用户增长、商业模式验证,再到收入和利润规模化——相继在海内外市场得到验证。
基于这一判断,她将研究观点分享给团队,杜厚良、钟鸣等人结合自身理解和市场研判,共同跟进并把握住了机会。
对于AI后续行情,在最新发布的基金半年报中,中欧科技战队的基金经理们也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冯炉丹指出,当前阶段最确定的投资机遇在于海外推理侧的基础设施建设,而未来最核心的观察变量则是更广泛商业闭环的形成。这既是我们下一阶段的投资蓝图,也是驱动整个人工智能行业持续成长的核心引擎。
邵洁认为,在AI时代,AR眼镜、智能驾驶和机器人都是数千亿级别的硬件市场,能衍生出来数倍规模的新应用商业模式,是不能忽略的终端市场。
钟鸣表示,我们长期看好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发展;过去一两年,人形机器人行业的进步有目共睹;软件端,大模型的各种方法开始用于人形的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机器人大脑在持续发育;硬件端,由于国内机、电产业的超级产业集群优势和快速响应,硬件在精度、成本、体积、重量等方面已经有显著迭代,我国拥有目前世界上最一线的本体机器人基本毋庸置疑;而通过软件赋能硬件,机器人的行走能力、操作能力明显增强。
03 向前一步
可以看到,同样聚焦科技领域,但冯炉丹、邵洁、钟鸣三位基金经理的研究重点却有所不同——冯炉丹专攻人工智能方向,邵洁专注硬件领域,钟鸣则致力于智驾以及人形机器人的研究。
这一表象的背后,实际是中欧基金“工业化”体系的核心价值所在——通过打破传统投研模式的局限,建立清晰的专业化分工,让每位基金经理聚焦细分赛道深耕,成长为特定领域的“技术专家”。
除了上面提到的冯炉丹、邵洁、钟鸣三位基金经理外,在中欧科技战队中,还有深耕电子与计算机赛道的刘金辉,聚焦传媒互联网领域的王颖,新能源车光伏和大制造研究出身的基金经理如代云锋、刘伟伟等,以及拥有华尔街背景、现任科技组组长的杜厚良。
而评判一家基金公司的科技投资实力,仅看基金经理这一个维度是远远不够的,研究员的支撑同样关键。
以本轮科技股行情为例,据杜厚良介绍,在一次针对光模块出货量的研究中,负责跟踪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三位研究员进行分工协作,通过三方信息进行交叉验证,形成了对这一产业更全面和精准的研判,最终实现从挖掘机会到完成配置的高效转化。
不过,想要获取超额收益,仅靠深入产业研究与持续跟踪还远远不够,适当的前瞻布局也必不可少。
早在2023年下半年,中欧科技战队就前瞻性地增设了AI研究员和人形机器人研究员岗位。如今,团队已组建起一支12人的专业研究员队伍,覆盖计算机、传媒、通信、电子、互联网及半导体等多个领域,为投研决策提供扎实的产业支撑。
中欧科技战队的实践充分证明,在当前技术迭代加速、应用场景不断裂变的双重冲击下,仅依靠单个基金经理的能力已难以持续捕捉市场机遇、应对行业变化,构建一套系统化、标准化的“工业化”投研体系,成为资管机构在科技领域保持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随着团队对科技全产业链研究的不断深化、基金经理与研究员协同机制的持续优化,以及对AI、人形机器人等前沿赛道前瞻性布局的落地见效,中欧基金的“工业化”进程,也向前迈进了一步。(阿尔法工场DeepFund)
上一篇:第17次,民生人寿股权再次挂牌 民生人寿公司上市了吗 民生人寿上市
下一篇:A股三大股指收涨,创指再创阶段新高:光刻机、半导体板块涨势强劲 a股三大股指上扬创业板涨超2% a股三大指数收涨沪指创年内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