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市场不温不火,成交刚破万亿。叠加这周是节前之后,市场明显冷清起来。后面如果没有“消息”或“小作文”刺激,估计还会保持这样的状态。
这几天基金圈讨论度比较高的是一类新型基金,正在如火如荼的发行。5月7日出新规,5月19日就申报了26只基金,5月23日就拿到了批文。27号,也就是今天,就有16只新基金发行。
这就是新一代的浮动管理费基金。
我们买卖基金会涉及一些费用,这些包括显性费用和隐性费用。显性就是你有明显感知的,比如买基金要缴申购费、卖基金要缴赎回费;隐性就是会提前扣除的,比如管理费、托管费就是这类。
我们都知道,现在大部分基金的管理费,都是按照年度收取,不管涨跌如何,照常收取。这部分管理费大部分给到基金公司,是基金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少部分会给到基金销售机构。
旱涝保收的管理费,这也是不少投资者的诟病之处。
关于浮动管理费的探索,我们以2023年7月证监会发布实施《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方案》为时间节点。
这个节点之前,都是个别基金公司或个别基金,对管理费的一些浮动设置。
这个时候,浮动管理费主动与业绩挂钩。
比如安信价值精选股票采用固定管理费+浮动管理费的形式。固定管理费1%/年,浮动管理费看年化收益率,<7%,不收;7%~9%,收超过7%部分的50%;9%,收1%/年。这样这只基金的管理费就在1%~2%区间。
再比如兴全社会价值三年持有混合采用固定管理费+业绩报酬的形式。固定管理费0.8%/年;业绩报酬:年化收益率超8%的部分,业绩报酬计提20%。这个设计思路基本跟私募基金类似。
改革方案发布后,首次探索在2023年4季度,当时发行了首批共计20只浮动管理费基金,这些基金的管理费分别与业绩、规模、持有期限挂钩。顺便也拉了一下这些基金表现如何:
过去了1年半多的时间,这些基金有涨有跌,整体规模都不大。
与持有期挂钩的基金,一般有A1、A2、A3,三类基金分别对应:1.2%、0.8%、0.6%,持有时间每多一年,相应管理费就会降低一个档次。其实本身基金赎回费梯次设计,也能促进投资者长期投资的理念。从效果看,1年以上的持有者是减少的,也可能是基金涨了拿不住。
与业绩挂钩的基金,都是三年定开基金。管理费采用固定管理费(0.5%/年)+或有管理费(封闭期不赚钱不收)+业绩报酬(年化>8%且超过基准)。大概是这样的,可以找一只基金合同具体看看。
与规模挂钩的基金,超过百亿管理费会减少。这类设计,现在看来比较鸡肋了。短期内百亿基金也很难出现了。
这次的新型浮动管理费基金,算是第二次探索了。设计上更加成熟,主要是结合了业绩和持有期,并且设计更加细化。
当持有期小于1年时,按照每年1.2%收取管理费;
持有期大于等于1年,就要与业绩比较基准同期的年化收益率作比较:
要是跑赢6%,且是正收益,这个时候收取1.5%的管理费;
要是跑输3%,这个时候只收取0.6%的管理费;
其他情形,收取1.2%。
下面这个图,展示得更详细。
下面是这次发行的26只浮动管理费基金,下次再分析具体的基金。
总的来说,这批基金赚不赚钱,影响因素可能有很多。主动权益基金核心还是要看基金经理的管理水平。虽然国内投资者大部分不care费率,但至少我们看到公募行业在改变,并且是朝着好的方向在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