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于娜 见习记者 赵文娟 北京报道
在国内中药行业的发展历程中,太极集团曾是当之无愧的传奇标杆。凭借藿香正气口服液等家喻户晓的“国民级常备老药”,它在数十年的市场深耕中构建起稳固的商业版图,不仅成为无数家庭健康保障的重要选择,更在中药领域树立起强劲的品牌壁垒,奠定了其难以撼动的行业地位。
然而,2025年半年报的披露,将这家老牌中药企业的经营困境清晰地呈现在公众面前。数据显示,太极集团正遭遇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滑铁卢”,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下滑27.63%,盈利能力的恶化尤为明显——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71.94%。此外,公司还面临明星大单品销售疲软、银行账户遭冻结的资金压力。
业绩深陷下滑通道
8月22日晚间,太极集团连续发布多份公告,其中2025年半年报及公司与其子公司部分银行账户被冻结的消息,迅速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半年报显示,太极集团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56.58亿元,同比下降27.63%;归母净利润1.39亿元,同比大幅下滑71.94%;扣非净利润也仅为1.20亿元,同比下降74.52%。尽管一季度业绩已呈下滑态势,但第二季度盈利状况并未好转,无论是同比还是环比,净利润均进一步收缩。公司将业绩疲软主要归因于“相关政策影响及部分产品社会库存持续消化”,这一解释与2024年净利润下滑时的口径基本一致。
浙大城市学院副教授、中国城市专家智库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林先平指出,“太极集团2025年上半年业绩下滑确实较为显著。从行业角度看,医药行业普遍面临带量采购、医保控费等政策压力,但27.63%的营收下降和近70%的净利润降幅已明显超出行业平均水平。”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向《华夏时报》记者分析,“业绩恶化既有行业逆风原因,更主要是太极过去‘高增长靠压货’模式的反噬,战略与执行均出现明显偏差。”他进一步指出,“太极集团的‘极端’表现更多折射公司自身问题,2020年以来过度向渠道压货,造成社会库存畸高,如今集中‘还账’;主力品种高度集中,一旦政策或需求波动,缺乏缓冲;营销改革‘一刀切’式收缩发货,未能同步做好终端动销衔接,导致收入断崖式下跌。”
事实上,太极集团的业绩滑坡早在2024年就已显现。2021年国药集团入主后,公司曾迅速步入增长通道,归母净利润在两年内增长2.35倍,表现亮眼。然而就在市场预期其持续高增长之际,太极集团却在2024年突然刹车:全年营收123.86亿元,同比下滑20.72%;归母净利润仅2665.27万元,同比暴跌96.76%,跌至近十年来的最低水平(除2019年和2021年亏损年份外)。
公司的高库存与低效营销策略,犹如“背着沙袋赛跑”,持续拖累利润。为应对销量下滑,太极集团在2024年采取了降价促销策略,但截至年底,公司存货账面价值反而增至27.27亿元,较2023年底的26.91亿元有所上升,存货占总资产比重也从18.67%攀升至19.40%,库存积压问题仍未缓解。
与此同时,销售费用居高不下,从2021年的4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52亿元,而同期研发费用仅从1亿元微增至2亿元。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为2.8亿元,销售费用虽收缩37.09%,仍高达32.87亿元,约为研发支出的12倍。2025年上半年,公司继续大幅削减销售费用68.01%至7.92亿元,但仍未能有效对冲收入下滑,渠道去库存压力极大。若销售费用仍维持2022年、2023年水平,公司可能在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就已陷入亏损。从当前经营结果看,尽管企业持续调整,仍未找到有效路径扭转业绩下行趋势,增长困境仍在延续。
核心大单品疲软拖累业绩
