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记者 马嘉 文/图)国内“饲料禁抗”政策实施已满五年,但无抗食品市场渗透率仍较低。7月17日,正大集团农牧食品企业中国区可持续发展部副董事长王爱竹接受中国商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上游养殖成本高、替代抗生素技术不成熟、消费端认知不足,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三重难关。但是,未来,“无抗”将是国内食品行业质量提升的必然趋势,也是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的关键。
正大集团农牧食品企业中国区可持续发展部副董事长王爱竹。
市场对“无抗”的认知有待更新
王爱竹表示,目前市场对“无抗”的理解存在一定模糊性。有的“无抗”仅指不使用治疗性抗生素,有的则涵盖了所有抗生素类型。统一、科学、可执行的行业标准是规范市场、引导消费的关键。同时,大量科普工作仍需加强,让消费者真正理解“无抗”背后的科学原理和价值所在,而非仅仅将其视为一个营销概念。
7月17日,正大集团“无抗健康餐桌计划”全国发布会·北京站在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现场举行。正大集团相关负责人在现场表示,今年,集团凭借全产业链优势,立足鸡、猪、蛋、水产几大品类,在行业内发起“无抗健康餐桌”计划,在养殖环节践行“减抗无抗”行动,后续推出的一系列包含鸡蛋、鸡肉鲜品以及猪肘饭、饺子、香肠等无抗系列深加工食品,每批次严格质检。
资料显示,2019年7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决定停止生产、进口、经营、使用部分药物饲料添加剂。自2020年1月1日起,退出除中药外的所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品种,同年7月1日起饲料生产企业停止生产含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中药类除外)的商品饲料。自此,我国正式迈入饲料“禁抗”时代。
“政策层面的‘禁抗’只是第一步,从养殖端到餐桌实现‘无抗’需要全产业链的协同。”王爱竹表示,“抗生素曾是养殖业控制疫病、提高效率的‘捷径’,禁用后需通过饲料营养优化、养殖环境升级、生物安全体系构建等综合手段加以替代。例如,我们研发的发酵饲料、益生菌添加剂等可保证动物肠道健康,降低发病率。屠宰、运输过程中的卫生标准也必须同步提升,避免交叉污染。另外,消费者对无抗食品的认知仍存在误区,认为‘无抗等于高价’。实际上,通过规模化生产和精准营养管理,我们能控制无抗鸡蛋、肉产品的成本。”
实现环境友好和经济效益的平衡
需要注意的是,无抗养殖可能增加短期成本,对于企业来说,如何实现可持续运营?
王爱竹坦言,“无抗”养殖意味着更高投入,包括更优质的饲料、更精细的营养管理、更先进的生物安全设施,以及更严格的疫病防控体系。相对传统养殖模式,部分“无抗”产品成本短期内会增加。将这些投入转化为消费者可接受的价格,同时保证企业的合理利润,这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协同,以及消费者对产品价值的认可。
王爱竹进一步表示:“无抗产品在部分消费群体中的销量越来越高,说明消费者已逐渐意识到无抗产品的价值,这也给了我们扩大产品规模很大的动力。”
记者在链博会正大集团展位看到,正大食品的产品包装上标注“无抗标识”,通过标识,消费者可以快速识别产品类别。
“我们愿意与上下游合作伙伴分享自己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例如与饲料企业共同研发功能性饲料,与科研机构共同攻克技术难关,与渠道商共同推广高品质‘无抗’产品。2025年,我们的目标是实现集团核心鸡蛋、鸡肉、猪肉、大虾产品‘无抗’销售的比例大幅提升。我们也有信心看到‘无抗’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王爱竹说。
上一篇:通化东宝36页公告详解首次亏损 通化东宝上半年预亏2.24亿 通化东宝什么原因持续下跌
下一篇:探索内生动力 解码经济活力|政企齐发力 全国首发经济热潮涌动 探寻中国经济增长新驱动 硬核举措助力经济运行持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