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林汉垚
2025年8月29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邮储银行”,601658.SH,1658.HK)交出了中期业绩“成绩单”。
截至2025年6月末,邮储银行资产总额达18.1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47%,负债总额达17.0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21%;营业收入1,794.46亿元(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下同),同比增长1.50%;实现净利润494.15亿元,增长1.08%;上半年净息差1.70%。
邮储银行行长刘建军表示,邮储银行整体上实现了结构优化、均衡稳健、风险可控、资本充足的高质量发展。
此外,邮储银行副行长、董事会秘书杜春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公司金融是邮储银行推进均衡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为投资者进一步提升价值创造的重要抓手。目前邮储银行正积极向监管部门申请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使其成为邮储银行公司金融“1+N”新体系当中的关键一环。
加快构建多元化收入格局
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邮储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794.46亿元,同比增长1.50%,其中利息净收入1,390.58亿元;非息收入贡献提升,中间业务收入169.18亿元,同比增长11.59%,其他非息收入234.70亿元,同比增长25.16%,中收和其他非息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同比提升0.85个、2.47个百分点;实现净利润494.15亿元,同比增长1.08%。
刘建军表示,邮储银行收入结构持续优化。利息净收入方面,面对LPR、存量房贷利率下调的持续影响,邮储银行通过信贷规模增长和结构优化,以及负债成本管控,实现了利息净收入表现的改善,其中公司贷款利息收入实现逆势正增,上半年同比增速达到2.08%。
中收方面,邮储银行副行长徐学明表示,在低利率环境下,中收是银行应对息差收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邮储银行在“报行合一”后重回两位数的增长,同比增速达11.59%,在营收中的占比提高了0.85个百分点。
其他非息收入方面,刘建军表示,邮储银行通过灵活运用交易策略、积极拓展交易品种、适时把握市场机遇,不断推动盈利能力多元提升,其他非息收入同比增长24.72%,营收占比提升2.45个百分点,成为营收增长的重要引擎。
“一家银行获取更多的非息收入,主要是靠能力,而不是靠资源,我们队伍的能力、流程的能力、风险管理的能力都至关重要。”刘建军表示,邮储银行通过不断提升能力,在市场上获得业务机会,变成非息收入的机会,推动收入结构不断地、稳定地去改善,实现从“依赖单一息差”到“多元价值创造”的跨越。
积极申请AIC 突围破局公司金融
近年来,银行业信贷结构明显向对公倾斜,企事业单位贷款余额在信贷总量占比从2021年底的62%提高到今年上半年的67%。今年6月在新增信贷的占比更是高达75%,公司信贷已经成为当前银行业信贷增长的核心驱动引擎。
邮储银行副行长、董事会秘书杜春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公司金融是邮储银行推进均衡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是为邮储银行投资者进一步提升价值创造的重要抓手。
杜春野坦言,邮储银行公司金融相对来说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因此,他表示,作为公司金融领域的后进入者,邮储银行在公司金融领域实现突围破局需聚焦四个关键词。
一是一体化,近几年邮储银行持续推进公司金融“1+N”经营与服务新体系,围绕“以客户为中心”,打造“‘1+N’协同、立体式营销、场景化产品、集约化运营、数智化风控和一体化组织”六大体系。目的是加快培养一批合作忠诚度高、产品叠加率高、同时综合回报也高的主办行客户。
二是高效率,打破条线壁垒和内部机构隔阂,加快构建前中后台联动、前中共进赋能和总分支协同贯通”的一体化作战高效服务体系。从客户需求出发,推进前中台平行作业模式,把传统串行的作业流程优化成并行协同,大幅度提升对客响应和审批效率;后台运营以数智化和集约化为突破口,构建新一代公司业务核心系统,实现高频业务的“线上化、自动化和集中化”处理,组建数智服务工程师团队,进行敏捷开发和快速响应。
三是差异化,在市场选择上,邮储银行紧盯国家政策导向,聚焦“前沿智创、传统基石、风控布防”三大领域,建设涵盖“外部智囊+总行专家+分行智库”多层次、立体化的行研体系,深化“跨行业、跨区域、跨市场、跨资本和跨板块”的十大市场缝隙持续优化挖掘体系,打造面向市场的“准”“巧”“快”市场策略。
四是“金融+”,在常规金融服务外,邮储银行拓展公司客户价值服务边界。特别是针对企业发展转型中对数智化赋能的迫切需求,创新构建了“场景+金融+产业”生态体系。以企业生产经营脉络作为核心,围绕痛点场景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既帮助企业打破数据壁垒、突破效率瓶颈,又把银行支付结算、投融资等金融服务深度嵌入到企业经营管理中,实现从“单一金融服务”到“多维度立体式企业管理赋能”的升级,切实帮助中小企业推进数智化转型赋能。
此外,杜春野还向记者透露,目前邮储银行正在积极向监管部门申请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争取早日获得批筹。
未来,邮储银行规划将旗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全面融入到全行整体发展的综合化服务矩阵中,目标将其打造为投贷联动创新平台、科技创新长期资本平台、结构性改革债转股平台和股权投资管理平台,使其成为邮储银行公司金融“1+N”新体系当中的关键一环。
有信心保持息差优秀水平
在行业净息差普遍承压的背景下,邮储银行上半年净息差为1.70%,保持行业较好水平。
对于息差走势展望,刘建军表示,上半年净息差达到1.7%,较2024年下降了17 BPs,主要是受一次性因素影响,一季度降幅即达到16 BPs。
刘建军解释到,资产端,邮储银行按揭贷款占比较高,年初重定价占比也更高,所以息差下行更快,受一次性因素影响,贷款收益率多降了4BPs。负债端,邮储银行较早压降了长期限高定价的存款,同时一直严控手工补息,存款基础比较扎实,同时邮储银行也较少吸纳高成本的同业负债,上述结构性因素,导致邮储银行在各类降息政策中降幅也小一些。
“二季度以来,随着一次性影响的消退,邮储银行主动管理成效开始显现,息差走势表现出了较强的韧性,上半年较一季度仅下降了1 BP,降幅开始趋缓。”刘建军认为,拉长周期看,长期能力建设才是支撑邮储银行息差韧性的基石。
刘建军表示,近几年,邮储银行通过“五大差异化增长极”“价值存款”“六大能力”“1+N”体系的持续建设,息差的精细化管理已经深入到了邮储银行的资产端和负债端,构建了邮储银行息差的长期优势。过去三年,在各种市场形势和政策环境下,我们的存款付息率始终保持上市银行的优秀水平,并且保持非常稳定的下行态势。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邮储银行自营存款同比多增1,300亿元,自营存款付息率较年初下降了20 BPs,到1.1%左右。
“通过坚持长期主义发展理念,持续锻造穿越周期的内生能力,我们有信心保持息差优秀水平。”刘建军表示,邮储银行负债端成本在低位基础上,仍在进一步稳定下行,优质低成本的负债优势持续巩固,有效地支持信贷投放和非信贷的配置,成为稳息差、提营收的压舱石。在资产端,在保持公司贷款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利率也保持了绝对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