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美国零售联合会(NRF)公布的2025年的全球零售50强榜单(NRF Top 50 Global Retailers 2025)中,被中国消费者熟知的德国Aldi(奥乐齐),以营收1550亿美元,13877家门店,名列第4,而Aldi(奥乐齐)曾经的徒弟,拥有Lidl(历德)和考夫兰(Kaufland)两个零售品牌的的德国施瓦茨集团,以营收1820亿美元,14244家门店,力压同胞Aldi(奥乐齐),位列第3。而近期,这个全球最大的硬折扣超市,开出了不卖食品的新店型Lidl Home&Living,引起了业界的关注。
01
欧洲零售的低调王者施瓦茨集团
折扣鼻祖Aldi(奥乐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3年。当时,阿尔布雷希特家族在德国鲁尔区的埃森市开设了一家小型杂货店。店铺由阿尔布雷希特夫人(Anna Albrecht)创立,早期主要售卖日常生活用品。二战结束后,阿尔布雷希特兄弟——卡尔(Karl Albrecht)和西奥(Theo Albrecht)从战场归来,接管了母亲的杂货店。他们意识到,战后消费者更加注重节俭,因此采用了一种极简主义的经营模式。专注于提供高性价比的商品。早期的店铺只售卖少量非易腐品,这一策略不仅减少了库存压力,还提升了商品周转速度,为后续扩张打下了基础。
而施瓦茨旗下的Lidl(历德)的历史,却比Aldi(奥乐齐)晚了许多。1930年,当时Josef Schwarz(约瑟夫·施瓦茨)成为了一家水果批发公司A.Lidl & Cie的合伙人,后来改名叫LIDL & Schwarz KG。这家公司后来慢慢发展成了大众食品批发商。此时,Lidl(历德)的业务以批发为主,并没有进军零售市场的计划。出生于1939年9月的Dieter Schwarz(迪特尔·施瓦茨)高中毕业后,按照他爸的要求加入了公司。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增长,Schwarz(施瓦茨)家族开始思考新的业务模式。1973年,Dieter Schwarz(迪特尔·施瓦茨)接管了公司,Aldi(奥乐齐)的成功引发了Dieter Schwarz(迪特尔·施瓦茨)的兴趣,他敏锐地看到了折扣零售的潜力,决定效仿Aldi(奥乐齐)的商业模式,推出自己的折扣品牌Lidl。
Lidl的第一家折扣店在1973年于德国的一个小镇开业。这家店面积不足1000平方米,仅有约500种SKU,主要以食品和日用品为主。Dieter参考Aldi的做法,商品精简化:只保留销售最好的商品,滞销品迅速下架,避免库存积压。门店小型化:店面面积保持在1000平方米以内,以减少租金和运营成本。自有品牌策略:Lidl逐渐增加自有品牌商品的比例,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采购成本并提升利润空间。到1977年,Lidl已经拥有33家门店,并逐渐在德国市场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与Aldi类似,Lidl在商品陈列上采用简洁明了的设计,并通过简化包装和减少人员配置,进一步降低了运营成本。
1990年代,Lidl正式启动国际扩张战略,首站选在了法国。凭借“高效供应链+极简门店设计”的运营模式,Lidl迅速赢得了法国消费者的青睐。在法国,Lidl注重精选商品,削减SKU至1500种左右,其中大部分为自有品牌。这一策略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还大幅提升了商品周转率。1994年,Lidl正式进军英国市场,英国本土的零售市场竞争激烈,传统超市如Tesco和Sainsbury's已占据主导地位。为了突破重围,Lidl采用了“本地化采购”的策略,超过三分之二的商品为英国本地生产。这种策略不仅降低了物流成本,还符合英国消费者偏好本地农产品的新趋势。与德国市场不同,Lidl在英国大举投资市场营销,迅速提升了品牌知名度。使得Lidl的市场形象从单纯的“折扣店”转变为“高性价比超市”。从1994年开设第一家门店到2020年,Lidl在英国的门店数量已扩展至900家,占据了7%的市场份额。
