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如今在零售圈流行一句话:“得私域者得天下。”这足以见得私域与运营对零售商的重要性。然而,真正将私域运营得好的零售商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仍处于为运营而运营的阶段,导致私域变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發哥最近参与的社区型连锁项目,重中之重就是门店的私域运营。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一下發哥在私域运营方面的经验。今天先来聊聊私域门店运营中常见的几个误区。
01
误把数量当质量
聚沙难成塔
许多门店在搞私域时,只关注“加了多少人”“建了多少群”,给店员下达每日加好友的任务,一个群不够就再拉一个,认为多多益善。群多人多就代表“私域做得好”。
目前接手的这个社区连锁店,十来家门店,每家都有三四个群,每个群200到400人不等,私域用户达一万人,但复购率却不到10%。拆解后发现:群里70%是“僵尸粉”,要么是店员硬拉的亲戚朋友,要么是为了领鸡蛋的大爷大妈,要么是抢红包的“羊毛党”;还有些客户被拉进三个群,每天被重复广告刷屏,早已屏蔽。
私域运营的目的不是“凑人数”,而是增加顾客黏性,提升门店业绩。再多的沙粒也堆不成高塔,没有质量的数量堆积,只会徒增工作量,甚至适得其反,引起消费者反感。發哥的调整策略是:终止盲目加人,优化群成员结构,逐步合并群,每门店保证一个微信群即可。
02
误把微信群当成朋友圈
沉迷自嗨不自知
这是最常见的误区——不少门店把私域微信群当成“第二个朋友圈”,从早到晚发产品广告:“今日特价苹果**元/斤”“新到洗衣液买一送一”,毫无互动,满屏自说自话,沉迷自嗨,以为发了顾客就能看到,实则早已被屏蔽或拉黑。
在目前这个项目中,之前的私域运营就是如此:店员不定时发特价和新品信息,群里除了店员,几乎无人说话。偶尔有几条其他人发的,不是广告就是砍一刀。一天下来群里信息不足20条,这样的群不如没有。
私域群的目的不是发广告,而是向顾客提供价值,输出理念。淡化销售氛围,潜移默化地完成销售。私域运营应是“跟客户聊天”,而非“给客户上课”——要说客户想听的、需要的,而非自说自话推产品。基于此理念,将“广告”换成“场景化互动”——如开店时发天气、限行、黄历等公共信息,稍后发早间特价;中午前发商品知识和家常菜谱,之后发今日特价;下午和晚间做抢红包、投票、限时秒杀等活动。晚高峰前发试吃商品信息。调整后,群里每日消息增至200+条,客户主动询问,群内销售和预定大幅增长。
03
缺乏连续性
与店员绑定缺乏持续性
私域群是零售商的重要销售和宣传阵地,但许多门店的群主和管理员是店长或店员,群的归属权在员工手中。即便有些零售商的私域群主是老板,但连锁企业众多群,老板难以照看。
目前这个项目中,每个群的群主都是店长,风格各异,有的热闹,有的冷清,甚至有店员离职后解散或带走群,给门店造成损失。
私域群的归属权应在零售商手中,且运营应与门店整体策略结合,需有标准化流程。首先将微信升级为企业微信,引导会员迁移,每家门店办理固定服务号,保持私域群稳定性。然后制定群内互动话术和规则,确保店员按策略运营,保证延续性。
04
各自为战,未形成集约优势
私域运营不仅限于微信,还有抖音、快手、小红书、美团等。微信是前端工具,其他平台是后台工具和导流工具,需专业人员运营,且各连锁门店需统一联动。
目前这个项目中,各店有微信群,但抖音宣传用员工私人号,员工流动导致宣发波动。公司抖音号未与门店联动,快手、小红书等未正式运营。发布渠道不统一,信息混乱,影响顾客体验。各店私域运营各自为政,缺乏统筹,资源浪费,无法形成合力。
为解决此问题,發哥提出系列调整策略:将各门店抖音、快手、小红书等账号纳入公司管理体系,形成品牌矩阵,统一运营,确保信息一致性和准确性,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结合公域导流,利用抖音、快手前端优势,结合美团等后台工具,实现精准引流,提升私域运营效果。
除了以上误区,还有一个最大误区:许多零售商认为私域运营可一蹴而就,实则不然。私域运营如零售门店经营,需长期努力和不断优化。急功近利,缺乏耐心和毅力,易功亏一篑。需不断尝试和摸索,找到最适合门店的私域运营之道,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带来持续稳定的业绩增长。私域运营非一朝一夕,需秉承长期主义,耐心积累,积跬步方能至千里。
对零售商而言,用好交叉比率,不是“选择”,而是 “必需”—— 这是在存量竞争中突围的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