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末,克而瑞发布 2025 年上半年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 TOP100 榜单,数据显示2025年6月,TOP100房企实现单月销售操盘金额3389.6亿元,环比增长14.7%。
另据统计局数据7月15日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滑3.5%,商品房销售金额下降5.5%,一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仍然萎靡,行业仍处于深度筑底期。
告别了疾风骤雨般的下行,行业进入一个相对平缓却考验内功的新阶段——这或许将是未来数年的常态。
从投资者视角出发,我们与其纠结行业何时反弹,不如将目光投向那些在逆风中已悄然展露不同韧性与成长性的企业。喧嚣散尽后的回暖中,往往是这些在底部率先走出分化的企业,蕴藏着更强劲的复苏动能
以国内市场来看:一方面根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2025年3月更新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初全国范围内处于破产清算或重整程序中的房地产企业已经达到427家。
另一方面,部分优质头部开发商,交出了明显优于市场的业绩答卷,比如龙湖集团,2025年1-6月,龙湖集团实现总合同销售金额350.1亿元,合同销售面积261.4万平方米,大幅跑赢百强房企整体水平。
那么,形成分化的逻辑在哪?日本地产行业的经验颇具启示意义。成功熬过泡沫破裂周期的企业,如三井不动产、住友不动产和三菱地所,均在行业筑底期展现出关键共性,可视为房企熨平周期的三大关键要素:
1.在周期下行时,手握可以持续造血活水的商业、租赁地产项目
2.对于外部债务规划清晰,至少保证了1-3年内的财务稳定性
3.泡沫破裂后严格遵循政府指导,注重高质量发展,实现了业务由广到精深入研究后我们发现,以龙湖为代表的国内率先展现穿越周期迹象的企业,亦是如此。
01 活水开源:经营性业务优化收入结构
穿越周期的首要基础,在于构建稳定的“现金活水”。在今年《北大金融评论》第17期中,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系副教授陈英楠,刊表了研究地产开发企业跨越地产周期的研究文章,陈英楠以三井不动产为研究对象,推导出跨越周期的核心能力——租赁(即经营性业务)提供的高流动现金流助其跨越周期。
经营性业务,本就是龙湖自转型以来表现最优秀的业务板块,早已成为支撑龙湖的“第二曲线”,以2024年报为例,龙湖的运营及服务业务实现收入267.1亿元,对集团整体收入贡献占比为21%。在地产业务受到冲击的情况下,撑起了集团整体的利润盘面。
横向比较更明显,得益于经营性业务优异表现,2024年龙湖的营收质量是要明显高于行业的,我们统计了A股、港股所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其中龙湖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与营业收入的比值达到了23.3%,远高于行业均值的1.8%,其中在所有营收规模大于千亿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中,排名第二。
图:千亿级房企收益质量数据,来源:Choice金融客户端,锦缎研究院整理
今年以来龙湖集团的运营及服务整体依旧保持了稳健增长,1-6月,龙湖经营性收入约141.5亿,持续增长的同时再创半年历史新高。并且许多前瞻性经营指标都表现良好:
商业运营方面,龙湖坚持落地“一店一策”差异化经营策略,抓住“首发经济”机遇,以首店、特色店为引,打造品牌组合的新鲜感。
截至上半年末,龙湖商业已开业90座,整体开业率97%,在日趋复杂的消费环境下,持续保持在行业高位,并通过精细化的运营增效,实现了整体营业额和客流同比增长均超过20%。
龙智资管方面,聚焦一二线核心城市的“冠寓”,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累计开业超300家门店,开业房间数近12.7万间,开业、获取规模稳居行业前二,开业3个月以上的运营期出租率为96.6%,远高于国内公寓平均出租率。
在精细化运营层面,冠寓自有渠道用户数已达400万,App日活近6万,“冠企荟”深度合作企业近30000家,数智化程度高也为龙智资管构建了精细化运营的前置条件,配合数智赋能实现精准“一房一价”差异化定价,实现运营价值最大化。
服务领域,截至2024年末,龙湖智创生活物业在管面积达到4.1亿平方米,物业在管项目超2200个,连续16年客户满意度超过90%。
代建行业也同样表现优异,龙湖龙智造2025上半年新增代建类项目26个,总建筑面积432万平方米,已累计获取代建类项目超110个,总建筑面积超2100万平方米。
综上所述毋庸置疑的是,与穿越周期的前辈们类似,龙湖同样通过经营性业务构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现金流护城河。
02 财务韧性:负债表进入良性循环
通过经营性收入改善营收结构是地产企业跨越周期的良策,但稳定的财务负债结构更是必备条件。三井、三菱不动产之所以能通过租赁实现现金活水,离不开通过J-reits再融资、财团输血等方式换得更多的偿债空间,稳定了泡沫时期债务基本盘。
回头再来看看龙湖,除了经营性收入的优异表现外,之所以能走出分化业绩表现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就是拥有极强的财务韧性。