Lidl在2017年进入美国市场,与欧洲市场相比,美国消费者对品牌商品有较强的偏好,而Lidl一贯以自有品牌为主。为此,Lidl在美国调整了商品策略,降低了自有品牌占比,并引入了更多的本地品牌商品,以提高消费者的接受度。Lidl加大了新鲜农产品、肉类和乳制品的供应比例。此外,Lidl强化了烘焙区,推出每日现烤面包和甜点,以此提升门店的流量和顾客满意度。Lidl在美国市场加大了广告投放力度,内容着重突出其“高性价比”和“精选商品”策略,这种高调的市场推广为Lidl在进入美国初期迅速提升了品牌知名度,但也带来了高额的市场投入压力,影响了其利润表现。2020年,Lidl宣布将继续在美国扩展门店,公司高层表示,未来将进一步优化选址策略,加强本地采购,提升商品结构的本土化,以提高顾客的购物体验和满意度。
Lidl和Aldi并非仅仅是竞争对手,1997年,沃尔玛以12亿欧元的价格收购Wertkauf旗下的21家自助店正式进入德国,到了2006年,在Lidl和Aldi的共同狙击下,沃尔玛亏损达10亿美元,最后沃尔玛同意向Aldi和MetroAG(麦德龙)出售其位于德国境内的85家百货商店。宣布退出德国。
根据《2025胡润全球富豪榜》显示,86岁的Dieter Schwarz(迪特尔·施瓦茨)现在身价有2500个亿,在榜单上排到了第42名,成了德国最有钱的人。如果说零售的竞争是一场长久的战争,那么Lidl的核心武器就是“自有品牌大军”,在Lidl的货架上,自有品牌占据了80%以上的空间,Lidl发现,消费者并不总是迷恋大品牌,他们需要的是高性价比的优质产品。Lidl推出了多层次的自有品牌系列,如Freeway(软饮料)、Milbona(乳制品)和Preferred Selection(高端食品)。每个品牌都在自己的领域内打造出“无品牌胜有品牌”的市场地位,让消费者在意的是产品本身,而非背后的品牌名。
02
合久必分,是否周期的轮回
现代超市的雏形最早可追溯至1916年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开设的Piggly Wiggly,其创始人克拉伦斯·桑德斯创了自助式购物模式,顾客可自行挑选商品并统一结账。1930年8月,Michael Cullen(迈克尔·库仑)在纽约皇后区创立King Kullen(金库仑联合商店),首次实现连锁经营,并采用低价策略和批量采购模式,被密森尼学会认定为“第一家现代超市”
超市的定义就是“超级市场”的简称。它是规模较大、商品种类齐全、采用自助服务方式的零售商店。其在商品端的核心即是商品种类齐全。
经营品种多和经营面积大的大型超市业态,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超市的代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曾经熙熙攘攘的商业空间正悄然褪去昔日的繁荣。2024年国内零售业数据显示,全国大型连锁超市门店数量同比减少8.7%,关店数量达到1263家,创下近十年新高。大型超市的困境并非中国独有。2025年全球零售行业报告指出,北美地区大型超市数量较五年前减少了12.6%,欧洲减少9.8%,亚太地区减少11.2%。这一全球性现象背后,折射出消费习惯、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的深刻变革,大型超市的衰退不是简单的企业经营问题,而是零售业态演进的必然结果。
根据国家统计局消费数据,消费者实体店购物频次从每月4.3次降至2.8次,平均停留时间从78分钟减少到46分钟。社区小型超市的崛起对大型超市形成了强有力的竞争。线下零售正从“大而全”向“小而美”转变。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的社区小型超市数量已经达到每平方公里3.6家,居民购买日常生活用品平均步行距离不超过350米。2025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全国便利店销售额同比增长21.3%,而大型超市销售额同比下降6.8%。高频次、小批量、近距离的购物方式更符合现代城市人的生活节奏,也节省了消费者的时间和交通成本。
