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丨花朵财经观察(FF-Finance)
撰文丨华见
毒瘤终于被拔除!
2025年7月11日,广东省深圳市人民检察院的一则公诉公告,揭开了缅北果敢“白家”犯罪集团的滔天罪行。
以白所成、白应苍为首的21人,因涉嫌诈骗罪、故意杀人罪、贩卖毒品罪等十余项罪名被提起公诉。
这个掌控41个电诈园区、豢养2000人武装、涉案资金(诈骗和赌博)超286亿元的跨国犯罪集团,终于迎来了正义的审判。
然而,在冰冷的法律文书背后,是无数被摧毁的家庭、被斩断的人生,以及幸存者用血泪书写的“缅北噩梦”。
从精心编织的“淘金陷阱”到惨无人道的“惩戒体系”,从老乡递来的“橄榄枝”到铁笼里的绝望嘶吼,这场横跨中缅边境的黑色产业链,究竟如何将人性拖入深渊?
PART.01
从“果敢王”到电诈寡头
在缅北果敢老街,曾长期被两种声音撕裂:一边是电诈园区里键盘敲击的密集声响,一边是民兵武装巡逻的沉重脚步声。
这两种声音的掌控者,正是以白所成为首的“白家”。
这个在果敢地区“政军两界皆为王”的家族,用五年时间构建了一个以电诈为核心的黑色帝国。白所成的“发家史”,本身就带着暴力与投机的基因。
1949年出生的白所成,曾担任“缅甸掸邦果敢自治区主席”,在任期间将家族成员安插至公安、军队等要害部门,甚至卸任后仍能“一言定生死”。
在果敢地区,白家就是“天王老子”,可以只手遮天,也可以随意杀戮。
据犯罪嫌疑人李某寿供述,2022年白所成曾在微信上直接下令:“这个人,你安排一下,拿出去杀掉丢了得了。”这种绝对权威,为其后来的犯罪网络奠定了“保护伞”基础。
据了解,白所成育有六名子女,包括两儿和四女。
白所成深谙“以家族为核心”的统治逻辑,将子女安插在多个关键领域。
长子白应能创建了百胜集团,该集团表面上经营酒店、赌场,实则为电信诈骗窝点。同时,白应能担任果敢巩发党党委书记,利用政治身份为家族的犯罪活动提供庇护。
次子白应苍在25岁时便出任果敢民兵大队大队长,还创立了苍胜科技园,对电信诈骗人员实施武装管控。他常以“果敢四少”的身份高调参加各类活动,甚至邀请明星为其庆生,形成了“暴力+娱乐”的双重迷惑性。
长女白应香负责管理果敢慈善基金会,表面上是一位“慈善家”,暗地里却掌控着数千名少女,行事强硬。
次女白应兰号称果敢“第一名媛”,频繁出现在老街的各类上流场合。她担任鑫百利集团董事长,该公司表面上经营酒店、旅游业务,实则掩护着地下赌博、色情、电信诈骗等黑色产业。
2018年,当缅北电诈产业初露锋芒时,白所成敏锐地嗅到了“商机”。彼时,白家已通过子女们黄赌毒“战绩”积累了原始资本,但电诈的“低成本、高回报”让他“决心转型”。
“诈骗没进来之前,老街人口才五六万;诈骗进来后,翻了一倍,高楼大厦全建起来了。”白应苍在审讯中直言不讳。
为了快速扩张,白家构建了一套“政商军”三位一体的犯罪模式。
政治层面,通过果敢娱乐管理委员会颁发“推广证”,将电诈园区“合法化”,每个园区每年需缴纳数百万“保护费”。
商业层面,吸引“金主”入驻41个电诈园区(如百胜、苍胜园区),提供技术支持与客户资源,按诈骗金额抽成15%-30%。
军事层面,由白应苍掌控2000人民兵武装,既负责“护诈”(防止园区冲突、镇压反抗),也负责“清障”(扫除警方打击障碍)。
这种模式让白家在短短五年内疯狂敛财。根据警方的披露,涉诈资金106亿元、涉赌资金180亿元、贩卖毒品11吨。
而支撑这一切的,是被诱骗至缅北的数万中国公民。他们成了这个帝国的“燃料”,在棍棒与恐惧中为白家的奢靡生活“发电”。
PART.02
从“高薪招聘”到“人间炼狱”
“背一块玉石回来,就能赚两三万,食宿路费全报销。”2022年,湖南青年朱某宁收到了老乡的“好消息”。这句看似朴实的诱惑,成了他坠入深渊的开始。
(电诈回流人员 朱某宁:一个老乡骗我去,他说背手表和玉回来就有两三万元。我就去了,到了边境直接被绑过去了,被卖了。他说干不出业绩就把你卖了,要不然把你活埋。)
这些受害者怎么一步步踏入犯罪的窝点?
