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布《中国上市公司2025年半年度经营业绩报告》(下称《业绩报告》),其中指出,我国上市公司呈现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内生动能基础稳步夯实、科技叙事主线越发鲜明、新质生产力加速成长等特点。
“科技叙事主线越发鲜明”,这在我国企业高质量发展方面成为一个重要“主线”。
《业绩报告》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场研发投入超8100亿元,同比增3.27%,增速较去年同期提升近2个百分点;整体研发强度为2.33%,同比小幅提升。其中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研发强度分别为4.89%、11.78%、4.63%,我国企业的科技属性进一步凸显。
我国股票市场近日创出了10年来的高点,在这一波行情中,科技股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科技股表现活跃,一方面来自实际业绩的增长,另一方面来自大家对科技股未来前景的良好预期。就前者来说,《业绩报告》显示,多家科技类上市公司盈利明显增长;就后者来说,科技股中蕴藏着“黑马”,先进科技成果一旦成熟量产就会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和实际效益。
科技股表现活跃是一个好现象,也提示上市公司尤其要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在高质量发展的大环境下,并没有传统行业和科技企业的严格区分,研发和创新对于企业而言都是重要的,能够不断增强上市公司发展动能。
首先,上市公司研发强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今年上半年,全市场研发强度为2.33%,而其中创业板295家公司研发强度大于10%,105家公司研发强度大于20%;科创板研发投入再创新高,累计投入超780亿元,同比增长约10%。
可见在科技股研发投入一马当先的情况下,其他行业与之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和提升空间。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运用,传统行业也有可能焕发技术新春,增大研发投入也可以实现“价值重估”,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
其次,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要拓展渠道。
从《业绩报告》看,有些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增长很快,但效率和效益并不高。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加强研发之外,还应该注重并购和联合。
当前,在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核心技术正逐渐成为企业竞逐的关键资源。今年年内已有21单并购重组项目的交易标的,涉及知识产权、专利、专业技术等核心领域。这体现了上市公司正积极围绕产业整合、提升关键技术水平等开展并购,增强产业链综合竞争力。
如果说并购重组是资本在起基础性作用,那么联合就是资本和人力等资源效益最大化的有效渠道。
虽然上市公司具有很强的市场化特征,但存在研发方向和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一方面,不少科研项目只停留在技术可行上,却忽略了市场需要;另一方面,缺乏专业的成果转化团队,难以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
这就需要在上市公司中进一步形成产学研的充分结合。“学”和“研”,可以提供高层次的人员资源,“产”可以为研究成果提供落地。
其三,成果最终要在公司业绩上体现出来。
即使是科技股方面,也面临着业绩分化的现象。有的企业业绩明显提升,有的企业则还在亏损中挣扎。
此轮行情的“明星企业”寒武纪于上月底发布公告:公司股价涨幅超过大部分同行业公司股价涨幅且显著高于科创综指、科创50、上证综指等相关指数涨幅,股票价格存在脱离当前基本面的风险,投资者参与交易可能面临较大风险。
这种提示“高处不胜寒”的公告,说明了业绩对于公司股价的重要性。在市场环境下,盈利是检验上市公司质地的真正试金石。
总之,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资本市场发展相辅相成、相互成就,促进三者更好地良性循环,是当前和今后资本市场改革创新的重要主线,也是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在其中,“科技叙事主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