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何莎莎 北京报道
全球首条量子芯片生产线在合肥启用,20亿元“科创贷”正在对国盾量子滚动支持;国产大飞机C919冲上云霄,带动了多个供应商及航空产业链公司“登陆”科创板;药明生物一款抗体新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全程获得了8.3亿元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大国重器诞生背后,金融引擎的驱动不可或缺。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科技创新正成为推动经济叙事升级与资产重估的关键变量。科技创新并非无根之木,金融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今年3月,央行、证监会、科技部等部门提出设立债券市场科技板的构想。5月7日,证监会、交易商协会及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发布配套文件,标志着这一创新举措正式落地,重点支持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和创业投资机构等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历经两个月的发展,债券市场科技板正加速为科技企业注入金融“活水”。
我国当前的科技创新现状如何?债市科技板正在从哪些方面助力“硬科技”融资?围绕这些问题,《中国经营报》近期邀请远东资信首席宏观研究员张林和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新质科学家创业营主任、科学家总教练蔡玮进行了深入讨论。
中国科创探路“无人区”: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
“中国科技创新已从跟随模仿进入引领创新的‘无人区’。”蔡玮举例表示,不论是华为的全栈自研,还是DeepSeek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不仅帮助我们抗住了两轮外部的科创领域的打压,还凸显出中国在现阶段已经具备了引领创新的能力。
张林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他认为,“过去几十年里,我们通过技术学习和模仿就能够拉动经济和社会的大步前进,而当我们逐步踏入技术前沿领域时,技术进步成为‘破题’关键词。”
从宏观数据来看,我国在科技研发上的投入也是支撑科技创新的重要体现。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为36130亿元,比上年增长8.3%,投入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
值得注意的是,蔡玮指出,研发经费的组织效率还可以进一步提升。“以华为为例,其2024年营收为8621亿元,研发经费为1797亿元,占总营收的20.8%。而我们对于高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是研发投入占比在3%以上。因此只有加大研发投入占比,才能在引领科技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蔡玮进一步指出,当前原始创新的重要性在持续增强,因此在研发经费持续投入的同时,更需要高效的组织管理能力,如华为引入了IPD模式(即集成产品开发模式,核心是通过跨部门协作、流程标准化和市场导向,提升产品开发效率和成功率)平衡创新与市场需求。
作为我国首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提升科技创新增长引擎能力为战略定位,积极构建技术研发、产业培育、人才培养“三位一体”全球化协同创新体系,组织国家颠覆性创新、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中国目前的科学家数量在150万人左右,我们通过新质科学家创业营帮助科学家实现从0到1的创业突破,并赋能其成长全程,直到培养成为行业中的‘准独角兽’企业。”蔡玮表示,“有价值的科技企业,不仅要有颠覆式创新技术,同时要有维持公司长期发展的创新产品。科学家创业营就是要帮助科技型企业提升组织效率,做高质量的科技创新和创新产出。”
从政策到实践:债市科技板打破融资壁垒
基于我国当下科技创新所处阶段,更需要金融资源的重点支持和倾斜。蔡玮认为,不论是债市科技板、科创成长层,还是重启的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都明确向创新企业传达出要向原始创新、科技创新发展的强烈信号。
“统计数据显示,一家企业在成为独角兽之前大概要消耗3亿美元融资。特别是进入‘无人区’阶段的科技创新,想要成功必然需要建立在大量资本支撑的基础之上。”张林表示,债市科技板与科技创新本身的特征更加匹配,这也是推出的动因之一。
作为连接多市场的融资桥梁,债市科技板打破了银行信贷、股票市场、VC/PE以及债券市场的融资隔离。“债市科技板,不仅仅是债券市场的扩容,其关键创新在于推动金融机构、股权投资机构、创投机构发行科创债的路径。”张林指出,传统银行信贷放款的审核机制严格,难以匹配科创企业“无抵押、无担保、无盈利”的早期特征;股票市场上市具备一定门槛,初创企业难以跨越。
相比之下,债市科技板具备以下三方面优势:第一,明确支持真正能够投早、投小的私募股权机构和创投机构进行融资;第二,提供了配套政策提高市场活跃度,推动评级机构优化评级符号,以更多信用信息吸引投资人;第三,鼓励债券条款灵活设计,可以充分融合股权和债权优势,为融资人和投资人匹配定制化融资方式。
Wind数据显示,自5月7日以来,科创债发行持续放量。截至7月15日,债市科技板下科创债已发行506只,发行规模达7023.78亿元。
“2024年我国发行科创债和科技票据的主体中,约九成是国有企业。但今年债市科技板落地以来,民营企业和公众企业发行科创债的比例已接近20%。从行业分布来看,2024年发行科创相关债券的是建筑、公用事业和煤炭这种传统行业,而5月7日新政至今,主要为非银金融、公用事业、银行、有色金属、化工和硬件设备等。不论是发行主体还是所处行业,都出现了很大程度的结构优化。”张林表示,债市科技板在信号作用之上,已经切实开始发挥对科创投资的直接支持作用。
那么,普通投资者能通过哪些渠道参与到科技创新投资?张林介绍,普通投资者在持有证券账户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交易所市场的竞价交易系统参与网上发行的债券认购,专业投资者(符合金融净资产300万元等标准)可通过投资评级为AAA的公募债参与到科技创新投资中。同时,张林也提示投资者需注意风险适配。“科技投资本身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的特性,目前平均2%发行利率的科创债,对高收益需求者吸引力有限。建议投资者可以关注机构筛选的优质标的,以分散投资降低风险。”
债市科技板的落地,不仅是金融市场的创新,更释放了国家支持硬科技的强烈信号。随着政策持续优化,其在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推动科技与资本深度融合方面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编辑:李晖 审核:何莎莎 校对: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