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A股上市公司的股份回购情况依旧引人注目。
同花顺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今,已有563家上市公司发布了股份回购完成的公告,回购股数总计达58.42亿股,回购金额总计达6202.53亿元。
从市场层面来看,经过一段时间以来市场的大幅波动,部分优质上市公司的股价如同被风暴吹打的船只,跌破了上市公司认可的价值,企业因此有强烈的动力通过回购来提振市场信心,向市场表明公司本身对未来经营前景乐观的判断。
107家公司回购股份已全部注销
从累计回购股份数量来看,截至上半年,回购完成且累计回购股份数量已超1万股的上市公司有7家,分别为永泰能源、京沪高铁、能特科技、山东钢铁、三安光电、包钢股份、通威股份,分别累计回购4万股、1.80万股、1.57万股、1.54万股、1.21万股、1.16万股、1.02万股。
其中,永泰能源回购方案首次披露日为2024年6月26日,实施期限为2024年6月25日至2025年6月24日。最初预计回购金额在5亿元至10亿元之间,回购用途为减少注册资本。在今年4月的投资者互动平台上,永泰能源表示,公司承诺在完成2024年6月制定的回购股份并完成注销方案后,另行制定2025年回购股份方案,拟定回购股份金额不低于3亿元,所回购股份仍全部用于注销,并确保在12个月的回购期限内完成。
与永泰能源相同的还有京沪高铁、能特科技、包钢股份,回购目的同样用于注销。根据同花顺数据,今年上半年,在已发布公告的公司当中,回购股份已全部注销的上市公司有107家,回购股份部分已注销的上市公司有33家。
此外,山东钢铁、三安光电、通威股份回购股份则用于股权激励。
6家公司回购金额超10亿元
从累计回购金额来看,超过10亿元的上市公司有6家,分别为通威股份、三安光电、中远海控、九安医疗、伊利股份、药明康德,金额分别为20.08亿元、14.99亿元、14.04亿元、11.80亿元、10.07亿元、10亿元。
可以看出,通威股份与三安光电同时出现在两个榜单当中,无论累计回购数量还是金额都位居前列。
较为引人注目的是通威股份。据了解,通威股份所属光伏行业,目前,光伏行业全球需求虽然强劲,但供需失衡矛盾突出。在此背景下,光伏产业链市场价格大幅下降,甚至低于行业现金成本,多个光伏企业面临举步维艰的现状。
通威股份也不例外,2024年,通威股份亏损高达70.39亿元,同比下降151.86%;今年一季度,公司再度亏损25.93亿元,同比下降229.56%。尽管如此,通威股份仍旧坚持回购股份以表达对行业和公司的信心。除了股份回购之外,2024年2月至2025年2月,通威股份控股股东逐步对公司实施增持计划,累计增持6251.19万股,合计增持金额约13亿元。
三安光电业绩情况好于通威股份,在今年一季度结束了净利润连续3年下降的颓势,上涨78.46%至2.12亿元。值得一提的是,三安光电还是2024年累计回购金额最大的闽企,2025年继续保持大手笔回购,无疑刷新了市场对三安光电的关注度。
6家ST公司进行股份回购
根据同花顺数据,有6家ST公司同样进行了股份回购,回购金额均超千万。
具体来看,*ST天茂累计回购3649万股,共计9998.26万元,ST逸飞累计回购315万股,共计8307.20万元,ST帕瓦累计回购220.64万股,共计3445万元,*ST声迅累计回购113.91万股,共计2503.30万元,ST证通累计回购420万股,共计2066万元,*ST原尚累计回购78.34万股,共计1000.83万元,ST帕瓦累计回购77.38万股,共计1000.26万元。
其中,ST帕瓦于2023年12月启动的第一期回购计划于2025年1月10日实施届满,累计回购股份220.64万股,该部分股份已完成注销;2024年12月,公司启动的第四期回购计划于2025年4月14日实施届满,累计回购股份77.38万股,该期回购以部分超募资金完成,股份将依法注销以减少注册资本。
业内人士认为,ST公司进行股份回购,其背后的动机和影响与普通公司存在显著差异,需结合其“高风险、强监管”的特性综合分析:ST公司的回购行为常被用于向市场传递“经营或财务状况正在改善”的信号,但需警惕其真实性;ST公司普遍存在现金流紧张、债务压力大的问题,其回购资金的来源和合理性需重点关注。
电子机械行业较为集中
从行业角度来看,进行股份回购的公司较为集中于电子机械行业。根据同花顺数据,进行股份回购的上市公司所属行业前5名分别是电子、机械设备、医药生物、基础化工、计算机;分别有股份回购公司75个、73个、69个、54个、39个;占比分别为13.3%、13.0%、12.3%、9.6%、6.9%。
一般认为,行业内大量回购是财务健康、估值修复、政策支持等多重因素共振的结果,其意义可从三个层面解读:短期,作为市场情绪的“稳定器”,股份回购传递企业信心;中期,股份回购优化资本结构,助力行业集中度提升,推动资源向头部企业集中;长期,若股份回购与技术创新、全球化布局等战略结合,可能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对于投资者而言,需结合行业特性(如科技行业重研发、金融行业重杠杆)、政策导向(如再贷款支持)及企业财务质量(如现金流、负债率)综合判断。对于政策敏感型行业(如券商、半导体),回购潮可能是新一轮增长周期的起点;而对于周期性行业(如传统制造),需警惕回购背后的盈利可持续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