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堂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一心堂”)近日公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今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9.14亿元,同比下降4.2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0亿元,同比下降11.44%。近年来,一心堂“跑马圈地”带来的成本压力直观反映在了业绩上,截至今年上半年,一心堂及其全资子公司共拥有直营连锁门店11372家。面对持续承压的业绩,一心堂将如何应对?
“跑马圈地”模式难以为继
资料显示,一心堂成立于2000年11月8日,2014年7月2日登陆深交所,主营业务为医药零售连锁和医药配送业务,其中医药零售连锁是公司的核心业务,以中西成药为主,其次包含中药、医疗器械、保健品及其他个护美妆业务。
自2014年上市至2022年,一心堂业绩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态势,其中营业收入由44.28亿元持续增长至174.32亿元,归母净利润从2.97亿元逐年增长至10.10亿元。2023年,一心堂遭遇上市以来首次业绩下滑,实现营收173.80亿元,同比下降0.29%;实现归母净利润5.49亿元,同比下降45.60%。
此后,一心堂业绩持续承压。2024年一心堂增收不增利,营业收入为180.0亿元,同比上升3.6%;归母净利润为1.14亿元,同比下降79.2%。2025年第一季度,一心堂营收、净利润双降,实现营业收入47.67亿元,同比下降6.53%;归母净利润1.6亿元,同比下降33.83%。
一心堂在其2024年财报中表示,大量新开门店导致运营成本费用增加,房租、装修、人工、日常办公等费用会随着门店数量的增加等比例增加,但其销售处于提升阶段,新店和部分次新店还处于前期亏损阶段,导致公司整体利润下滑。
在最新披露的半年报中,尽管一心堂未明确指出业绩下滑的原因,但“跑马圈地”式的扩张显然难以为继,该模式对其业绩亦产生了直接影响。
一心堂在半年报中提示,大规模收购门店可能带来扩张风险,导致运营成本激增,管理难度增加,对此,公司实施“棋盘化”布局策略,制定严格的收购评估和整合计划,增强门店间协同效应;注重精细化管理,优化供应链,精准选址提高单店产出,通过数字化转型和多元化经营拓展收入,平衡规模与效益。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近年来,一心堂新开门店数量每年均保持在1000家以上。2020年至2023年,一心堂新开业门店数量分别为1155家、1603家、1009家、1381家。2024年,迈入“万店俱乐部”的一心堂仍在加速扩张,新开门店数量达1867家。而最新披露的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一心堂新开业门店数量203家,关闭门店数量241家,期末门店数量11372家。
去年退回医保基金逾千万
此前,受国家医保局约谈事件影响,一心堂的管理情况一度遭到质疑。
2024年6月2日,国家医保局发布消息,医保部门在基金监管工作中发现,一心堂旗下一些定点连锁门店存在串换药品、超量开药、为暂停医保结算的定点零售门店代为进行医保结算、药品购销存记录不匹配、处方药销售不规范等问题,造成医保基金损失,因此,国家医保局基金监管司对一心堂有关负责人进行了约谈。
按照约谈要求,一心堂随即开展自检自查工作。国家医保局官网2024年8月16日发布的《一心堂药业集团整改情况》显示,一心堂针对约谈要求以及医疗保障机关出台的《2024年定点零售药店使用医保基金负面清单》,从是否存在“虚假开药、串换药品、超量开药、代为其他药店进行医保结算、日常管理”等五个方面的问题,对全集团9179家直营连锁医保定点药店,自2021年5月1日至2024年5月30日医保基金使用情况开展自查自纠,并举一反三全面排查其他医保基金使用问题,已退回违规问题涉及医保基金1070余万元。
在最新的半年报中,一心堂表示,企业还面临着行业管理政策变化风险。
为规范药品零售行业经营,自2025年4月1日起,双通道药店强制处方电子化,所有双通道药店必须通过省级电子处方中心流转处方,不再接受纸质处方,普通门诊统筹医保处方也将逐步纳入电子化范围。购药需核对身份证、处方及病历信息一致性,药店必须配备专业审方人员,精神类药品销售信息需实时上传监管系统,实名核验与审核强化,全流程管理未实现一体化集成与协同。
一心堂表示,由于操作流程及管理流程更加复杂,影响效率及顾客体验,部分区域处方流转受限,导致处方药销售下滑;医保支付范围在缩减,医保支付产品毛利率下降;医保及药监对线上线下、不同区域监管口径还存在差异,对公司部分区域、业务造成竞争压力。
线上业务市场竞争激烈
除门店经营外,一心堂还在大力发展线上业务。2025年上半年,一心堂新零售销售额7.27亿元,其中O2O销售占比81.02%。未来,新零售板块将坚持以顾客为中心,通过“专业服务+技术赋能”双轮驱动,基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化消费者健康需求预测模型,联合上游供应商建立选品协同机制,扩大B2C自有品牌市场声量;同步依托海南自贸港政策机遇,以海南省内高密度门店网络为支点,探索跨境电商与本地健康服务生态的协同模式,为消费者提供全球化健康消费选择,为零售主业开辟新增量空间。
不过,近年来随着线上医药电商的崛起,竞争日益激烈。例如,叮当快药、美团、饿了么、京东健康、阿里健康等都提供药品即时配送服务。此外,同为知名医药零售企业的大参林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参林”),也在积极探索新零售商业模式,在O2O业务上,大参林建立了以用户为中心、30分钟到家的24小时送药服务的体系。
中康的统计调研显示,全国药店零售市场中,今年1-5月较去年同期相比,35%的门店实现了同比正增长,31%的门店出现微弱下滑,另外1/3的门店跌幅超过15%。在存量竞争的市场中,比拼的是门店的综合运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内卷”之下,单纯依靠门店数量抢占市场的时代早已过去。对于一心堂而言,无论是“双轨模式”的门店改造、医康养生态圈的布局,还是跨境电商的探索,都需要时间检验成效。而行业更需思考:当处方电子化全面落地、医保基金监管常态化,医药零售企业如何从“卖药”转向“健康服务”,找到新的增长曲线?
一心堂的突围之路,仍在继续。今年上半年业绩出现下滑,除新开门店带来的成本压力外,是否存在其他核心影响因素?上半年门店出现“净关店”的情况,这是否意味着公司调整了扩张战略?关闭门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半年报提到“医保支付范围缩减、支付产品毛利率下降”,这对公司处方药的销售影响有多大?公司是否会调整医保产品与非医保产品的销售结构?未来,针对不同区域医保监管口径差异,将如何制定差异化的区域运营策略?针对上述问题,9月1日,新京报记者向一心堂发送采访提纲,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新京报记者 张兆慧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