首先,龙湖目前的负债率非常健康,自2023年起,龙湖集团就以正向的净现金流来主动压降负债,保持企业发展的“安全度”。截至2024年,龙湖已连续两年实现集团经营性现金流为正,两年累计压降有息负债超过300亿元。
以2024年财报数据来看,龙湖集团有息负债降至1763亿元,期末净负债率为51.7%,下降了4.2pct;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57.2%,下降了3.2pct,较三年前累计下降了10.2pct。
横向比较来看,在营收千亿的房地产企业中,龙湖集团在两种口径下(剔除预收款与否),资产负债率都远低于行业均值,位居千亿企业前二。
图:千亿级房企资产负债率横向比较,来源:Choice金融客户端,锦缎研究院整理
其次,从债务的铺排来看,龙湖未来的债务兑付井然有序。在2025年上半年,龙湖集团累计兑付境内公开债券约70亿元,均为如期兑付。
今年下半到期的债务,龙湖集团管理层在6月的股东大会上给出清晰的铺排。其中,7月3日,龙湖刚刚如期兑付“22龙湖04”,本息合计超17亿元人民币;对于7月15日到期的中票及后续到期的其他债券,龙湖也已提前做好准备。
最后,拉长周期来看,龙湖的正现金流足以覆盖未来的利息和债务,债务结构持续优化也会降低融资成本,形成良性循环。
根据年报披露,龙湖集团的经营性收入覆盖股息及利息倍数升至2.39倍,同比实现大幅提升。
龙湖集团的债务结构也在优化,截至2024年末,龙湖83%的融资来自于银行的间接融资,成本创下近五年新低的4.0%,债务账期拉长至10.27年,一系列财务指标均保持行业最优水平。
龙湖管理层表示,在今年底,龙湖将完成债务转换,2025年也是龙湖穿越债务周期的最后一年。
总体来看,龙湖财务韧性十足,相对稳健的资本开支奠定了龙湖债务基本盘,如果仅从“钱”的角度讲,龙湖可谓是既无远虑也无近忧。
03 远期战略:与产业政策形成共振
有了现金流基本盘,保障了债务兑现能力,在地产周期筑底期,企业需要解决的最后一个问题便是:如何为未来布局,找到新的增长引擎和发展方向。
这个问题看似比较虚,但现实意义重大,所有的产业在经历了周期波动完成出清后,都面临道路选择的问题,比如当年的白电,搞代工、搞品牌、搞出海三条路,走出了完全不同的三种企业。
由小及大,对于地产而言亦是如此,还是以三井不动产为例,三井不动产依靠着东京中城一块核心地皮,重新回到了日本地产第一梯队。
而三井不动产成功二次崛起的内核,便是在产业出清后,选择了与政策相同的方向:对于东京中岛的开发项目,采取了精细化高质量开发+长期运营,而非三菱提出的囤地不开发等升值战略。
回到国内地产市场,今年以来,政策导向的趋势一直围绕着高质量供给,在3月份的政府工作报告,有关“房地产”的叙述中, “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被着重提及,房地产供给侧高质量发展成为显性题眼。
同样在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更好满足住房消费需求”,支持刚性和改善性需求。
5月1日,国家标准《住宅项目规范》正式施行,被业界认为是“好房子”从概念层面到实施的层面的一次落地。住宅新规从基本规定、居住环境、建筑空间、结构、室内环境、建筑设备6大方面作出相应要求,改善性住房政策导向文件正式落地。
图:“好房子”指导文件各省份关注点,来源:易居研究院
而龙湖正是“好房子”政策导向践行最早的企业之一,甚至可以说走在了政策之前: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地产行业践行的法则是唯规模论,唯营收论。龙湖是少数捕捉到高质量发展信号的地产公司,并完成了这一转型:
比如作为龙湖高端产品线的标杆作品重庆御湖境,从归家动线到空间细节均体现住宅的高品质:8米高、200米宽的门庭,并配备了3800平米的Club,从房屋品质到服务管理,均达到了地产项目的头部水准。
再比如北京中关村观萃项目,荣获了“2024年度全国十大品质作品”,以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好房子”设计大赛一等奖方案为蓝本,成为全国首个“好房子”样本,在北京首次试点了首层架空、风雨连廊,以及阳台设计等方面的创新实践。
事实证明,即便在行业下行筑底期,好的供给也能创造需求,重庆御湖境项目截至6月底,已两开两罄,累计销售达11亿元,北京中关村观萃项目,1-6月龙湖观萃共计销售281套、成交套数是北京第五名、昌平区第一。
政策产品的双向奔赴,看似是踩中了行业趋势,实则是龙湖30余年来从开发、经营到管理、代建积累了很强的行业Know-how,三位一体,甚至走在了政策之前。
这或许正是龙湖能在行业筑底分化期,形成显著比较优势的深层原因。
04 结语
综上所述,龙湖的实践清晰地勾勒出房企穿越周期的路径:以稳健的经营性现金流构筑生命线,以极致的财务韧性筑牢安全垫,以前瞻的战略眼光锚定未来方向。
这三大“要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支撑、协同发力的有机整体——经营性收入为财务优化提供空间,财务安全为战略转型赢得时间,而前瞻战略则确保了二者发展的可持续性。
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如果说周期的快速下行是对产业的重塑,那么筑底分化的新常态,就是对未来稀有资产的进一步筛选。
龙湖已经交了一份可供行业参考的优质答卷。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