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金地集团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期内,金地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56.78亿元,同比下降25.8%;实现签约面积125.4万平方米,签约金额171.5亿元。
盈利指标上,金地集团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为-37.01亿元,同比下降10.13%;扣非净利润为-36亿元,同比下降33.6%;销售净利率为-27.28%,同比下降29.66%;销售毛利率为13.17%,同比增长19.27%。
从曾经的“招保万金”到如今的业绩承压,金地集团的半年报业绩折射出中国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期的典型困境。
销售下滑,经营性现金流转负
财报数据显示,2020-2024年金地集团的营收增速从高增逐步滑向深度负区间,分别为32.42%、18.16%、21.14%、-18.37%、-23.22%;同期归母净利润规模从2020年的104亿元持续缩水,2024年直接由盈转亏,录得-61.15亿元;对应净利润增速依次为3.2%、-9.5%、-32.02%、-85.48%、-788.54%。
进入2025年上半年,这一颓势仍未扭转。报告期内,金地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56.78亿元,同比下降25.8%;归母净利润为-37.01亿元,同比下降10.13%,业绩承压的态势进一步凸显。
对于本期亏损的原因,金地集团解释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公司近年销售规模下降,本期可结转面积较上期减少,营业收入较上期下滑;二是公司根据市场情况动态调整经营及销售策略,加大去化力度,使得部分项目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公司基于谨慎性原则计提了资产减值准备。
需重点关注的是,金地集团上半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录得-12.58亿元,同比降幅显著达127.40%,创下近四年首次经营端现金净流出。对于这一关键指标的变动,金地集团在财报中表示原因系当期销售额减少。
但金地集团也在财报中表示,公司正在聚焦主业,通过产品力提升、优化资源结构等多种方式,积极修复经营动能。
在产品方面,金地集团围绕“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标准,坚持以更前瞻的市场研判、更敏锐的客户洞察、更清晰的项目认知为牵引,通过户型创新、健康装修、景观升级、全维度实景示范区及产品价值展示等方式,全面推动产品力、营销能力提升。
另一方面,金地集团积极致力于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升土储结构质量。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总土地储备约2701万平方米,权益土地储备约1162万平方米,一、二线城市占比约79%。
同时,金地集团在持有型资产经营、物业服务、代建等板块进一步发力,推动业务均衡发展。
精益管理,组织架构调整提效率
业绩承压的背后,是金地集团上半年密集的人事变动与组织架构调整。这场被业内称为“金地史上最大规模的管理层换血”,本质上是资本力量重塑公司治理结构的深刻变革。
最具标志性的变动是创始人团队的彻底淡出。2025年6月25日,金地系“灵魂人物”凌克在金地商置股东周年大会后正式退任执行董事,这是其继2023年10月辞任金地集团董事长后,彻底告别深耕多年的金地体系。
组织架构调整同步推进。据公开报道,2025年7月,金地集团宣布将原来的“总部-区域-城市公司”三级管理模式,调整为“总部-大区-地区公司”的2.5级管理模式。总部定位为经营决策中心,新设立的华南、北方、华东、中西部四大区公司职能精简为业务督导,而整合后的10个地区公司成为一线经营主体。
相关调整也在财报中有所提及,金地集团表示,公司持续提升精益化管理水平,以制度构筑精益基础,以流程强化管理支撑。报告期内,金地集团结合市场形势变化和业务发展需要,优化完善组织结构,强化组织效能与运营协同;加强项目穿透式管理,推行同频共创机制,提升产品管理水平与决策效率;强化营销费用和管理费用控制,提升资源使用效率。
数据显示,上半年,金地集团的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双降。其中,销售费用仅为5.245亿元,同比下降24.23%;管理费用为10.79亿元,同比下降17.95%亿元。
在业内看来,金地集团的组织架构调整,反映出行业深度调整期,房企普遍面临的经营瓶颈和转型的迫切。但通过压缩管理层级、优化人员结构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决策效率的动作,也引起了部分员工的不满,这也成为金地在转型阵痛中需直面的内部挑战。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孙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