30岁以下消费者每月到访大型超市的频次不到2次,远低于40岁以上人群的4.5次。年轻一代更倾向于线上购物或在社区小店购买日常必需品,不愿花费大量时间在超市内逛选。2025年初的消费者调查显示,63.7%的中国城市居民更关注商品质量而非价格,这一比例较2020年上升了15.2个百分点。大型超市标准化、规模化的经营模式难以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消费者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一站式购物”,而是追求更便捷、更优质、更有体验感的购物方式。而此时Lidl首次开设一家100%非食品类(Non-food)门店,似乎是一种不同寻常的探索。
03
非食专营店,专注所以专业
Lidl的这家非食品超市位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靠近瑞士边境,面积约为500平方米,展示了六个自有品牌的产品。对面就是一家传统的Lidl折扣超市。据报道,该门店陈列了丰富的产品,包括家用电器、纺织品、工具、家居配饰、运动用品、玩具等。过去,Lidl曾尝试为部分非食品品牌设立门店,去年就在比利时安特卫普市中心设有一个Lupilu门店,在匈牙利和波兰设有Parkside的DIY门店,但此次是首次将所有的自有非食品品牌集中在一个门店中进行展示。大致布局为:五金工具与DIY建材约占28%的陈列面积,家具家饰约占24%,厨房电器约占15%,运动户外与时尚服饰各占12%,儿童用品约为9%。这家门店引入电动自行车、大屏电视、家具家电等高单价耐用品,意在构建“真正意义上的非食选品生态”。与此同时,Lidl同步改造了巴登-符腾堡州街区对面的传统门店,转型为“生鲜专卖店”,完全撤出非食品类,从而实现“生鲜与非食双店分流”。据内部人士透露,周边其他Lidl门店已逐步缩减非食陈列面积,仅保留基础品类。这些非食商品按需求分类,战略性地布局,完全以客流量为导向,这是经过精心筹划的业务试探。一旦试点验证有效,其规模化推广几乎是板上钉钉。
当来自荷兰连锁品牌Action以独特的商业模式和迅猛的扩张速度,凭借“低价+高频上新”策略,货架上常年陈列超过6000种商品,从家居用品到个人护理产品,从季节性装饰到儿童玩具,其商品覆盖生活刚需与潮流需求,覆盖12个国家、成为拥有超2685家门店的行业巨头,Action的其中1500种价格低于1欧元,平均售价仅2.25欧元,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同属德国的Tedi在欧洲15个国家拥有超过3500家门店,主要分布在德国、奥地利、比利时、法国等国家,专注于低价、多样化的非食品商品,涵盖家居用品、文具、装饰品、派对用品、玩具、DIY工具、美妆及季节性商品等,其核心优势在于提供高性价比的商品,多数商品售价在1欧元上下。还有Kik、Nkd等新一代非食折扣连锁正迅速崛起,不仅重塑了中东欧零售版图,也直接挤压了超市在非食品类的份额与话语权。
对于Aldi和Lidl来说,在其本土所面临的,已不仅仅是内部采购调整与陈列的更新,更是对其商业模型的一次深度革命。当专业的非食对手高歌猛进之时,品类经营向专业化转型也是必选之举。
结语:
当国内的超市同行们哀叹于行业内卷时,其实这些和我们一样的内卷在全球同样上演,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Aldi和Lidl等国际巨头之所以能够穿越周期,不仅抗住各类风险的冲击,而且还能不停的开疆拓土。因时而动,及时调整自己的战术,在不停的变革中保持战略定力,也许这种基因,是他们与同行之间最大区别。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停向先进学习,是我们进步的源泉。
零售圈关注行业变化,与大多数同行一起看到行业未来。对本文有意见或建议,评论区留言,共同探讨。
上一篇:告别开发依赖症!房企2025半年盈利预告背后的行业生存启示录 商业房地产破局之谜 商业地产发展的困境与挑战
下一篇:两融余额突破2.1万亿元,A500ETF基金(512050)昨日“吸金”2.8亿元,福耀玻璃涨停 两融余额突破2万亿 两融余额2万亿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