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晨
五年,是时间的刻度,也是发展的标尺。“十四五”规划纲要擘画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蓝图,也为无数企业指明了奋进的方向。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时代实践中,上市公司作为中国经济的“压舱石”和“排头兵”,正以创新为笔,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答卷。
近期,中国上市公司协会联合21世纪经济报道等权威媒体,共同发起“我在‘十四五’这五年上市公司在行动”主题宣传活动,记录下这些来自市场一线的生动故事。
其中,银星能源长期聚焦“绿电”核心赛道,生产经营业绩创同期最好水平。今年上半年,银星能源营业收入达6.52亿元,同比增长4.51%;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为1.65亿元,同比增长26.56%;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增长39.08%。
厚积薄发,踏上绿电征程
银星能源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59年,其前身为吴忠仪表厂,在机械制造领域有着深厚的积淀,是我国定点生产自动调节阀及其附件的重点企业,为国家工业建设贡献颇丰。
1998年6月28日,吴忠仪表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于同年9月15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股票简称“银星能源”,股票代码000862。此后,公司积极响应国家能源战略号召,开启了向新能源领域的转型之路。
2003年,全国首批风电项目、宁夏首座风电场——银星能源贺兰山风电场建成投运,填补了宁夏风电项目建设的空白,也拉开了银星能源在新能源领域发展的大幕。
此后,银星能源不断在新能源版图上开疆拓土。2008年,公司将业务延伸至光伏发电领域,率先建成西北地区首座高压并网光伏电站,形成了“风光互补、两翼齐飞”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新格局。
2010年,麻黄山风电场的建设实现了宁夏地区湿陷性黄土地区建设风电场的创举,锻造出了一支能打硬仗、善于破解难题的风电场建设“铁军”。
2016年,银星一井光伏电站的建设创造了宁夏光伏电站建设的“银星速度”。2019年,巴兴图风电场建成投产,实现了公司风电装机容量从小规模向大规模的蜕变。
多年来,银星能源相继在宁夏、陕西、内蒙古等地区布局风电光伏产业,装机容量不断扩大,逐步发展成为宁夏新能源发电产业的主力军。
如今的银星能源,已经发展成为一家集新能源发电、新能源装备制造、检修安装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控股股东为中铝宁夏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
近年来,公司累计斩获取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34项。
标准管理“筑牢防线”,项目建设“加档提速”
“安全环保要坚持严要求,压实责任体系管理,扎实推进安全、生产、设备、管理‘四个标准化’建设,让‘规程合理、熟练掌握、自觉执行’三大安全底层逻辑深入人心。”该公司安全主要负责人表示。
银星能源将安全管理贯穿于生产经营全过程,严格落实“4个标准化”工作要求,对各场站设备、现场、安全工器具及库房标识标牌实施标准化统一布置,规范运行检修流程,强化班组标准化建设,完成标志标识制作安装2448项。持续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加大项目安全管控力度,对项目现场作业实施"旁站监护",可视化“查违章”,危险作业分级管控,构建全覆盖安全屏障,确保项目建设安全可控在控。针对承包商管理,该公司推行“一人一档”、集中上下班、标准化班会、施工区域隔离上锁挂牌、视频全覆盖等硬措施。
“银星能源依托中铝集团所属企业千亿负荷消纳,积极协同与铝产业在集中式新能源项目开发、智能化运营、绿电收益与碳减排等方面的互补优势,围绕降碳、降成本目标,按照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要求,铺就分布式光伏新赛道。目前,取得18个项目立项批复,已完成14个项目并网发电。”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深耕绿电,破解困局,该公司扎实推进风电“以大代小”技改项目,戈壁滩上的风机迎来了新的生机。
4月27日,太阳山风电场一期45MW、二期49.5MW老旧风机“以大代小”技术改造项目顺利并网发电,该项目的实施有效提升了场站智能化水平、机组稳定性及升压站涉网性能。7月1日,银星能源长山头风电场49.5MW技术改造项目启动开工,目前,完成10台风机基础垫层浇筑。8月1日,召开太阳山风电场三、四期99MW技术改造项目可研报告评审会。
借势风资源利好,该公司以“五大精准治理”为主线,加大设备治理投入,严控生产成本,紧盯风机变桨、变频、渗漏等频发性缺陷预防,挖潜增效、主攻难点,有效降低故障损失,长停机组控制有力,短停机组同比下降,从根本上扭转了老旧设备持续劣化趋势。加强涉网管理、自动化设备维护深度优化,积极与电网公司协调沟通,两个细则考核比例减少明显。上半年,新能源故障损失电量下降至1215万千瓦时,故障损失电率0.65%,同比减少0.78个百分点,故障损失电量超额完成年度目标,设备治理效果达到近年最好水平。
银星能源表示,未来将积极协同铝产业链绿色低碳低成本用能新模式,打造集绿电直连、老旧风机改造、分散式风电、分布式光伏、“风光同场”增容为一体的新能源项目矩阵,在绿色低碳“新中铝”建设新征程中交出崭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