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平权”的呼声,平等地让每一家试图留住用户的新能源车企卷了起来,2024年以50万销量在造车新势力中拔得头筹的理想汽车也不例外。
不久前正式开启交付的理想L系列智能焕新版,全系标配ATL全天候激光雷达和800万像素、200米可视范围的30度长焦摄像头。
其中,Max版本高级辅助驾驶搭载英伟达Thor-U芯片,单片算力达700TPOS;Pro版本辅助驾驶搭载地平线征程6M芯片。
过去几年,以特斯拉为首的纯视觉路线和以Waymo为代表的激光雷达路线之争,是辅助驾驶领域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视觉路线的优势在于成本低廉、升级灵活、更接近人类的驾驶习惯,但在夜间、恶劣天气、复杂光影和具有视觉欺骗性的障碍物面前,摄像头对深度和细节感知不够精准的缺点便很容易暴露。
激光雷达可以在复杂环境中进行高精度感知,准确性更高,表现更稳定,但它价格高昂,且需要更复杂的算法和处理能力。
以理想L系列焕新版为例,其能力升级体现在智能变焦、智能分区扫描、雨雾天气透视算法和集成度更高。
理想此次硬件升级,光一颗激光雷达的成本就高达一万多元,再加上摄像头和芯片算力的升级,维持原本的售价便意味着牺牲了部分利润空间。
“加量不加价。”一位理想的工作人员告诉雪豹财经社,理想推出新车和改款的节奏已经十分克制,但在产品迭代、进化速度飞快的当下,理想也不得不加快脚步。包括华为、蔚来、小鹏等在内的头部车企,都已在视觉方案的基础上加码激光雷达。
理想在2025年加速激光雷达“上车”,与大众的智驾安全焦虑也不无关系。
据理想公布的数据,理想车型累计避免潜在碰撞事故超670万次,累计避免极端烈性事故超4160次,自动紧急制动(AEB)误触发率>30万公里/次,远超行业标准。
此外,理想还在不久前发布VLA(Vision-Language-Action)司机大模型,提出人工智能在交通领域从“动物智能”向“人类智能”进化的技术路线,让辅助驾驶更聪明、更贴近人类思考的逻辑。
截至目前,理想辅助驾驶累计里程39.8亿公里,辅助驾驶总用户123万+,导航辅助驾驶占比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