首先是诱饵环节,这是由熟人精心织就的“甜蜜陷阱”。
白家犯罪集团的“拉人组”深谙人性弱点。他们以“同乡、亲友”为突破口,用“月薪5万+包吃住”“跨境带货赚快钱”等话术包装电诈工作。在短视频平台上,他们甚至伪造“缅北豪车豪宅”的生活片段,暗示“淘金”的真实性。
朱某宁的经历并非个例。警方数据显示,80%的被骗者是通过熟人介绍入境。
“拉人组”成员李某交代:“每成功拉一个人,能拿到5000-2万元提成。如果拉来技术人员,提成翻倍。”为了提高成功率,他们还会伪造“入职合同”“报销凭证”,甚至安排“托儿”在社交群里分享“赚钱经历”。
一旦受害者动心,“拉人组”会全程“贴心服务”,也就是从国内城市接送至中缅边境,再通过“蛇头”带领偷渡,或穿越泥泞的原始森林,或乘坐充气艇偷渡界河。
“走到河中间,突然跳出几个拿枪的,才知道被骗了。”朱某宁回忆,他被蒙上眼塞进卡车,醒来时已在缅北苍胜园区的铁栅栏内。
接着进入控制阶段,受害者从所谓的“自愿入职”沦为“强制劳动”的状态。
进入园区的第一步,是“剥夺身份”。这些受害者的手机、身份证被没收,与外界的联系被切断。紧接着,一张“欠条”被强塞到受害者手中——“培训费5万、食宿费3万”,无论是否自愿,都成了“债务奴隶”。
“想走?先还10万!”园区管理员的话,成了所有受害者的枷锁。为了逼迫这些人“偿还”所谓的债务,白家犯罪集团精心设计了一套层级分明、残酷至极的惩戒体系。
对于底层员工,他们被要求每天完成5万元的诈骗业绩,一旦未能达标,等待他们的便是耳光扇脸、连续24小时罚站的折磨;倘若连续一周都达不到要求,就会被当作商品转卖到其他园区,价格在1万到3万元不等。
而技术骨干的遭遇同样令人发指,要是拒绝开发新型诈骗脚本,就会被关进直径仅1.5米的铁笼,在断水断粮的绝境中被迫妥协。警方在腾龙园区查获这些铁笼时,笼内还残留着带血的指甲与毛发,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惨烈。
即便是管理层也无法幸免,若团队月业绩低于500万,组长就必须承受“鞭刑”——用浸过水的橡胶棍狠狠抽打背部,直到皮肉绽开、鲜血淋漓才会停止。
廖某的遭遇更令人发指。因试图反抗,他被关进小黑屋:“七八个人围着打,用钳子拔我四个指甲,最后用菜刀剁了我两个手指头。”如今,他残缺的右手再也握不稳筷子,而那段经历成了每晚惊醒的噩梦。
最后是榨干过程,受害者从单纯的“诈骗工具”彻底变成了被全方位剥削的“全能奴隶”。
对于无法完成诈骗业绩的人,白家还有更残忍的“变现方式”。
比如女性往往被强制卖淫,“每天接10个客,少一个就关小黑屋。门口有当兵的拿枪守着,跑就开枪。”一名幸存者哭诉。
她们被要求“至少做满一年”,若想提前离开,需缴纳3万-8万元“赎身费”,但园区会通过“罚款”(如“服务态度差”罚5000元)不断抬高金额,让她们永无出头之日。
男性则可能被强迫参与贩毒、绑架,甚至成为“人体试验品”。警方查实,2023年有6名中国公民因反抗被白家杀害,尸体被抛入湄公河。“要么骗钱,要么死,没有中间路。”这是所有受害者的共识。
PART.03
如何斩断伸向国人的“黑手”
