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牛市,A股长牛是一种必然! 相信牛市 相信a股会越来越好
创始人
2025-07-15 09:12:50
0

夏日的股市总带着几分燥热。

近期,上证指数突破3500点,牛市相关话题迅速升温。短期来看,震荡难以避免,但只要把视角拉长就会发现,中国经济的产业突围、全球资本的再平衡、居民财富的大迁移、中长期资金的持续注入,正共同编织出一张支撑中国资产向上的“安全网”与“动力源”。

换言之,中国资产的中长期牛市,从来不是靠资金短炒堆出来的“情绪市”,而是经济结构升级的“基本面市”、全球格局变迁的“趋势市”、财富逻辑重构的“配置市”。在这个意义上,股指中枢震荡上行,是多重时代力量汇聚的必然趋势。

对投资者来说,只需相信牛市,不必怀疑。

产业突围:

从“追赶者”到“引领者”的增长新动能

2024年初,深圳比亚迪总部,全球销量第一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以每58秒下线一辆新车的速度刷新着行业纪录,其自主研发的“易四方”技术平台正向世界输出中国智慧;上海中芯国际,N+1工艺(等效7nm)芯片实现稳定量产,标志着中国半导体产业正式跨入先进工艺俱乐部;北京国家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基于昇腾芯片的算力底座支撑着全球规模最大的中文大模型集群,为千行百业注入智能化基因……这些看似分散的产业图景,共同勾勒出中国经济“产业突围”的清晰轨迹——从“世界工厂”到“全球创新策源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迁”,中国经济的增长引擎正在完成历史性切换。

这种切换不是偶然的。过去十年,中国在研发投入上持续“厚积薄发”:2024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68%,超过欧盟平均水平;高技术制造业投资过去十年平均保持14%以上增速;全球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居世界首位。更关键的是,这些投入正在转化为可落地的产业竞争力:

新能源领域,中国企业占据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67.1%的份额,并在负极材料(95.9%)、电解液(>90%)等关键材料领域主导全球供应链,中国光伏组件与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组成“新三样”,2024年出口额超1万亿元;半导体领域,2024年中国半导体国产化率提升至23.3%,仅高端环节仍显薄弱:光刻胶自给率不足15%,EDA工具国产化率低于15%;人工智能领域,DeepSeek以“开源+低成本+高性能”三位一体策略,首次实现国产大模型从“技术跟跑”到“技术并跑”的跃迁,打破全球AI算力垄断,重塑中国在全球创新竞争中的话语权。

在此过程中,中国经济的底层逻辑正经历深刻重构。过去依靠人口红利与资源消耗的增长模式已成旧章,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经济版图。更为关键的是,产业升级具有强大的“乘数效应”:一个成功的高科技企业,能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升级,创造高附加值就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这种由点及面的扩散,正是驱动经济可持续增长、孕育资本市场长期繁荣的源动力。

科创板作为“硬科技”主阵地,开板6年汇聚588家企业,总市值约8万亿元,IPO募资9257亿元,再融资1831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持续领跑全A,2024年科创板企业研发费用占营收中位数达12.09%,有效专利总数突破16万件。这种以创新为内核的增长模式,为资产估值提供了坚实支撑。

当创新成为常态而非特例,当“中国制造”加速向“中国智造”跃迁,资本市场作为经济晴雨表,必然映射出这种结构性的优化与活力的迸发。相应地,资本市场的“基本面锚”必然逐步从传统周期股转向科技成长股。

随着“业绩确定性”的标签从“资源垄断”转向“技术壁垒”,中国资产的估值逻辑正在从“周期波动”转向“成长溢价”——这是支撑中长期牛市最坚实的“产业基石”。

东升西落:

全球资本再平衡的“中国引力”

2025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将2025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测值下调0.5个百分点至2.8%,其中,美国大幅下调0.9个百分点至1.8%,欧元区下调0.2个百分点至0.8%。与此同时,我国依旧把经济增速目标定为5%左右。

这组数据背后,反映了全球经济“东升西落”的大趋势:当欧美陷入“高利率、高通胀、低增长”的滞胀困境,中国凭借“稳增长政策+产业升级+超大市场”的组合拳,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保持“中高速增长+低通胀”的“双优”经济体。

