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凯 北京报道
近日,如祺出行(09680.HK)发布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多项关键财务指标显著改善。报告显示,公司上半年整体收入达16.76亿元,同比增长61.7%;净亏损收窄至1.2亿元,同比减少62.3%。值得注意的是,如祺出行首次实现毛利率转正,录得2.2%,去年同期为-3.1%。如祺出行方面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整体毛利率改善,主要受益于用户流量增加带动订单量上升,客户激励措施及司机成本结构优化、司机对平台信任加强等原因。
在自动驾驶领域,如祺出行自上市以来已累计投入超过1.37亿港元用于Robotaxi研发与运营。目前,平台运营Robotaxi超300辆,上半年订单量同比增长超470%,月度活跃用户量同比上升超70%。尽管Robotaxi业务对营收贡献尚微,但公司将其视为未来增长的关键引擎。
运营效率提升,毛利率转正
如祺出行的业务结构主要分为三大板块:出行服务、技术服务以及车队销售与维修。其中,包括网约车和Robotaxi服务在内的出行服务,贡献了报告期内97%的收入,达16.36亿元,同比增长86.1%。同时,如祺出行在上半年订单总量从4840万单增至7330万单,同比增长51.13%;单笔订单交易额小幅上升至27.7元/单,同比增长3.7%。这一增长表明如祺出行在订单量和客单价上实现了双重提升。
技术服务收入虽然占比仍较小,但增速显著,增幅达207%。该业务主要涵盖AI数据及模型解决方案和高精地图,是如祺出行未来技术赋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毛利率转正是本期财报的最大亮点。如祺出行上半年毛利总额达3743.8万元,同比增长215.4%,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3.1%提升至2.2%。这一改善背后,是公司通过优化客户激励措施、司机成本结构和运营效率实现的良性循环。尤其是在网约车市场竞争加剧、多地提示市场饱和风险的背景下,如祺出行仍能实现订单量与交易额的双增长,凸显其运营策略的有效性。
此外,记者了解到,如祺出行采用的“涟漪模式”是其地域扩张的核心策略。该模式以粤港澳大湾区为基地,逐步向邻近城市扩散,通过复制已验证的市场策略和运营经验,以较低获客成本实现高效增长。目前,如祺出行已覆盖全国94个城市,这一模式在降本增效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报告期内,公司财务成本同比减少43.4%,一般及行政开支、销售及营销开支降幅均超20%。
汽车行业观察员赵永琪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如祺出行的中期业绩,本质是行业与个体的共振,在网约车行业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如祺通过精细化运营实现增长。同时,提前布局自动驾驶技术,为长期奠定基础。未来,能否从‘区域网约车平台’转型为‘自动驾驶技术服务商’,将是决定估值天花板的关键。”
Robotaxi战略投入加大
事实上,如祺出行自上市以来一直顶着“Robotaxi第一股”的光环,其在该领域的投入与进展备受市场关注。财报显示,公司已在自动驾驶及Robotaxi运营服务研发方面投入超过1.37亿港元,并计划在2026年及后追加投资2.56亿港元。尽管Robotaxi业务对营收的直接贡献尚微,但其战略意义远高于短期财务表现。
截至6月30日,如祺出行平台运营的Robotaxi数量超300辆,服务覆盖大湾区核心区域。上半年Robotaxi订单量同比增长超470%,月度活跃用户量同比上升超70%。这一高速增长得益于如祺出行在Robotaxi运营上的先发优势和技术积累。
2024年7月,如祺出行启动了“Robotaxi+”战略,面向行业所有符合监管标准的Robotaxi开放运营。该战略目标是未来5年内将Robotaxi运营覆盖至100个核心城市,与合作伙伴共同构建超万辆规模的Robotaxi车队,并推动10亿级投资计划,建成覆盖100个城市的Robotaxi三级运维网络。这一开放平台模式与Uber的自动驾驶战略类似,旨在通过整合行业资源快速扩大规模。
如祺出行的Robotaxi布局并非孤立行动,而是与其整体出行服务生态紧密协同。公司早在2022年就推出了全球首个开放性Robotaxi运营科技平台,并成为全球首个实现网约车和Robotaxi混合运营的出行平台。这种“人机混合”模式不仅能在现阶段提供稳定现金流,还能为Robotaxi的大规模商业化积累数据和应用场景。
在赵永琪看来,如祺出行旗下各板块已经实现联动。第一,网约车业务每日产生的海量真实数据可直接用于训练Robotaxi算法,形成数据闭环;第二,混合派单模式可逐步培养用户习惯,降低商业化门槛;第三,Robotaxi前期研发成本通过网约车业务现金流分摊,避免资金链压力。对比其他企业“直接跳过L4级”或“完全依赖第三方技术”的策略,如祺的“渐进式协同”更符合当前技术成熟度与政策环境,或成为Robotaxi商业化落地的更优路径。
从当前市场情况来看,网约车市场的竞争已进入下半场,单纯依靠补贴和规模扩张的模式难以为继。如祺出行的“涟漪模式”和成本优化措施表明,公司正从粗放式增长转向精细化运营。与此同时,Robotaxi代表的自动驾驶技术可能是打破行业天花板的关键。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赵永琪表示,网约车市场的饱和态势和监管环境变化可能影响未来增长。Robotaxi的大规模商业化仍需技术突破和政策支持。如祺出行需要在保持财务健康与前瞻投入之间找到平衡点。本次财报显示的向好趋势是一个积极信号,但能否持续仍需市场检验。
责任编辑:李延安 主编:于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