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北美商业见闻
9月8日的中概股再现奇观!
随着纳斯达克指数再创历史新高,中国资产深夜爆发,热门中概股多数上涨。其中最拉风的当属有“中国科技媒体第一股”之称的36氪(KRKR)。该股盘中多次触发上涨熔断,一度暴涨307.63%创出2年多新高,最终收涨92.75%,报收10.10美元/股,总市值1990万美元。
具体来看,36氪共六次触发上涨途中的熔断机制。第一次涨幅达到47%;第二次熔断涨幅83%;第三次熔断涨幅达到112%,引发投资者和分析师纷纷关注,社交媒体上讨论升温。36氪第六次触发熔断时,成交额达4347万美元,完成了此类壮举。
从2019年上市后近6年的历史交易来看,以不复权计算,36氪的股价在当天盘中创出了历史新高。但以前复权综合计算,36氪的股价只能算是地板上的反弹。
美股的两类熔断机制
关于美股的熔断机制(Circuit Breakers),美国证监会官网有详细的说明。
美股的熔断机制分两类。一类是全市场熔断,即当市场价格大幅下跌,达到可能耗尽市场流动性的水平时,证券和期货交易所设有跨市场协调交易暂停程序。交易暂停的触发点有三个:7%(一级熔断)、13%(二级熔断)和20%(三级熔断)。具体点位是根据标准普尔500指数。
熔断机制的出现,源于1987年10月19日“黑色星期一”的美国战后最大股灾。“熔断机制”正是为避免“黑色星期一”重演而设置的一道“保险丝”。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美股在10月27日暴跌7.18%,创造了美股的第一次也是迄今唯一的一次熔断。
访问以下网址,订阅最新新闻电邮:
https://nbwpress.com/subscribe.html
另一类是个股熔断机制,旨在防止股票价格出现大涨大跌。具体而言是防止单个证券的交易超出指定的价格区间。该价格区间设定为该股票在前五分钟交易时段的平均价格上下一定百分比。如果股票价格进入该价格区间,且在15秒内未回到该价格区间内,则该股票的交易将暂停五分钟。这些价格区间为5%、10%、20%,或0.15美元或75%(以较低者为准),具体取决于股票价格以及该股票是否被指定为一级或二级NMS股票。
很显然,36氪属于第二类情况。
资金瞬间涌入引发股价回落风险
从表面上来看,一只个股在上涨过程中多次出现熔断,意味着资金的疯狂涌入,后市理应看好。但是在市场的实际运作中或许不像很多人期待的那样。
美股最新的盘中熔断的例子是上个月上市交易的明星股——加密货币交易所运营商Bullish(BLSH)。Bullish于8月13日首次上市交易,开盘后经历多次熔断,盘中最高涨幅接近200%,摸到118美元/股的最高点,当天收盘大涨83.78%。
不过,在首日的疯狂结束之后,Bullish的股价一直震荡下跌,9月5日创出了上市以来的新低47.88美元/股,目前股价为50美元/股,相当于上市首日最高价被“腰斩”。
当然,36氪的熔断与Bullish的熔断,也不能作如此简单的对比。
首先,36氪的股价经过多年下跌,处于底部,而Bullish属于“上市即巅峰”;第二,36氪市值较低,与Bullish目前73亿美元的体量不是一个级别;第三,,36氪很有可能成为目标。
有投资分析师提醒,36氪的基本面短期内并未发生实质性重大变化,投资者需警惕股价后续回落风险。
80后创立,70后壮大
不过,Bullish与36氪有一点还是相似的:两者都涉及媒体行业。
Bullish除了经营数字资产交易所之后,还拥有最著名的加密新闻媒体之一 CoinDesk,在媒体和市场影响力方面都更为强大。而36氪本身就是靠媒体起家,至今线上内容与媒体业务仍然是其重要的业务板块。
36氪源于一个小小的科技博客,由1988年出生的刘成城在2010年成立,最初仅仅是翻译海外科技产业信息。2011年,刘成城从北京邮电大学编程专业毕业后进入中科院读研。36氪抓住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历史机遇,发布的全球最前沿科技产品报道收获了一大批用户。
创投领域爆发后,36氪将创业报道列为内容重点,突出了差异化竞争优势。
2014年,36氪正式启动了共享办公业务“氪空间”,主打“零收费、零占股”,为早期创业企业提供线下办公区和创业孵化服务。
2015年,36氪股权投资平台正式上线,并与蚂蚁金服达成全面战略合作。
2016年,36氪引入了资深媒体人、投资人冯大刚,成为其媒体业务总裁。
冯大刚(右)和刘成城(左)纳斯达克敲钟
冯大刚出生于1979年,2002年获得大连海事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2017年获得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的硕士学位。加入36氪前,他曾担任ChinaByte.com和《经济观察家》高级记者,还与他人创立了《易》杂志,之后曾任经纬创投高级投资经理。
冯大刚加入后,36氪组建深度报道团队,推出深氪品牌,提升了旗下媒体业务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2019年11月,36氪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发行价14.5美元,成为“中国科技媒体第一股”。
招股书显示,冯大刚持股17.5%,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创始人刘成城持股6.2%。蚂蚁金服通过全资子公司API (Hong Kong) Investment Limited持股16.1%,为第二大股东。
2025年8月18日最新的数据显示,冯大刚持股占比17.20%;刘成城持股占比6.39%。
业绩下滑明显
尽管大股东一波大赚,但36氪的业绩还是很难让投资者们满意。
36氪目前的业务主要分为三大板块:线上内容与媒体业务、企业服务与融资对接以及创新大会与品牌活动。
据2025年3月公布的2024年年报显示,36氪总营收为人民币23110万元(约合3170万美元),同比大降32%。
在线广告服务、增值服务、订阅服务的收入同比分别下降24%、51%和49%。公司解释称是因为客户广告预算的削减、主动停止与某些信用风险较高的客户的合作、优化服务内容、在培训服务上的策略转型等等。
利润方面也很难看,36氪2024年毛利润为人民币11230万元(1540万美元),同比下降38%。毛利润率为48.6%,而2023年同期为53.5%。净亏损为人民币14080万元(1930万美元),同比上升58%。
另外,从历年的财报来看,36氪自美股上市以来,只有2022年出现盈利,其余5年均告亏损。
虽然凭着多次熔断,36氪的股价在底部出现暴力反弹,但是真正困扰公司的业绩问题仍然没有改善。
36氪未来如何走,还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