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美团发布第二季度财报,总营收918亿元,同比增长11.7%,净利润暴跌89%,相比去年同期的136亿,只剩下了不足15亿元——与市场普遍预期的近百亿利润相距甚远。其实在Q1财报电话会议里美团就给过预警,公司会“不惜代价”守住份额,同时也必然会损失利润,只是让投资者没想到的,二季度的业绩会如此不堪。
拆解Q2美团的成本结构,可以很明显看到问题根源:614亿元的销售成本同比增长27%,225亿元销售费用增加52%,两项直接与竞争相关的支出占到了总收入的91%,导致净利率只剩下1.6%。
要知道二季度还只是京东的进攻,阿里真正大规模补贴是从7月份开始的。不夸张地说大的还在后面,美团在三季报预告中表示,三季度预计会有大额亏损,这一场堪比“凡尔登绞肉机战役”惨烈商战,目前还远看不到尽头。
过去资本市场对于美团的形容是餐饮行业的领导者,在吃喝玩乐领域拥有深不可测的护城河,试图挑战美团的滴滴、饿了么、抖音都失败了,由此可见美团是拥有绝对实力的强者。任何补贴都只是暂时的浮云,只有美团拥有用户心智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但现在看,这段话似乎不那么成立了,挖空美团“护城河”也并非不可能的事。市场看待这场“外卖大战”的观点,已从京东vs.美团时期的“不以为意”,认为竞争很快会结束,且美团的优势不会受到动摇的状态,转变为相信外卖领域的竞争会持续,但仍不明确到底会对美团的外卖/闪购盈利前景到底会造成多大影响的结果。
这场针对美团的外卖大战,是如何实现颠覆“护城河”的,值得深思。
目前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大动作,占据舆论高点,打社保牌、人情牌;在高达百亿的弹药之下后发者优势开始出现;骑手和供给侧都在短期内实现了跨越。
首先是东哥多次“炮轰”美团,认为没有尽到大平台的责任,指责“二选一”对待骑手不够好,京东要做“微利”的平台。
京东对美团的“炮轰”,核心是希望通过挑战行业既有规则,以“颠覆者”和“改革者”的形象快速打开市场。它直指美团的“痛点”,如骑手保障、商家佣金等,试图在舆论和道德上占据高地,从而吸引骑手、商家和用户。
京东外卖的“三板斧”策略直指行业痛点:
对商家:推出“免佣金”或低至5%的佣金政策(低于行业平均6%-8%),吸引了大量品牌商家入驻。
对骑手:采用“混合模式”(驻店骑手与兼职骑手结合)并大量招募全职骑手,签署劳动合同、缴纳五险一金。
对用户:通过“百亿补贴”提供大额优惠,并推出“超时20分钟免单”(后调整为准时宝赔付)等服务保障来吸引用户。
结果也显而易见的猛烈,从结果来看,确实也做到了,6月18日,京东外卖商家成长策略负责人高洁在媒体开放日上表示,京东外卖上线90天,日订单量达2500万单。这较4月22日的1000万单增长150%,覆盖全国350个城市。虽然目前订单量有所回落不足200万单,复购率只有28%左右,但京东只要在场就可以带来即时零售业务的协同增长。
其次,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任何行业都怕对手“大力出奇迹”。过往滴滴、抖音做外卖,都是侧重于少部分城市试点,骑手端几乎都是外包合作,供给端也不在自己手中。所以最后结果只能是蜻蜓点水。
按照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的观点来看,外卖的规模效应非常有限,达到一定程度后用户体验和成本不会有更大的改善,呈现 “C 曲线” 特征。同时,他认为美团与饿了么产品同质化严重,行业能容纳两家巨头并存就说明了外卖的规模效应不够强。
所以以往大厂打不过美团,本质上还是“子弹不够多,意愿不够强烈”。当美团的竞争对手单量规模追上之后,双方运营效率差距会变得没有那么大。更何况外卖是一个标准化的生意,后发者只要能够复制巨头的大部分能力,就能打开一些不小的缺口。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骑手和供给侧的差距,美团全口径骑手大概有800万之多,全职骑手(全年接单超过260天)也有82万之多,相比之下阿里日均活跃骑手只有200万,这还是8月份扩容三倍之后的数据,京东全职骑手只有12万左右。这样的差距在之前恐怕很少有人觉得能够短期追上来。但事实是两家尽力追上了。
根据 QuestMobile 监测到的美团众包、美团骑手、蜂鸟众包和蜂鸟骑士的用户使用时间数据,我们推算出来,大战前美团的骑手规模相当于阿里蜂鸟的近 8 倍,现在这个数字已缩小成 2.6 倍。而京东的骑手数量在大量众包骑手加入后,也有着翻倍的增长表现。
根据Quest Mobile数据,截至2025年6月,美团、淘宝、京东的APP日均活跃用户(DAU)规模分别提升18.2%,7.3%和33.2%,京东实现增速领跑。用户规模上,京东DAU达到了1.80亿,已经反超了美团的1.71亿。业内资深人士认为,“此前京东将外卖业务视为流量入口的策略已初见成效,未来通过与即时零售、本地生活、核心电商业务的协同,‘高频带低频’‘低价外卖带动高价即时零售和电商业务’的模式会持续发挥飞轮效应。”
此外,8 月以来,淘宝的日活跃用户不只是周末峰值大幅上涨,且工作日也能维持在高位。8 月 8 日立秋后,淘宝闪购订单量首次超过美团。更显著的影响可能是,巨额补贴让淘宝吸引到了很多用户注意力,7 月以来淘宝在日均活跃用户数(DAU)上拉开了和拼多多的差距,超拼多多约5000万(DAU)。这也是阿里一直希望达成的目标。
因此,这场外卖大战对于挑战者京东和阿里来说,基本达到了目标,“百亿补贴”没有白烧。
一直以来,市场都有这样的疑问,那就是外卖大战,是否给阿里和京东带来了新的用户和流量,补贴的持续性怎么样,如果大规模退坡会不会被美团反杀?
