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推荐:
文/刘胜军
【易会满的落马,不是黑马而是白马】
易会满倒在了A股牛市奔腾的脚下,颇具讽刺意味。须知,在他任内,上证指数20次跌破3000点心理大关。
这几天满屏都是对易会满的吐槽,主要是几大类:1)关于易会满腐败的八卦细节,例如他的同学圈、家人、同事;2)董少鹏、刘纪鹏吐槽自己的言论曾遭遇易会满打压,如今扬眉吐气云云;3)易会满在五年任期内1908家企业上市,募资2.22万亿元,平均每天就有一家公司登陆A股。
如果我们的反思仅止于此,实在太肤浅了,学费白交了。
真正应该问的是:如何避免下一个易会满?
所有的腐败都令人痛恨,但证监会主席腐败更是难以承受之重:哪一家上市公司背后不是千千万万的投资者血汗钱?
然而,易会满腐败真的令人意外吗?在我看来,易会满的落马,不是黑马而是白马。无他,唯权力太大耳。最近,2016年辞职的证监会原发行监管部监管四处处长杨郊红家中被抄出2至3亿元现金,相信你也不会假装很震惊。
很多人诟病易会满任内企业上市太多。其实,IPO数量多并非问题所在。长期以来,中国直接融资占比过低,这是金融体系一大痛点。扩大IPO数量,畅通直接融资,这是大势所趋,也是中央推动“注册制”改革的出发点。此外,面对新一轮技术革命浪潮,资本市场正是创新企业的孵化器,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乃“国之大者”。
真正的问题在于:IPO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还是一种特殊的权利。假如IPO就像买卖汽车、房产一样的正常市场行为,哪里会有腐败的空间?反之,假如一家公司能否IPO取决于证监会的“一纸批文”,则为腐败打开了方便之门。须知,在目前的情况下,一家公司如果能获得IPO机会,不仅可以融到数亿数十亿的资金,更可以方便大股东和管理层以很高的价格(市盈率)套现。
一个人人都明白的道理是:明明去香港上市难度很低,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企业非要一门心思上A股?只因A股市盈率更高!
——2023年A股市场有67家企业实现科创板上市,平均发行市盈率为90倍,其中发行市盈率低于20倍的仅为2家,占比3%;有110家企业实现创业板上市,平均发行市盈率为44倍,其中发行市盈率低于20倍的仅为3家,占比3%;有59家企业实现沪深主板上市,平均发行市盈率为29倍,其中发行市盈率低于20倍的为7家,占比12%。
——2023年香港新股中,有74%的新股发行市盈率低于20倍,其中10-20倍发行市盈率占比最多,高达39.7%。
不难理解,为什么A股IPO机会会成为一种特殊权利。既然这是一种特殊的权利,经济学意义上的“租金”就产生了,这是腐败(寻租)的基础。
对比一下美国股市就更能明白这一点。美国股市是全球最大、最发达的市场。但过去几十年,虽有安然等造假事件,但从未发生美国证监会(SEC)官员受贿案件。为什么呢?因为美国的IPO是“真正的注册制”,企业能否上市主要取决于股票能否卖得掉,而非美国证监会的批准。说白了,美国证监会官员即使想寻租也没机会。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注册制的话,那应该是:
——一家企业能否顺利IPO究竟是投资者说了算,还是证监会说了算?
比较而言,中国资本市场监管部门始终不肯放弃“实质性审批”的权力,这才是中国资本市场问题之症结所在。
最初,中国资本市场实行的是“额度制”,是完全的审批制;随着审批制弊端充分显现,我们转向了“核准制”,但实践证明,核准制是换汤不换药,本质上是“不叫审批制的审批制”。于是,又有了如今的“注册制”。
然而,如今的注册制,依然在两个维度保持了“实质性审批”:
——一家公司是否具备IPO资格。例如,2024年《中国证监会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 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指出,“严把入口关,坚决执行科创属性评价标准,优先支持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硬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如此一来,“实质性审批”就不可避免了。
——对IPO发行节奏的控制。2024年,A股IPO融资金额仅为673.53亿元,较2023年缩水81.11%,为十年来首次跌破千亿元大关,上市家数从2023年313家暴跌至100家。这种发行数量的锐减,不是市场供求所致,而是监管部门的有形之手调控。
只要这两种“实质性控制”犹存,就难言注册制改革成功。
为什么不能放弃控制,“让上帝的归上帝,让凯撒的归凯撒”呢?原因无非有二:
——每次股市下跌,都有不少人归因于IPO太多。在民粹主义压力下,监管部门往往收紧IPO。殊不知,这是典型的归因错误。美国证监会从未限制IPO数量,为何美国股市十年牛市?大家想想看,如果上市的都是英伟达这样的优秀企业,股市会跌吗?因此,数量不是问题,质量才是问题。如何才能确保上市公司质量?美国的经验表明,上市公司质量不是证监会“审批”出来的,而是通过投资者“用钱投票”的市场机制筛选出来的,当然严格的监管也必不可少,但监管与审批是两码事()。
——监管部门不肯放弃充满巨大利益诱惑的审批权。正如人民日报侠客岛所点出的:“金融腐败和其他领域的腐败,其脉络和本质并无二致——都是因为贪图私利,模糊监管规则,打乱法规程序,以各种“为国为民”的借口,不愿意真正市场化、公开化、透明化,姑息市场黑暗,表面上是为了“稳定”和“繁荣”市场,实则为自身浑水摸鱼,从中牟利”。作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创办者之一、曾担任证监会副主席的高西庆早在1996年就忧心地指出:“证监会成立4年来,经其手批准发行、上市的公司360多家,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4个计划单列市主要领导人及各部门各级别官员、国务院各部委主管官员、各企业领导、工作人员等浩浩荡荡、络绎不绝,经年累月地出入证监会等国家行政部门,以求获得其地区、其部门、其企业的公开发行权。放弃一个具有如此规模和深度的权力,对任何一个机体来说,恐怕都需要经历一场‘从灵魂深处爆发的革命’!”()
切不可因为当下的牛市,就误以为资本市场改革已经大功告成。相反,注册制改革依然前路艰辛。只有放下控制市场的“选美执念”,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资本市场才能真正浴火重生。但愿我们能从易会满事件中学到真正的教训。
刘胜军
坚持讲真话的经济学家
政治经济学+大历史观
2014 年参加总理经济座谈会
刘胜军微财经创始人
致公党上海市经济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会首席专家
著有《下一个十年》
山东·菏泽·定陶人
▼ 应聘、演讲邀请、商务合作 ▼
请添加微信:tina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