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记者郭晓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 实习生李宜馨 广州报道
随着绿色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相关的资讯和数据变得越来越丰富。绿色金融周报从宏观视角和机构绿色金融实践等角度,关注绿色金融领域的最新前沿动态,追踪绿色金融市场的最新趋势,为绿色金融相关参与方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1、上交所就三项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应用指南征求意见
近日,在中国证监会的指导下,上交所编制完成《第三号污染物排放》《第四号能源利用》《第五号水资源利用》等三件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应用指南,并以中英文形式同步向市场公开征求意见。
截至 2025年8月底,基于中证ESG评价的中证A500等“A系列”指数、上证180指数等宽基指数产品共162只,规模合计超过2600亿元。
上交所披露下一步将持续认真听取上市公司和各市场主体的意见,适时出台更加通俗易懂、浅白简明的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为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上交所编制并公开征求意见的三件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应用指南,有助于上市公司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提升 ESG 表现,还能引导长期资金流向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公司,推动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上市公司在相关领域信息披露提供了更具操作性的指引,解决了部分实操难点。
2、广东省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在MOX上市
9月3日,广东省25亿元离岸人民币地方政府债券在中华(澳门)金融资产交易股份有限公司(MOX)成功上市。本次发行三笔债券:2年期专项债是广东省首次在境外发行的蓝色债券,票面利率1.63%,规模5亿元,所筹集资金将用于珠三角地市蓝色项目建设,3年期专项债券票面利率1.75%,规模15亿元,所筹集资金将用于支持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和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相关项目建设;5年期绿色债券票面利率1.85%,规模5亿元,所筹集资金将用于清洁交通及可再生能源项目。自2021年以来,广东省已连续五年在澳门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累计规模达112亿元。本次债券认购倍数高达4.72倍,显示市场对广东省经济发展前景和澳门金融市场的高度认可。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广东省首次在境外发行蓝色债券,两笔蓝色、绿色债券创新结合生态保护、清洁能源与区域发展,认购热度高,表明市场对政府债券投向绿色低碳领域的投资价值的认可。
3、许正宇:香港绿色和可持续债券总额连续七年居亚洲首位
9月1日,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就香港绿色和可持续金融的最新发展发言表示,香港持续发挥国际金融中心优势,引导国际资金投入优质绿色项目,推动区域经济绿色转型。2024年在香港发行的绿色和可持续债务总额超过840亿美元,其中在香港安排发行的债券总额约430亿美元,占地区总额约四成半,自2018年起连续七年位居亚洲区市场首位。
在具体举措上,香港在政府可持续债券计划、绿色项目和企业融资渠道、碳市场发展、可持续披露、金融创新及跨界生态圈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通过发行绿色债券,为116个本地绿色项目融资,总额约2400亿港元,为潜在发行人提供重要市场基准。另外,香港推动可持续披露标准与国际接轨,并通过代币化绿色债券、绿色金融科技资助计划及培训先导计划,提升市场创新能力与绿色金融人才培养水平。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香港在绿色和可持续金融领域的连续领先表现,充分体现了其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影响力。债券发行规模、融资多样化及碳市场建设的量化成果,表明香港绿色金融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4、上周碳价最高69.49元/吨
9月5日,上海环交所发布上周(20250901-20250905)的全国碳市场每周综合价格行情及成交信息。
上周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行情为:最高价69.49元/吨,最低价66.01元/吨,收盘价较上一周五下跌4.50%。
上周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2,124,322吨,成交额144,229,377.05元;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6,254,293吨,成交额397,546,212.58元;单向竞价成交量2,000吨,成交额134,600.00元。
上周全国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8,380,615吨,总成交额541,910,189.63元。
2025年1月1日至9月5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成交量73,778,510吨,成交额5,335,609,506.71元。
截至2025年9月5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704,047,174吨,累计成交额48,368,336,610.22元。
1、广州市转型金融实施指南团标公开征求意见
日前,由广东金融学会、广州市绿色金融协会归口管理的《广州市转型金融实施指南》团体标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广州市转型金融实施指南》选取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三大行业作为突破口,提出了转型金融的基本原则、转型分类、活动界定、技术指标要求、实施步骤和信息披露要求等指引,旨在为企业和金融机构开展转型融资提供科学依据,推动企业识别低碳技术路径、明确融资实施流程。其意义在于,一是指导企业与金融机构精准对接低碳转型需求;二是响应“双碳”战略,推动激励政策落地;三是为大湾区和全国提供地方化行业经验;四是为后续扩展更多产业的转型金融支持奠定基础。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该标准将为金融支持化工等相关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可操作的金融工具和路径。转型标准的不断完善不仅推动本地产业低碳转型,也为全国在行业维度落地转型金融标准提供了实践示范。
2、半年报显示银行绿色金融持续发力
近日,多家银行发布年中报及半年度报告,展示绿色金融工作成果。交通银行2025年中报显示,截至6月末,交通银行节能降碳产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6.58%,累计发行绿色金融债券1450亿元。银行在多家分行设立绿色金融中心和管理中心,覆盖全量市场和客户,提供绿色项目融资及综合化服务。邮储银行2025年半年度环境信息(可持续金融)报告显示,截至6月末,邮储银行绿色贷款余额为9586.39亿元,同比增长11.59%,累计成立45家绿色金融机构,并试点设立转型金融发展研究中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72万亿元,涉农贷款余额2.44万亿元,手机银行客户3.86亿户,网点近4万个。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2025年上半年,多家银行绿色金融业务保持稳健增长,绿色贷款余额和绿色债券发行规模持续扩大。绿色金融正逐步成为银行支持经济低碳转型和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
3、武汉东西湖区建成全链条气候金融服务体系
9月3日,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气象局联合国元农业保险湖北分公司和武汉市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共同建成授信超100亿元的全链条气候金融服务体系,实现“评估—授信—落地”无缝衔接,帮助企业获得气候金融红利。东西湖区气象局与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通过12项量化指标为企业绘制专属“气候风险画像”,成为保险定价与担保授信的核心依据。
“气候保”结合预警和保险机制,实现极端天气触发即赔付,并提前推送气象预警指导防灾减灾;“气候担”提供纯信用增级和优惠费率,破解企业融资难题,让企业有底气扩大绿色生产投入。下一步,东西湖区计划研发“气候债”“气候投”等创新产品,建设数字化平台,把服务延伸至中小微企业,形成可复制推广的“东西湖方案”。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东西湖区全链条气候金融体系有利于破解企业融资难题,将气象服务、保险与担保创新融合,为绿色生产提供制度化支持,展现了气候金融在提升企业韧性和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价值。
上一篇:V观财报|ST柯利达控股股东拟协议转让不超3000万股公司股份 v观财报 v观财报方正证券
下一篇:监管升级!退市公司造假被罚3810万,4亿占用资金被追回 因违规披露遭证监会立案后索赔 证监会打击财务造假已罚没款11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