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三年,曾折戟科创板的珠海云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云洲智能”),再度向资本市场发起了冲刺。近日,广东证监局信息显示,云洲智能拟重启A股IPO辅导,辅导机构为中信证券。
作为国内无人船艇行业的开创者,云洲智能头顶诸多光环:拥有全球近四分之一的核心专利,参与研制全球首艘高速可潜无人艇“蓝鲸号”,估值一度超过40亿元,背后更站着真格基金、华金资本等一众知名投资机构。
然而,光环之下,是其上一次冲击IPO时暴露出的财务“内伤”。回溯过往招股书,持续的巨额亏损、商业化路径依赖等“老问题”,与其强大的技术光环形成对比。这一次,云洲智能能否讲出一个让资本市场信服的新故事?
老问题:高研发投入下的“双刃剑”
回顾云洲智能的首次IPO之路,其财务状况是市场关注的核心。
根据其2021年披露的招股书,云洲智能的业绩经历了“增收不增利”的窘境。2018年至2020年,公司营收从2699.78万元一路增长至2.53亿元,三年扩大近十倍。但与其营收背道而驰的,是巨额亏损。
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公司的扣非净利润分别为-9351.69万元、-1.30亿元、-1.30亿元和-4744.44万元,三年半时间累计亏损超过4亿元。截至2021年6月末,公司未弥补亏损高达2.05亿元。
巨额亏损背后,是云洲智能惊人的“烧钱”速度。
在2018年和2019年,公司的期间费用总额是当期营业收入的3.8倍和2.5倍。即便在营收大幅增长的2020年,这一比例也高达105%。
拆解其费用构成,除了持续高额的研发投入和股权激励费用外,其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也同样高企。招股书显示,作为一家主要面向政府及企事业单位(To B/To G)的公司,云洲智能在2018年至2020年产生了每年高达四五百万元的广告及宣传费。2021年上半年,其业务招待费高达79.95万元,远超同期营收规模相近的上市公司。
此外,其产能也与销售产生一定背离。一方面,云洲智能在招股书中称产能利用率超100%,存在产能瓶颈,并将募资中的近4亿元用于扩建生产基地;但另一方面,数据显示其产销量最大的内河级产品,在2018至2020年的产销率仅有65%、55%和49%,报告期内累计有超过千艘的库存未实现销售。
“对于云洲智能这类‘硬科技’企业,前期的持续高研发投入是构建技术壁垒的必然过程,这往往伴随着战略性亏损。”一位长期关注智能装备领域的行业分析师对记者表示,“关键在于,这些投入是否换来了真正的核心技术和市场卡位优势。”
从这个角度看,云洲智能的“烧钱”也换来了一定成果。公开资料显示,公司攻克了无人船艇自主航行、智能避障等多项核心技术,其产品不仅在民用的环境监测、海洋工程等领域占据国内市场第一,更在技术门槛最高的海防级无人船艇领域,成为国内唯一一家获得中国船级社无人艇入级证书的企业。这种技术领先性,构成了其重要的资产。
然而,如何将技术优势有效转化为持续的盈利能力,依然是摆在云洲智能面前的现实考验。
新故事:从技术深耕到生态拓展
工商信息及过往招股书显示,云洲智能的股权相对集中。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张云飞直接持股比例约为20.76%,联合创始人、法人代表成亮持股约9.43%。
公开资料显示,张云飞出生于1984年,拥有香港科技大学精密工程博士学位,同时担任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海洋学会理事等社会职务。其履历显示,他于2007年赴香港科技大学求学,在2010年攻读博士学位一年后即选择创立云洲智能,并于2019年最终获得博士学位。
在机构股东层面,公司投资方背景多元。股东名单中既包括源星资本、芳晟股权投资基金、真格基金、和正投资等风险投资机构,也引入了华金资本、珠海科创投、珠海高新金投、盐城城南新区投资、苏州国新科创基金等多家国有资本平台。
融资历程方面,自2010年成立以来,云洲智能已公开完成7轮融资。其中,2010年的天使轮融资吸引了真格基金、招商资本等机构的参与。2013年12月,公司完成1800万元的A轮融资,彼时估值1.2亿元;至2018年12月完成C轮融资时,其估值已升至4亿元。公司最近一次公开披露的融资为2020年9月完成的D+轮融资。
在首次冲击IPO失利后的两年里,云洲智能并未停下脚步,而是试图通过加深技术护城河与拓展应用生态,来讲述新的增长故事。
技术层面,公司持续在高精尖领域取得突破。今年4月下水的“蓝鲸号”高速可潜无人艇,实现了水面高速航行与水下潜航的结合,标志着我国在海洋智能无人装备领域的重大进展。此外,其还成功研制了导弹无人艇,首次导弹飞行试验并首发命中目标,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完成导弹无人艇装备成功研制的国家,展示了其在国防工业领域的深厚积累。
“云洲智能的技术壁垒,在于其从民用到国防的全产品线布局能力。”一位相关领域投资人向记者分析,“特别是在门槛极高的海工级和海防级市场,其先发优势和项目经验是后来者短期内难以逾越的。这部分业务虽然前期投入巨大,但一旦进入稳定采购阶段,将成为公司业绩的压舱石。”
除了纵向的技术深耕,云洲智能也在横向拓展其商业版图。今年5月,上市公司*ST大立公告称与云洲智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推动智能光电系统在无人船艇等水上装备的应用。这被外界视为云洲智能加速构建产业链生态、拓展商业化落地场景的重要信号。
赛道的“窄门”
将目光投向行业,无人船艇是一个前景广阔的蓝海赛道。有研究报告预测,全球无人艇市场规模到2032年或将突破万亿元。
但宏大的远景,难解云洲智能的“近渴”。根据其上一份招股书引用的数据,2020年,我国民用无人船艇的市场总规模仅为3.3亿元。虽然云洲智能以1.95亿元的民品收入位列第一,但也反映出当前市场规模有限,公司面临“池浅鱼大”的局面。
与此同时,其客户结构也存在一定风险。招股书显示,公司对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占比逐年攀升,2021年上半年已近七成,且客户名单变动频繁,显示出对稳定大客户的依赖性有待加强。此外,随着市场前景被看好,天海防务、星网宇达等上市公司也已纷纷入局,行业竞争正日趋激烈。
“无人船艇产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持续且大额的资金投入。”前述行业分析师指出,“对于云洲智能而言,成功上市意味着获得了公开、高效的融资渠道,这对于其维持研发领先、扩大生产规模、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至关重要。”
针对公司当前的经营状况、财务压力以及未来IPO规划等问题,记者已致函联系云洲智能方面寻求置评,但截至发稿,暂未获回复。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严兆鑫
上一篇:手游行业“腰部”重塑,柠檬微趣、Florere Game收入赶超米哈游 手游行业“腰部”重塑,柠檬微趣、Florere Game收入赶超米哈游
下一篇:光伏反内卷下的降本之道:去银化提速,聚和材料进展领先,铜浆有望显著提升盈利水平 光伏反内卷力度 光伏降本提效的方法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