外卖大战中美团一方的指挥者 —— 美团核心本地商业 CEO 王莆中 7 月曾对媒体表示,对手应该要小心 ,“赢家不是在场的人”。
王莆中的话不能说“一语成谶”,但也点明后来加入的强者可能会更受益。于是我们看到,京东CEO许冉表示,7月以来的外卖市场存在泡沫,“恶性补贴”既没有模式创新,也不产生增量价值,还对商家产生了非常大的困扰,对行业也是一个扰乱价格体系的动作,所以最终会是一个多输局面。“所以我们不会参与。”
京东已经从早期追求订单量的粗放竞争,转向了更注重投资回报率(ROI)和用户体验的精耕细作,其聪明之处在于,它清晰地认识到外卖业务对其整个集团的战略价值:前端为京东主站引流,后端实现供应链协同。京东CEO许冉曾表态称,京东40%外卖用户会购买主站商品,PLUS会员复购率达67%,即时零售业务已经有效推动京东整体的业务发展。
那么阿里是不是也是这样的想法和操作,“羊毛出在猪身上”,不怕亏损,只要能在其他业务上补回来就可以。我们认为,想法有一定相似性,但也有很大不同,阿里和京东,一个在正面战场高歌猛进,一个在侧翼迂回赚取生态价值,他们都从这场战争中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阿里得到了市场份额和战略地位,京东获取了用户增长和生态协同。
烧钱换不来商家和用户?那只能说明你烧的还不够,套路太多不够吸引人。原来美团最强大的基石,一个是骑手一个是商家,过去通过各种协议和资源沉淀,美团在商家侧构建了强大供给能力。
骑手端差距在急剧缩小之外,商家端也在发生剧烈变化。瑞银的报告指出,美团独家合作商户的活跃度出现了“令人警惕”的下降,一个标志性事件是,昔日的美团深度合作品牌喜茶,全面上线了对手的平台。这并非个例,数据显示,三大平台商户端的重合度正在显著上升——从大型连锁到中小作坊,越来越多的商家都学会了多平台运营的生存课,主动寻求流量来源的多元化。
野村证券甚至认为,在泛即时零售市场大盘里,美团的份额可能已从过去的70%降至50%左右,阿里+京东的累计份额可能追平美团,甚至完成超越。
当然现阶段,阿里和京东在财报上也是顶着巨大的压力,阿里2026财年一季报(即2025自然年二季度)实现营收2477亿元,同比增长1.82%,经调整净利润同比下滑18%至335亿元。京东2025年二季度实现营收3567亿元,同比增长22.4%,经调整净利润74亿元,同比下滑49%,这一盈利数据好于此前摩根士丹利和花旗预期的下滑63%和68%。但长期这样烧也是会产生很大的财务问题。
汇丰不甚乐观的预计,阿里巴巴2026年财年外卖业务每单亏损2.7元,即时购物每单亏损3.7元。整体本地生活服务业务将亏损550亿元。投资高峰预计在今年三季度,之后在2026财年下半年逐步正常化。
所以阿里在取得一定成绩之后,也选择了调结构稳增长。据接近阿里的人士称,在完成既定冲单目标后,淘宝闪购下个阶段会针对外卖需求非高峰期——比如工作日——持续调整补贴模型,重点扶持高客单价用户,将补贴品类重心从茶饮逐渐迁移至餐食和非餐零售。
关于外卖大战将来会如何,高盛构建了两种市场格局假设:基准情形(55%概率):美团凭借用户忠诚度、配送网络优势及低线城市渗透,维持55%市场份额,阿里占35%,京东占10%。
美团虽需牺牲短期盈利,但长期每单利润有望恢复至1.0元水平。
双寡头格局(30%概率):阿里通过500亿元补贴计划及淘宝-饿了么协同效应,与美团形成4.5:4.5的市场分割,京东仍居第三。此情形下,阿里需解决热食供应链短板,而美团需应对用户流失风险。
高盛强调,外卖大战的核心目标并非业务盈利,而是争夺用户高频入口。美团已验证该模式成功:通过外卖用户向到店、酒店、旅游等低频业务导流,实现30%-40%的EBIT利润率。阿里、京东正复制这一路径——阿里将饿了么、飞猪并入淘宝天猫集团,京东计划通过外卖业务提升日活用户至2000万以上,为3C、家电等品类交叉销售铺路。
