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马”赛力斯还在持续交上更亮眼的成绩单。
2025年上半年,赛力斯实现营业收入624.02亿元,在全球及中国车市普遍面临利润下滑的背景下,逆势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9.41亿元,同比增长81.03%。
(图源:赛力斯2025年半年报)
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毛利率表现。上半年,赛力斯综合毛利率攀升至28.93%,同比提升约4.9个百分点,已经超过部分国内头部车企。
产品结构根本性的优化为赛力斯的业绩赋能。
问界M9和M8两款高端车型成为销量支柱,上半年合计交付近10万辆,占问界系列总销量的近七成,根据中汽数研的统计,今年上半年,问界M9销量约6万辆,稳居大型SUV销量榜首,M8则以3.5万辆在40万元级市场领先。高端车型的放量,不仅拉升了整体均价,也驱动赛力斯进入“规模与利润协同增长”的新阶段。
跑通高端化,有多难?
高端化曾是中国车企的集体焦虑与共同困境。早期探路者投入巨大,却始终难以突破价格与品牌天花板。“低价易、高端难”,几乎是行业铁律。
这也深刻反映曾经中国车企在品牌认知固化、核心技术缺失与供应链成本难以均衡的三重困局。尤其在一个长期被德系、日系豪华品牌定义价值的市场中,自主品牌想要实现溢价,堪称“虎口夺食”。
在这场高端突围战中,赛力斯展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径:与其在别人定制的游戏规则中追赶,不如跳出战场,重新制定规则。
它没有沿袭传统车企依靠机械性能、奢华材质与品牌历史叙事的旧路径,而是以“传统豪华”+“科技豪华”的新豪华理念,重新诠释“豪华”的定义——不是对传统的亦步亦趋,而是以科技为内核的“新豪华”对“旧豪华”的系统性颠覆。
问界M9自上市以来,累计交付已突破22万辆,稳居50万级豪华车市场销冠,问界M8累计交付超7万辆,上市四个月即蝉联40万级销量冠军,其纯电版本更创下24小时大定破1万辆的销售纪录。
赛力斯的利润爆发,更多在于精准的产品矩阵设计,而不仅是行业性的风口红利。
在竞争最激烈的20-60万元新能源市场,赛力斯通过问界M5、M7、M8、M9四款车型,实现了对主流价格带的无缝覆盖。这不是简单的多车型策略,而是针对不同细分人群的精准打击:问界M5/M7切入都市中产的智能用车需求,问界M8面向家庭用户,问界M9则瞄准高端科技消费群体。
尤其问界M9和M8组成的“高端双子星”,成为利润结构的核心支撑。在高单价、高毛利的车型推动下,赛力斯实现了不同于行业“以价换量”的盈利路径。这反映出其产品定义能力已转化为定价能力。所谓“用户定义汽车”,最终定义的是盈利天花板。
在新科技的强势赋能与产品精准定位的双重驱动下,赛力斯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利润爆发。数据是最直观的证明:根据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统计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汽车行业利润率仅为4.8%,赛力斯的综合毛利率达到28.93%。
为什么其他挑战者难以复制赛力斯的路径?本质上,高端化所支撑的利润体系,并不仅仅依赖于产品定价的上探,更来自于品牌溢价所带来的服务兑现能力与生产端极致的成本控制。
车企提升利润往往围绕两条路径:开源与节流。高端化是最高效的“开源”——它能够在相同销量基础上显著拉升毛利;而“节流”,则是赛力斯正在系统推进的供应链重构与制造革命。
其核心举措之一,是推行被称为“厂中厂”的深度协同模式。赛力斯将传统的一级供应商从300家精简至100家,其中20家是世界级供应链。并引入包括宁德时代在内的核心供应商直接入驻超级工厂内部运营。这一模式不仅大幅降低了物流与仓储成本,更将电池从宁德时代基地运至重庆工厂的周期,从原本的1-2天压缩至“小时级”,实现了近乎“零库存”的敏捷供应。
高端盈利模型重构
从财务数据或可窥见,赛力斯利润的爆发式增长,背后实则是一场盈利模型重构:从追求“量”的规模型增长,转向了追求“质”的效益型输出。
尽管上半年销售费用同比上升,但在高端车型快速放量的背景下,规模效应开始强力对冲成本压力。
其第二季度净利润达到21.93亿元,同比增长56.09%,关键并不在于单纯压缩开支,而是营收与毛利的高速增长,显著摊薄了各项费用率。二季度,由于问界M8等新车型上市,销售费用则相应增长至62.8亿元。根据方正证券统计的一则数据,今年二季度,赛力斯的费用率合计为20.6%,同比和环比均下降了1.5个百分点。这反映了公司运营效率的提升。
单车盈利能力的提升则加速赛力斯盈利蜕变。方正证券统计的数据显示,上半年赛力斯的单车归母利润达到2.1万元,同比大幅增长44.4%,环比也提升24.4%。
这不仅推动赛力斯整体盈利跨过临界点,更印证赛力斯已经逐步跳出“越卖越亏”的行业困局,走向更健康、更可持续的财务模型。它阐明了一个现实:在新汽车竞争中,谁能够有效掌控费用率,谁才能真正掌握盈利的主动权。
真正体现盈利健康度的关键指标还有现金流。
上半年,赛力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高达144.37亿元,显著超过同期净利润,表明利润背后有真实的现金支撑。在仍普遍依赖融资的新能源车企中,稳定的现金流意味着已具备稳健的自我造血能力。
在财务费用上面,今年上半年赛力斯财务费用为-2.77亿元。负值的财务费用,通常意味着公司利息收入高于利息支出。要么现金储备极厚,要么资金管理能力超强,或者两者兼备。
现金流强劲,不仅意味着短期不缺钱,更为研发、渠道扩张和应对市场波动留出了充足空间。
最后形成盈利闭环的还是高研发投入下的技术变现。
今年上半年,赛力斯的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54.9%,研发投入总额51.98亿元,这不仅体现出技术布局的坚决性,更意味着企业正将短期利润转化为长期的系统能力。
真正支撑这一投入逻辑的,是赛力斯自主研发的“赛力斯魔方技术平台”。该平台通过模块化架构和标准化接口,重构了传统造车的研发体系,实现了多车型同步开发和快速迭代,降低了单车型研发成本与周期。
放眼全球汽车产业,赛力斯的盈利逆袭正成为一个标志性样本:它折射出中国智能电动车产业的竞争逻辑,已从早期盲目追逐“销量规模”的攻城略地,转向追求“盈利、体系与可持续力”的精细化运营新阶段。
而这或许才是中国汽车工业真正走向成熟、参与全球顶层竞争的新起点。
本文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