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一天赚了一个月工资”,网上晒投资收益的现象又多起来了。“最近股市涨得都不想工作了。”有投资者感叹,也有投资者逆向而行,“决定了,明天清仓”。
日前,上证指数创近十年新高,有专家称一年后可能上5000点;存款搬家、A股开户数激增等话题引发热议。但经历多轮行情起伏,投资者心态正发生变化。有公募人士对记者表示,最近主动权益类基金净值回升,但因前几年市场下跌影响投资者信心,出现一定量的赎回;有券商人士透露,客户交易换手率整体提升,成长型公司投资占比有所增加,但大部分客户依旧以优质权重股投资为主。
此外,据wind信息,近一个月已有超百只基金发布“限购”公告。A股走“慢牛、健康牛”已成为机构、投资者普遍心愿。
“一天赚一个月工资”与“目前还没回本”
8月18日,投资者被A股消息刷屏。当日,上证指数站上3700点,创下近十年新高,A股总市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随着A股节节攀升,身处资本市场生态中的机构、专家、投资者等心态、言论和行为正呈现出不同的“冷”和“热”。
激动人心的言论逐步增多。8月16日,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刘煜辉在微博上预测,“未来一年,沪深300指数可能上升高度在5500点,相当于上证指数5000点。”刘煜辉紧接着说明,“这种表达方式,只是告诉你目前中国股市赔率很高。”信达证券策略团队8月17日发布的研报认为“当下或是牛市主升浪前期”。
券商营业部又热闹起来了,据上海证券交易所数据,今年7月,A股市场新开户数达196.36万户,同比增长70.54%,环比增长19.27%。有券商人士告诉记者,客户交易活跃度明显上升,成交量多次创年内新高。
行情升温,有网友发帖直言,“股市一天赚了一个月工资”;连续盈利下,有人称“每天都在思考为啥要上班”。另一方面,在众多晒收益的帖子评论区,依旧有不少其他声音,“还没回本”“买的基金现在还赔,不敢动了”“刚解套”。
也有投资者对记者说,股市新高了,但好像周围没什么人聊股票。记者注意到,8月18日,“牛市”关键词在微信指数中创下年内新高,但较去年“9·24”行情高点依旧有数倍差距。
上述券商人士对记者表示,近期客户交易换手率整体提升,成长型公司投资占比有所增加,但大部分客户依旧以优质权重股投资为主。其介绍,客户年龄结构以35-60岁的中年投资者为主力军,年轻投资者虽参与度在提升,但整体占比变化不大,“新增投资者在年龄、地域、资产规模分布等方面,依旧维持过往态势”。
另一位券商人士注意到,部分投资者在信息获取、策略选择上表现出更主动的态势,对市场动态的敏感度增强;同时,投资者对于多元化资产配置的关注度在持续提升。
一个月超百只基金“限购”与基民“保本出”
作为A股上一轮(2019年至2021年)上涨行情的核心推动力量,主动管理型权益基金(包括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灵活配置混合型基金,下同)经历三年调整期,今年来业绩回升势头强劲。
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8月19日,全市场4500余只主动管理型权益类基金(只计算初始份额,下同)今年以来平均收益率达20%,获得正收益的基金占97.6%。另一方面,据基金二季报数据,截至2025年6月末,主动管理型权益类基金合计规模3.39万亿元,若剔除净值波动影响,从份额变动看,上半年末主动管理型权益类基金总份额较去年末减少1982.4亿份,基民对主动管理型权益类基金操作出现“保本出”现象。
有公募人士告诉记者,最近A股升温,但传递到基金公司的产品销售等各个业务环节上,情况有所分化。
“主动管理型权益类基金净值回升,但出现了一定量的赎回,主要是因为前几年市场下跌、净值下挫,影响了投资者对主动权益产品的信心;按照过往经验来看,如果市场持续上涨,后续大概率还会有增量资金入场。”上述公募人士介绍。
其进一步指出,被动指数产品规模/份额都出现了明显增长,或许是因为投资者对指数产品在牛市中的上涨锐度比较认可;同时也是因为ETF产品投资者相对更有经验,或许会借助指数产品做一些波段操作。在上述人士看来,最近的上涨行情,的确较大缓解了此前的客诉压力。
