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A股市场无疑已处在一场牛市之中,特别是近期,股市几乎是天天上涨,身边人人都在讨论股票赚钱,这种感觉确实像“幸福来敲门”。
然而,历史的经验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在迎接送上门来的牛市幸福之时,我们需要冷静审视,并以高度的智慧来认清,来的是真正的幸福?还是藏于幸福之中的巨大风险?
不是说好的慢牛与长牛吗?
在A股的历史上,从未进化出“慢牛”“长牛”这一类动物,我们见过的都是“奔牛”“疯牛”,然后就“慢熊”“长熊”。
这次不一样?!
回望A股三十余年历程,每一个高峰都伴随着“这次不一样”的集体幻觉。
2007年的“黄金十年”、2015年的“改革牛”,最终都以惨烈的价值回归告终。当下市场,同样的叙事正在重演:机构投资者高喊“核心资产永续增长”,分析师们不断上调一些热门股票的目标价,散户们则怕错过而恐慌性买入。
然而,至少在目前,我们得思考: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在全面提升吗?国内经济的基本面上真能支撑一次大牛市吗?……
我认为,A股的熊长牛短是由其市场机制决定的,并不以我们投资人主观意愿而改变。在市场机制上,经过了一轮新股IPO“注册制”的实验后,目前也基本回到了2015年的态势,A股炒壳、炒小、炒新、炒绩差、炒故事、炒概念等“光荣传统”几乎全面得到恢复,而市场参与者人性中的贪婪与恐惧从未改变。
因此,期待这一轮牛市“行稳而致远”并不现实。
那好好享受牛市幸福再说?
说到牛市,投资人们就情绪高涨。为何?不外乎就是希望利用牛市大赚一笔,让自己实现财富级别上的大提升。
然而,在牛市的喧嚣中,最大的风险却是投资者自我认知的迷失。
它诱人陷入三种致命的幻觉:
其一,是将市场泡沫带来的短期超额收益全然归功于自己的智慧与能力;
其二,是在“这次不一样”的宏大叙事中自我催眠,无限推高估值容忍度,忽视了树再高也长不上天的基本规律;
其三,是在群体狂欢的裹挟下,投资人们恐惧踏空甚于恐惧风险,将谨慎视为迂腐无能,将冒险视为金科玉律。当理性被欲望淹没,风险则悄然而至。
下面我们通过对比中外股市几次著名的“大牛市”,用实实在在的数据来看看牛市狂欢后可能发生什么。
「大牛市一」
日本20世纪80年代经济泡沫之时,日经225指数从1985年的13000点附近,一路狂飙至1989年12月的38957点,四年涨了三倍。当时日本股票的市盈率普遍高达60倍。
泡沫在1990年初破裂,日经指数急转直下,开启了长达二十余年的下跌之路,最低跌至8000点,与高位相比,连个零头都不剩。日本经济也进入了“失落的二十年”。
「大牛市二」
美国1990年末正处于互联网泡沫之中。随着互联网技术兴起,任何公司只要名字带“com”就能受到狂热追捧,投资者不再关心公司是否盈利。纳斯达克指数从1995年的不到1000点,五年涨了五倍。一些毫无盈利的科技公司市值却高达数百亿美元。
不过其后泡沫破裂,纳斯达克指数从5048点一路跌到2002年10月的1114点,暴跌78%。大量互联网公司破产消失,无数投资者血本无归。
「大牛市三」
我国2005年后,在经济高速增长和股权分置改革的推动下,A股迎来了一场空前大牛市。上证指数从2005年的998点,一路涨至2007年10月的6124点,这是至今未超越的历史最高点。当时市场的平均市盈率也超过了50倍。
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和自身高估值影响,股市猛烈下跌。上证指数从6124点最低跌至1664点,一年时间跌去了73%。许多投资者是“宝马车进去,自行车出来”。
「大牛市四」
2015年的A股是杠杆牛市的悲喜剧。这次牛市的特点是大量投资者通过“配资”(借钱炒股)加杠杆入市,推动股市快速上涨。上证指数从2014年的2000点左右,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快速上涨到5178点。创业板指数市盈率甚至超过了130倍。
当监管层开始清理场外配资时,泡沫迅速破裂。股市出现连续“千股跌停”的奇观。上证指数在半年内跌至2638点,跌幅接近50%。高杠杆交易导致无数投资者不仅亏光了本金,还背上了巨额债务。
历史的数据明确地提示:在股市里,长期存活下来比一时赚多少更重要。敬畏市场,警惕风险,才能在股市里走得更远。
如何迎接这次“上门的幸福”?