全球资本的嗅觉永远是最敏锐的。2025年上半年,北向资金恢复净流入态势,一季度累计净买入约120亿元,重点加仓科技板块;全球主权基金对中国配置比例温和上升,部分长期资金通过专项委托或ETF增配中国资产;摩根士丹利、贝莱德、高盛等国际机构在策略报告中一致建议“超配中国权益资产”,强调其估值优势与结构性机会,瑞银调研显示欧洲投资者对中国资产从“低配”转向“中性”甚至“超配”。

国际投行集体“用脚投票”的背后,是全球资本对中国资产“三重溢价”的重新定价:

其一,“增长溢价”。中国经济5%左右的增速,是美国的2.8倍、欧元区的6.3倍,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鹤立鸡群”。对于追求绝对收益的全球资本而言,“增长确定性”本身就是稀缺资源。

其二,“估值溢价”。截至2025年6月末,沪深300指数市盈率(TTM)为13.07倍,低于标普500的27.77倍、日经225指数的19.55倍。A股在全球主要市场中仍处于“价值洼地”,尤其是一些代表新经济的核心资产,其成长潜力与当前估值形成了显著反差,对全球配置型资金构成了强大吸引力。

其三,“避险溢价”。在逆全球化、地缘冲突、能源转型等多重不确定性下,中国作为“全产业链国家”“超大内需市场”“政策工具箱充足”的大型经济体,其资产的“避险属性”正在被重新认知。如2024年全球股债汇市场剧烈波动期间,人民币资产(尤其债券与汇率)展现出显著低于美股的波动性。

当前,全球“去美元化”与资本寻求多元化配置的浪潮方兴未艾。金砖国家的实质性扩容、新兴市场间双边本币结算协议的激增、以及各国央行外汇储备多元化的迫切需求,都在为人民币资产创造历史性的战略机遇。中国资本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及其背后经济基本面的创强韧性和创新动力,使其成为全球资本寻求“避风港”与“增长源”的理想选择。

当全球资本的“中国仓位”从“可选”变为“必选”,当“超配中国”从“机构共识”变为“市场行动”,中国资产的中长期向上趋势,客观上是全球资本再平衡的必然结果。

财富迁移:

从“房产”到“股权”的时代拐点

根据光大银行2025年发布的《中国资产管理市场2024-2025》报告,截至2024年底,中国居民金融资产占总资产比例达47.6%,较2018年提升6.3个百分点;房产占比降至约46%。权益类资产配置呈上升趋势,但占比仍较低,股票与资管产品持有量增速分别提升至11%和13%。

这组数据背后,是中国居民财富配置的“历史性拐点”——当“房住不炒”成为长期国策,当房价单边上涨的预期被打破,当理财刚兑全面打破,居民财富正在从“不动产”向“金融资产”、从“固定收益”向“权益资产”加速迁移。

这种迁移不是偶然的。过去二十年,中国居民财富的“造富神话”几乎都与房地产绑定:买房就能升值、炒房就能致富。但2021年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底层逻辑发生根本转变:城镇化率从64.7%缓升至66%(2021-2024年),住房套户比超过1%,人口总量见顶叠加老龄化加速,导致购房需求总量收缩。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从2021年峰值15.65亿平方米降至2024年的8.14亿平方米,房价普涨时代终结。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正在显现:以万得全A指数为例,2024年上涨10%,今年以来涨幅超8%,显著跑赢同期房价、存款和理财产品收益率。与此同时,近年来科创板、北交所等创新板块的造富案例频出,“科技新贵”取代“房产新贵”成为财富故事的主角。

低利率环境加速了这一进程。持续降息致使传统存款和低风险理财的吸引力持续下降,促使更多资金为寻求更高回报而进入股市。公募基金发行回暖、证券账户新增开户数企稳回升等现象,都印证了投资者对资本市场赚钱效应的认可和追逐。这种迁移趋势,为资本市场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更关键的是,政策层面正在为居民财富“入市”铺路。个人养老金制度扩容、公募REITs常态化发行、ETF期权品种丰富、公募基金费率改革、理财资金入市……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重要影响,在于为居民提供更多元、更安全、更便捷的权益投资工具。