除了行情“给力”,近年来在监管机构推动下,公募机构经营理念、策略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正逐步从“重规模”向“重回报”转变。
产品收益快速提升,但近期公募基金“限购”消息频频传来。据wind信息,截至8月20日,近一个月已有超150只基金发布“暂停大额申购”公告;已有382只主动管理型权益类基金处于“暂停大额申购”或“暂停申购”状态。其中,不乏易方达蓝筹精选、中欧医疗健康A、富国天惠精选成长A、睿远成长价值A、华泰柏瑞鼎利A等百亿级基金。“为保证本基金的稳定运作,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基金管理人普遍在“限购”公告中表示。
另一方面,对基民而言,基金回本,要卖掉吗?“暂时浮亏后实现回本,可不是投资的最终目标。”另一家公募机构人士直言。其介绍,投资者可通过股债搭配与动态的再平衡策略,长期实现子女教育、安居养老、品质生活等投资目标。
其举例说,可以构建一个初始权重为5∶5股债平衡组合,当股票市场上涨后,股票资产的占比提升,达到设定的阈值,可以“卖掉”部分股票资产,完成“再平衡”,恢复到初始的5∶5配置结构;从历史回测数据看,适时再平衡的股债平衡型组合可以有效提升组合表现。
“想操作不敢下手”与“不操作又焦虑”
8月20日,上证指数经过一天短暂调整,再创近十年新高,直逼3800点。指数接连新高下,不少投资者对市场是否处于高位产生了疑虑,“恐高”与“害怕错过”等情绪交织。
广发证券首席投资顾问赵愚睿认为,当前市场正步入“健康牛”新阶段,这与2015年杠杆驱动的“水牛”不同,本轮行情由盈利预期改善(中报超预期标的占比提升)、产业升级深化(AI+创新药专利出海突破)、增量资金稳步入场(险资月增300亿+居民存款搬家)共同支撑,呈现“稳中求进”特征。
“股市作为重要的投融资平台,其平稳健康发展对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刺激居民投资消费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应对国内外复杂环境的关键一环。”东莞证券强调,如果将去年“9·24”上涨理解为行情的第一阶段,那么本轮上涨就是行情的第二阶段,市场处于“慢牛”趋势当中,中长期向上的趋势并未改变。
对于投资者“既怕错过又怕做错”的矛盾心态,接受记者采访的机构或业内人士纷纷建议投资者首先“回归自己”。东莞证券指出,不同的投资者由于自身的投资经验、资产结构、性格特点等具有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者“入场”前要充分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地进行资产配置,这样才能避免投资过程中的焦虑心态。
万联证券同样强调,投资者要明确投资目标与风险承受能力,这是所有投资决策的起点;投资者应审视自己的财务状况、投资期限(是短期资金还是长期闲置资金?)以及真实的风险承受意愿和能力。
“焦虑往往源于不确定性”,万联证券提出,基于认知的投资比基于情绪冲动的投资更令人安心,投资者可利用可靠的信息渠道,加强对宏观经济、行业动态以及具体投资标的的研究,如果感到难以把握,不妨咨询专业投资顾问。
广发证券投资顾问陈达持有类似观点,“建立自己的‘能力圈’,用‘认知深度’对抗‘情绪焦虑’;尽量投资自己能看懂的标的(如熟悉的行业、有稳定现金流的公司)。”
此外,“避免投资集中于单一行业或公司,采取配置型策略”成了受访机构或业内人士的共同建议。例如,东莞证券介绍了“核心+卫星”组合,即将大部分拟投资资金配置于相对稳健的绩优股,将小部分资金配置在高弹性的成长股,在获取平均收益的同时,寻求小盘股带来的超额收益;此外,投资者还可以投资ETF基金,既降低了择股的难度,也分散了个股爆雷的风险。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黄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