高盛的报告指出,即时零售(非餐)是下一战场。2025年,饮品订单、拼单外卖及四大场景(急需商品、重物配送、冷链生鲜、高客单价奢侈品)将驱动行业增长。预计到2030年,外卖市场规模达2.4万亿元,即时零售规模达1.5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9%和18%。
简单来说下一阶段行业比拼的核心是效率与协同能力:谁能将补贴有效转化为复购、广告及会员业务的长期现金流,谁就能成功穿越“烧钱周期”。上周营收会上,美团说最终会以效率获胜。而阿里说规模提升将改善效率,未来让经济模型(UE)亏损缩小一半。目前两方都不再聚焦茶饮冲单,而是投入三餐和即时零售。这将是持久战。
接近阿里内部的电商人士在接受腾讯《潜望》采访时表示,当前市场走势虽然不明朗,但是用户生态和习惯已经被改变了,中国互联网市场竞争的格局从来没有五五开,至少要打到三七开,一方向另一方求饶才可能停。
美团曾经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到2025年每天的订单量达到1亿单,每天每单赚1元钱。王兴在电话会上透露,美团在Q2日订单已经能达到1.5亿,但每单赚的反而比1元少了。
对于深陷大战的几家来说这是不能输的战争,已经很难再找到一个既是红海又是蓝海的市场了,外卖只是切入即时零售的入口而非战争的全部。即时零售是一个需要不断培养用户习惯和供应链优化的战场,不是一两年的热度,也非短期能见胜负的地方。
当然这场大战也不能忽视商家们的声音和监管的力量。上海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王慈波曾说,“中小商家对价格战的承受能力更弱,如果客单价太低,加上外卖需投入的人工、原材料成本等,几乎是没有利润空间的。”当中小商家整体进入“增量不增收”的困境,是否还活得下去?根据行业数据,2025年中国的餐饮行业闭店率进入了“加速期”,而且和外卖平台的订单量呈现“负相关”。
如果说,中小商家不能走出“规模扩张-价格战-倒闭潮”的怪圈,意味着整个行业将难以走向“高质量发展-价值共赢”的新生。对于这个问题,美团也是有一些动作的,以“助力金”的方式帮助30余万中小商家,饿了么也宣布投资10亿为新店提供最高3个月免佣金优惠。
在监管层面,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多部门约谈平台企业,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将于10月实施,明确禁止强制低价销售和滥用数据算法。试点城市已要求外卖费用中配送费占比不得超过订单总额的25%。所以不要等到监管的铁拳落下来,才想到收益与风险不匹配。
如果说几家巨头打到最后还是依赖1块钱的鸡腿饭和“0元购奶茶”来取胜,只能说明外卖市场只有低效无限内卷,成为一场没有人真正获利的游戏。
长期来看,还是要依靠技术赋能提高行业效率提升行业边界。比如AI调度、区块链溯源和商业模式创新(如品质保障计划、智能仓储)将成为竞争关键。美团“快驴厨房”中央厨房计划、阿里“品质保障计划”及京东达达配送体系升级,均被视为突破“低水平内卷”的潜在路径。
一味迷信护城河理论或者补贴大力出奇迹,都非商业世界的正常逻辑,最终还是要看“运营效率”、“商家数量”、“内部协作能力和定力”,而非挂在嘴边各种第一,各种夸张增速。
参考资料:
利润大降89%,美团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
美团这次真的狼来了? 来源:海豚投研
蒋凡用外卖大战重新证明了自己? 来源:腾讯财经
”三足鼎立”下的外卖大战 来源:财经杂志
阿里的蜜糖,美团的砒霜 来源:商业弧光
上一篇:锂矿全线重挫,通信算力爆发,中国联通大涨7%,万亿巨头涨停 锂矿股本轮反弹强势 锂矿大涨利好电池股吗
下一篇:港股通央企红利ETF天弘(159281)盘中净值创上市以来新高,机构:关注科技红利轮动 港股通央企红利etf南方股票怎么样 港股通央企红利etf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