居民财富入市为大势所趋。据测算,中国居民权益资产配置比例每提升1个百分点,将为资本市场带来约5万亿元增量资金——这是支撑中长期牛市最持续的“资金活水”。

长钱入市:

从“短期博弈”到“长期主义”的生态重构

2025年,中国资本市场“长钱生态”加速构建:政策、机构与市场协同发力,正形成“长钱长投”的良性循环。

年初,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年增10%、大型险企新增保费30%投资A股等硬性指标,并推行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将国有险企长周期考核权重提升至60%以上,引导资金从短期博弈转向长期价值投资。

机构层面,扩大银行理财、保险资管参与新股申购及定增权限,降低举牌认定门槛,保险资金、公募基金、养老金等加速入场。

2025年,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加速扩容:第二批试点规模1120亿元于上半年落地;至4月,试点总规模达1620亿元,参与机构从首批2家扩展至8家头部险企。试点通过私募证券基金实现长期持股,首批500亿元项目已达成“风险低于基准、收益高于基准”的业绩目标。

个人养老金制度全国实施后,85只指数基金Y份额纳入投资范围。截至2024年底,总规模为3.16亿元;至2025年一季度末快速增至11.86亿元,增幅达275%,其中,红利低波指数基金最受青睐。

中长期资金的“长钱属性”,本质上是对“时间价值”的信仰。社保基金过去16年(2008-2003)年化收益率中位数为8.38%,其核心策略是“淡化短期波动,聚焦长期价值”;保险资金的“久期匹配”特性,决定了其更倾向于配置高股息、低波动的蓝筹股和高成长、高壁垒的科技股;外资的“全球比较视野”,使其更关注中国经济的长期趋势而非短期政策扰动。

长钱入市的另一个效应,是“估值锚”的夯实。当市场主导力量从“散户”转向“机构”,当“基本面研究”取代“消息炒作”,优质企业的估值将更充分地反映其长期盈利能力。

相信牛市,不必怀疑

站在2025年的年中节点回望,中国资产的中长期牛市逻辑不仅没有弱化,反而在产业升级的深化、全球格局的变迁、财富迁移的加速、长钱生态的构建中愈发清晰。

回溯A股三十余年历程,经济转型期往往孕育长期牛市:2005-2007年股权分置改革催生6124点行情,2013-2015年移动互联网浪潮推动创业板指暴涨。当前产业升级(科创板研发强度12%)、资金结构、估值水平(沪深300市盈率13.07倍)等核心指标,均与历史底部特征高度吻合。尽管短期受外部关税等因素扰动,但企业盈利拐点已现——2025年一季度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0.8%(2024年全年为-3.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达9.7%。

在政策“适度宽松”基调与居民财富“迁移加速”共振下,股指以时间换空间、阶梯式上行将成为新常态。

相信牛市,不必怀疑!

【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iFinD提供支持】

本文由“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薛鹤翔:外贸“新动能”突围:从... 薛鹤翔、唐广华(薛鹤翔系申银万国期货研究所所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成员)内容7月14日,海关总署公...
新易盛:上半年归属股东净利润同...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 7月14日,新易盛发布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告,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
科技赋能“第六险”!打造温州长...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失能老人照护问题成为社会痛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
连平:金融改善助力经济平稳运行... 连平、王运金(连平系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7月14日,央...
港股生物医药股涨幅扩大,石药集... 7月15日午后,港股生物医药股涨幅扩大,石药集团涨8%、百济神州涨6%、信达生物涨4%、中国生物制药...
IPO|国产GPU突围战:摩尔... 文|翠鸟资本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半导体产业作为现代科技的核心支柱,其战略价值愈发凸显。在半导...
V观财报|闻泰科技董事会“大换...   中新经纬7月15日电 (付健青)闻泰科技董事会人员大量更迭。  “新人”均有半导体背景  7月1...
上半年GDP66.05万亿!专...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王晨婷“迎难而上、稳中向好。”这是国家统计局对上半年国民经济做的总结。国家...
美凯龙:预计上半年净亏损15.... 7月14日,美凯龙(601828.SH)发布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期内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
光模块CPO午后再度拉升,低费... 7月15日午后,A股光模块CPO、光通信、英伟达产业链等算力概念再度拉升走强,截至13:28,创业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