这次,当牛市的“幸福”再次来敲门时,我们该如何迎接?
我认为,需要先问问自己:市场热点其热度是否已经过高?这些热点股票的价格是否已经贵得离谱?市场中还有好的投资标的吗?
显然,这一轮牛市中以AI、芯片产业相关的“科技创新”股票系列是被高估了,而以中证2000指数为代表的小微公司更是泡沫明显。
比对一下国内科创近期的龙头“寒武纪”与纳斯达克的龙头“英伟达”,就能清晰显示出A股科技板块的泡沫有多大了。
这是一个典型的“未来潜力的星辰大海”与“当下现实的庞大帝国”的对比。
英伟达被认为是全球的硬件霸主,其GPU是AI训练的绝对标准。他们的软件护城河也很深,CUDA生态是行业基石,绑定了数百万开发者,转换成本极高,而且提供全栈解决方案,从芯片到系统(DGX),以及软件、应用,提供一站式服务。其技术实力上是全球领先的架构创新者,持续引领GPU架构变革。
英伟达在2024年营收609亿美元,净利润297.6亿美元,毛利率高达76%。盈利能力强市值约3万亿美元左右,市盈率约60倍。
寒武纪是一家仍处于投入期、依赖融资、生态薄弱的国内追赶者。它的估值几乎完全建立在对未来的预期上:即中国必须且能够实现AI芯片的国产替代,而寒武纪将成为其中的核心玩家。
这家公司主要提供AI加速卡、IP授权(如云端芯片思元、边缘芯片行歌)等。但其生态相对薄弱,缺乏类似CUDA的、有号召力的软件平台,开发者社区规模小。
寒武纪的营收严重依赖少数几家国内头部客户(如服务器厂商、政府项目在国产AI芯片中处于第一梯队,但产品性能、功耗与国际顶尖水平存在代际差距,而且受制于海外先进制程(如3nm/5nm)获取难度,其财务情况也很一般,2017~2023年累计亏损超40亿元,主要依赖融资和政府补助维持。2024年它虽然勉强扭亏,但能否持续盈利有待进一步观察。
寒武纪的股价这两年间涨了近10倍,市盈率高达数百倍,市值已经达到5000多亿,估值核心建立在国产替代的宏大叙事上。
实际上,“卡脖子”技术领域(如芯片、软件、高端制造)的公司在A股享有极高的情绪溢价。投资者押注的是地缘政治背景下的确定性需求,而非公司当前的竞争力。
这导致了一定程度的估值混淆:将国家必须发展的“行业必要性”等同于个别公司必然成功的“投资确定性”。事实上,国产替代的过程注定是残酷淘汰赛,最终只有极少数公司能胜出,大多数当前被热捧的公司可能会被淘汰。
梦回2015年,乐视网、暴风科技、全通教育等所谓的互联网科技龙头,也承载了当时国内投资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科技弯道超车等“梦想”,随随便便是几个月内动辄十倍的股价上涨,结果呢?
除了留下了贾老板“下周回国”的虚伪承诺,还留下了从普通投资人到相关金融机构巨额损失的一地鸡毛。
温故而知新,建议投资人在这次的牛市当中,不要被“AI”“国产替代”等宏大概念迷惑。要仔细剖析公司的产品、技术、客户和财务报表,也必须回答好以下这些问题:
公司是否真的有核心技术?
产品是否有竞争力?
营收和利润是否在持续改善?
若干年以后,这家公司能存续吗?
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会活得如何?
总之,当牛市的幸福来敲门时,为梦想买单的同时,更要为梦想可能延期甚至破灭的可能性做好准备。真正的投资智慧,在于能分辨哪些是能实现的梦想,哪些仅仅是虚幻的泡沫,而泡沫是总会破裂的,树不会长到天上去;当股价远远超过企业实际价值时,崩塌只是时间问题。
对于普通投资人而言,与其花精力去猜测牛市何时结束、预判牛市的最终结局,还不如实实在在地研究自己在市场的投资标的,“选”好公司,“等”合理价买,然后长期坚“守”,这才是普通投资人穿越牛熊而立于不败之地的投资理财正道。
当前的市场呈现出极致的“杠铃式”结构——一端是估值低位、高股息的沪深300;另一端是估值高企、故事性强的中证2000。很显然,对于稳健型/长期投资者而言,估值合理甚至偏低的沪深300,股息率高,提供了良好的安全边际,是资产配置的“压舱石”。
No.6509 原创首发文章|作者 黄凡
声明: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开白名单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欢迎点看【秦朔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