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大行科工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交易,公司股票发行价为49.5港元,募资总额约为3.92亿港元。
港股早盘,大行科工股价大幅走强,开盘后一度涨近40%,随后涨幅逐渐收窄。截至午间休盘,大行科工股价报60.00港元/股,涨幅为21.21%,较此前有少许回落。
来源:Wind
大行科工在公开发售阶段获7558.4倍认购,公开发售的发售股份最终数目为79.2万股股份,占发售股份总数的约10%,成为港股新一代的“超购王”。而国际配售部分同样获得了21.65倍认购。正式发售前,暗盘对大行科工热情高涨,8日晚间,公司股票在富途交易场一度涨203%,报150港元。最终富途暗盘收涨58.99%,报78.7港元。
依靠中高端折叠自行车胡旺盛需求 成为内地最大折叠自行车公司
大行科工旗下的主要产品为折叠自行车。公司称,折叠自行车为一种小巧便携的自行车,其设有可折叠成较小尺寸的机能,便于收纳及携带。
招股书显示,大行科工是中国内地最大的折叠自行车公司。根据灼识谘询的资料, 2024年,大行科工在中国内地折叠自行车的零售量在行业中排名第一,市场份额达26.3%,而按照零售额计算,2024年,大行科工零售额同样居于中国内地折叠自行车行业首位,市场份额为36.5%。
市场定位上,大行科工主要发力点在中高端折叠自行车。据招股书,大行科工将其折叠自行车按照零售价5000元以上、2500-5000元和低于2500元,区分高端、中端和大众市场三个层次。报告期内,大行科工高端自行车的销售额始终占其自行车销售总额的10%左右,2024年的销售额为4015.5万元。中端自行车的销售额占比在2022年为50.6%,2024年则增长到了69.5%,达3.07亿元。
相比之下,大行科工的自行车在大众市场的增长显得乏力,其2022-2024年的销售额分别为0.93亿元、0.75亿元和0.95亿元,增速明显慢于中、高端自行车;与此同时,其销售额占比也从2022年的39%下降至2024年前三季度的21.4%。
对此,大行科工在招股书中表示,中国内地越来越重视健康的运动型生活方式,自行车文化日益兴盛,在该趋势下,消费者对中高端车型的需求增加,提高了其销量占比。
自有工厂产能超负荷 募集资金的30%将用于扩产
迅速增长的业绩之下,大行科工自有工厂的产能问题受到外界关注。根据招股书,大行科工仅在惠州市的自有工厂产能利用率近年来已突破100%,2025年前4个月更是达到了114.1%。
因此,大行科工的生产还依赖第三方OEM工厂。招股书显示,2022-2024年及2025年前4个月,大行科工由OEM供应商生产的自行车分别占生产自行车总数的29.5%、45.1%、56.8%和65.5%,呈不断上升的态势。
扩产正是大行科工寻求上市募集资金的核心目标之一。大行科工表示,根据计划,公司拟将约30%的募集资金(约1.03亿港元)用于生产系统现代化及扩大运营规模。具体而言,公司预计将使用约6500万港元在惠州设立新生产设施,该设施预计于2027年第一季度投产,初步年产能约为20万辆。
此外,大行科工还计划将约30%的资金(约1.03亿港元)用于强化经销网络及策略性品牌发展。
与迪卡侬等国际品牌以及凤凰、永久等国内老牌自行车企业相比,大行科工的历史并不算长,其于1982年由美籍华人韩德玮创立。目前,韩德玮仍担任公司董事长,并直接持股比例超九成。据公开资料,韩德玮系曾在美国南加州大学获物理博士学位,并专注于激光领域研究,现年83岁。韩德玮在1982年创立“大行”品牌后持续在大行科工经营管理一线,行业称其为“现代折叠自行车之父”。
此外,据南都·湾财社此前报道,招股书披露,在2022年-2025年前4个月的报告期内,大行科工多次向股东分红,据南都·湾财社记者粗略计算,直接持股近九成的控股股东韩德玮,报告期内累计分红近6000万元。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刘常源
83岁博士深圳卖单车:大行科工开启IPO,六成产能靠代工
大行科工再递表港股:分红6000万,没钱扩产能和缴社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