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讲了摩尔线程,在算力时代抢占先机。摩尔线程的创始人张建中来自于英伟达,曾经是英伟达的全球副总裁。
说起英伟达,当然要提到它的老对手AMD(超威),尽管在AI时代,AMD有点落伍了,但AMD在CPU方面已经全面开始超越Intel,GPU方面也奋起直追,成为仅次于英伟达的选手。
而AMD的首席架构师叫彭莉,一位优秀的华人女性,也回国创业,参与成立了沐曦股份,申报科创板IPO。
拉彭莉入伙的沐曦创始人是陈维良,在AMD有近14年工作经验,曾经负责过通用GPU产品线的。整体设计与管理。
联合创始人兼软件CTO杨建曾是AMD大中华地区第一位科学家(Fellow),历任AMD、华为海思等首席架构师。
优秀的华人回归已经成为趋势。人才流动的方向,就是自由的方向。
摩根士丹利的一份报告显示,在2020年的时候,中国GPU自给率不足10%,到了2024年,中国GPU自给率已经达到了34%左右。预计到2027年,这一比例可能会达到82%,基本摆脱对国外GPU的依赖。
这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
除了华为昇腾外,摩尔线程、沐曦股份以及其他国产GPU企业,都将在这一轮GPU大战中快速成长为巨头。
一、沐曦股份成长史
在AI算力芯片的发展过程中,主打两个方向,一个是通用GPU,比如英伟达,摩尔线程和沐曦股份也走的这条路;一个是专用ASIC,比如华为昇腾、寒武纪。
如果不考虑生态的话,两种模式各有优劣。
但随着英伟达把CUDA生态打造成了坚不可摧的护城河,ASIC方向出现了很大的痛点:昇腾的性能并不比同档次的英伟达差,但昇腾的软件开发非常繁琐,升级、迁移苦不堪言。
据报道,昇腾920将改为通用GPU模式,同时兼容CUDA。这也意味着,经过艰难的适配,国内生态达成了共识:在AI技术迭代迅速的当下,软件生态向CUDA兼容是趋势。
和摩尔线程很类似,沐曦股份也是2020年创立的。而公司成立之初的定位,就是通用GPU,首款产品“曦思N100”于2022年1月流片。
根据官网,该公司目前形成了三个GPU产品系列,包括用于智算推理的曦思N系列、用于通用计算曦云C系列和用于图形渲染的曦彩G系列,“沐曦产品均采用完全自主研发的GPU IP,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指令集和架构,配以兼容主流GPU生态的完整软件栈。”
“巧合”的是,沐曦股份也要推出面向C端用户的消费级显卡,预计2025年底上市。星空君对这个决定并不太看好,有这个精力好好做AI算力。游戏佬钱少事多难伺候,适配不同的游戏要消耗大量的研发资源,现在连英伟达都不待见。
当然了,如果真的打算在这个领域深耕而非为了市值炒作,星空君作为消费者是喜闻乐见的。
2025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上,中国电子云、中国长城、沐曦股份联合发布了三大AI一体机。
有人说,现在DeepSeek不火了,然而事实情况是,AI已经下基层下车间,甚至到了县城。各种开箱即用的AI一体机,大大简化了大模型的私有化部署难度。
二、神秘供应商
公开信息显示,和摩尔线程一样,沐曦的制程也是7nm。
招股书中提到,在中美科技博弈持续升级的背景下,因美国政府相关政策影响,公司目前在先进制程晶圆代工和 HBM 供应等方面受到不利限制。
按照公开信息,能够代工7nm制程的大陆厂商有且只有中芯国际。
然而比较有趣的是,公司招股书中列出了近四年有三家晶圆代工商,用C、D、E列示。
可以大胆的猜测,公司E可能是台积电。2023年新的制裁政策出台后,台积电不再为大陆企业代工高端AI芯片,就换成了公司D。公司D大概率是中芯国际,那么问题来了,2025年开始给公司代工的公司C是哪家呢?
难道又有企业突破了7nm代工技术?
好期待啊!
三、业绩情况
营收端,2025年1-3月、2024年、2023年和2022年各报告期内,沐曦营收分别为42.64万元、0.53亿元、7.43亿元和3.2亿元,2022年至2024年三年间,营收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074.52%。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42.64万元、0.51亿元、7.42亿元和3.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00.00%、96.96%、99.84%和100.00%,其他业务收入为房屋的转租收入。
净利润方面,2025年1-3月、2024年、2023年和2022年各报告期内,沐曦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77亿元、-8.71亿元、-14.09亿元和-2.33亿元,累计亏损达32.9亿元,尚未实现盈利。
从规模来看,沐曦股份要比摩尔线程大一些。不过由于目前基数不算大,双方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对于业绩亏损,公司在招股书上解释了两个原因,一是新产品需经历客户长达数月的技术验证,收入尚难覆盖高额研发成本;二是芯片行业"烧钱"属性显著,既要持续投入尖端研发,又要应对股权激励等财务压力。
一边是英伟达数钱数到手抽筋,一边是国产GPU厂商亏损赚吆喝。
什么时候可以扭亏为盈呢?
星空君认为整个行业会迎来这一天,但对于大部分GPU初创企业来说,一步失误就可能万劫不复,具体哪家企业能够活到黎明,还是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