2025年7月,当白所成在看守所里说出“想过普通人生活”时,廖某正在湖南老家接受心理治疗,朱某宁则在努力偿还被诈骗亲友的债务。
(犯罪嫌疑人 白所成:如果我能回到过去,让我再选择的话,我会选择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
这场跨越国境的犯罪,留下的伤痛远未愈合。而对于更多人来说,如何避免重蹈覆辙,才是最紧迫的课题。
警方在复盘白家犯罪集团案件时发现,有几类诈骗话术出现频率极高,值得公众高度警惕。
有些话术以高薪为诱饵,比如宣称“月薪3万招客服,包吃住还报销路费”“跨境带货月入10万”,这类工作往往对技能没有要求,却承诺着远超行业正常水平的薪资。
还有些利用熟人关系做背书,像“老乡在缅北开厂,缺个帮手”“朋友带你去背玉石,一趟能赚5万”之类的说法,实则是借助熟人之间的信任降低人们的警惕,本质上就是在“卖人头”。
另外,也有以猎奇体验为幌子的,例如“去缅北体验异国风情,免费旅游”“参与边境贸易培训,包分配工作”,这些说法看似诱人,实则是为偷渡行为铺路。
需要明确的是,中缅边境大部分地区属于敏感区域,正规工作必须通过合法渠道申请,任何“免签偷渡”“高薪急招”的信息,背后都可能隐藏着陷阱。
倘若不慎被骗至缅北,或是在国内遭遇电信诈骗,公众可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首先要注意保留证据,比如偷偷记录诈骗者的口音、所处园区的特征、相关转账记录,同时尽可能留存聊天记录与通话录音;其次要精准求助,可拨打110或国家反诈中心热线96110,清晰说明自己所在的位置,如“缅北果敢老街XX园区”,以及被控制的方式和自身身体状况。
此外,若被胁迫参与诈骗,可尝试故意“出错”,比如输错账号、说错话术等,以此降低自身“价值”,为救援争取时间。
另外,国家反诈中心APP能够实时拦截诈骗电话与短信,建议所有手机用户都安装使用;公民在出境前,可通过“中国领事服务网”登记行程,这样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便于使馆提供相应协助。
花朵小编有话说
白家犯罪集团的覆灭,
是我国打击跨国电诈的重大胜利。
所谓“淘金天堂”,
不过是犯罪集团用鲜血与恐惧堆砌的地狱。
所谓“高薪美梦”,
终究是用自由与尊严兑换的枷锁。
对于每个普通人而言,
守住“不贪便宜、不轻信、不偷渡”的底线,
就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阳光之下,总有阴影。
但只要我们保持警惕、守望相助,
就一定能让电诈毒瘤无处遁形,
让更多家庭免于破碎,让“缅北噩梦”永远成为历史。
你是否也见过类似的“高薪工作”?
你身边有人被骗去境外吗?
欢迎在评论区讲出你的故事,
提醒更多人保持警惕。
#电诈 #缅北白家 #人身财产安全
*本文据公开资料撰写,部分素材和图片来自央视、凤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