从业务构成来看,太极集团的主营收入高度依赖于医药工业与医药商业两大板块。其中,医药工业板块旗下的OTC明星产品——如藿香正气口服液、急支糖浆等,曾为公司贡献半数以上收入,是业绩的核心支撑。然而,随着疫情后家庭备药需求回落、电商渠道冲击,叠加政策调整、产品库存消化及市场竞争加剧影响,这些传统大品种业绩增长陷入瓶颈。
2024年,该板块收入同比下滑32.25%,毛利率减少6.02个百分点;进入2025年上半年,医药工业主营收入继续大幅收缩44.03%,毛利率急剧下降20.46个百分点。以占比最高的呼吸抗生素类药品为例,其收入降幅达44.69%,毛利率减少19.95个百分点,主要受急支糖浆、鼻窦炎口服液及散列通等产品销售不振拖累。紧随其后的消化代谢类药品降幅更为显著,收入下滑45.83%,毛利率降低17.77个百分点,这一品类的业绩下滑主要源于板块“压舱石”产品——太极藿香正气口服液的销售额显著下降。
作为太极集团医药工业板块的标志性明星大单品,太极藿香正气口服液的业绩波动尤为值得关注。该产品曾经历快速增长期,年收入从2021年的9.2亿元一路跃升至2023年的22.71亿元。但到了2024年,太极集团虽未在公开信息中具体披露该大单品的收入数据,不过从销量维度已能窥见其业绩压力。从销量端来看,主力规格(10ml×10支×70盒)销量同比下滑35.34%至9236.79万盒,产量更是腰斩51.2%;另一规格(10ml/支×6支/盒)销量虽微增16.54%,但总体规模有限,仅实现1243.61万盒,产量仍下降45.43%。
其他产品线同样表现分化: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销量同比暴跌54.74%,成为下滑幅度较大的产品;急支糖浆与鼻窦炎口服液虽实现轻微增长,但总体销量规模并不突出,且在整体市场需求疲软的背景下,这种微弱增长能否持续仍有待观察。
业绩的持续下滑,也让太极集团此前制定的战略目标面临严峻挑战。公司曾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500亿元的目标。然而,2025年上半年,太极集团整体营收仅为56.58亿元,即便考虑到下半年通常为消费旺季,在仅剩半年时间的情况下,要弥补与500亿元目标之间的巨大差距基本无望,既定战略目标的达成可能性微乎其微。
抛售房产紧急“补血”
在发布半年报的同一晚,太极集团同步披露了一则关乎资金安全的公告:公司财务人员查询银行账户时发现,太极集团及子公司西南药业的部分银行账户被冻结,冻结资金合计达6292.12万元。从财务占比来看,该笔冻结金额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1.73%,同时占最近一期经审计货币资金的7.75%,虽未对公司核心资金链构成致命冲击,但仍折射出短期资金层面的压力。
对于账户冻结的原因,据公司从银行获取的信息,此次冻结涉及两起独立纠纷。其中,4292.12万元源于西南药业与西藏慧业之间的药品销售合同争议,执行依据为法律文书(2025)藏01执保48号;另外2000万元则与西南药业同杭州悦明的一起销售合同纠纷相关。
目前,西南药业与西藏慧业案件处于诉前保全执行阶段,尚未起诉。杭州悦明案件一审审判中。太极集团表示,公司将依法主张自身合法权益,采取相关法律措施,同时积极与相关各方进行沟通,尽快解决上述纠纷事项,消除上述银行账户资金被冻结的风险,使被冻结银行账户尽快恢复正常。
柏文喜表示,“个案虽未达到‘致命’级别,但集中暴露公司在渠道管控、合同管理、资金风控上的系统性薄弱,若不及时整改,未来仍可能以不同形式反复出现。”
值得关注的是,在业绩承压与资金出现冻结的背景下,太极集团近期已开启闲置资产出售动作以盘活资金。8月15日,太极集团公告,为聚焦医药主业,盘活闲置资产,优化资产结构,提高公司资产利用率,公司位于重庆市渝北区新南路6号附6号1幢1—1闲置房产通过公开挂牌方式出售,交易价格为2584.98万元。与此同时,太极集团另一处房产也正在出售中,公司名下位于成都市成华区建设路52号房产以公开挂牌的方式在产权交易所出售,首次挂牌价格不低于上述房产的评估值共计3913.60万元,最终转让价格以产权交易所挂牌成交结果为准。
从当前处境来看,太极集团正面临业绩下滑与资金层面的双重压力,而通过出售闲置资产换取的收益,无疑将对公司短期财务状况的改善和经营业绩的稳定起到积极支撑作用,成为公司应对当下挑战的重要举措之一。
责任编辑:姜雨晴 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