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 阳光信贷:践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邮储实践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副行长、首席风险官 姚 红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下简称“邮储银行”)积极弘扬和践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着力打造“公开透明、诚实守信、以义取利、依法合规、廉洁自律、有效监督、严格惩治”的阳光信贷文化,持续推动阳光信贷文化建设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助力防控金融风险、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刻认识阳光信贷文化的重要内涵
“阳光信贷”一词早期源自一些银行金融机构在“三农”金融领域的探索实践。2012年原银监会办公厅印发《关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实施阳光信贷工程的指导意见》(银监办发〔2012〕191号),全面推广实施阳光信贷工程,通过公开贷款条件、流程、利率、收费标准、办结时限和监督方式等,实现信贷过程公开化、透明化管理,有效缓解农村融资状况,解决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和“三农”客户信息不对称问题。2025年3月,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发布《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阳光信贷”倡议书》,号召在沪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同推行“阳光信贷”行动,规范金融服务流程,降低融资成本,切实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阳光信贷是邮储银行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文化理念,是信贷资产质量长期保持优良水平的重要保障。2007年在开办小额贷款业务之初,邮储银行就积极倡导实行阳光信贷政策,在小额贷款业务制度中明确要求从业人员廉洁合规展业,以及开展贷款产品、征信和金融知识、阳光信贷政策、信用文化建设等内容的宣传,告知客户除支付利息外,不需支付任何其他费用,不需请客送礼,并公布监督方式。2024年,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邮储银行将阳光信贷进一步上升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高度,提出打造“公开透明、诚实守信、以义取利、依法合规、廉洁自律、有效监督、严格惩治”的阳光信贷文化,组织开展“2024阳光信贷年”活动,持续推动阳光信贷文化建设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使之成为邮储银行的核心信贷文化。
阳光信贷文化的核心内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公开透明,即规范融资业务操作,实现办理条件、流程、价格、渠道等信息的公开透明管理,减少信息不对称。二是诚实守信,即积极宣扬倡导“诚实守信、依法借贷、理性负债”的借贷理念,引导客户远离不法中介和骗贷行为。三是以义取利,即践行社会责任,不唯利是图,不向不法中介机构或个人让渡“金融服务”,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四是依法合规、廉洁自律,即加强风险合规与员工行为管理,筑牢廉洁合规履职防线。五是有效监督、严格惩治,即主动接受内外部监督,从严惩治违纪违规行为,防范治理金融风险。
高度重视阳光信贷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商业银行积极打造阳光信贷文化,是大力弘扬“五要五不”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实践;是防范治理金融风险、提升资产质量水平的坚实保障;是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和人民性、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重要实践。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坚决惩治违法犯罪和腐败行为,严防道德风险,同时提出要在金融系统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进一步鲜明地提出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及其核心要义,“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金融强国,要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积极培育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做到: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为我国金融机构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防范治理金融风险、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商业银行加强阳光信贷文化建设是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的重要实践。
防范治理金融风险的坚实保障。当前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部分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居民就业增收面临压力,抗风险能力较弱,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下迁压力加大,特别是零售贷款风险加速暴露。其中,不法贷款中介、职业背债人等金融“黑灰产”欺诈骗贷,银行员工贷款“三查”落实不到位等违法违纪违规乱象,严重影响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通过弘扬阳光信贷文化,加强员工教育和行为管理、打击不法贷款中介、畅通社会监督、深化从严治贷,有利于筑牢廉洁合规履职防线,防范治理内外部欺诈、权力寻租和道德风险引发的信用风险,提升信贷资产质量水平。
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不法贷款中介乱象突出,不仅违法包装骗贷,还向金融消费者收取所谓的服务费、中介费、手续费等,推高社会融资成本,严重扰乱金融市场秩序、损害广大人民群众利益。2023年原银保监会统一部署开展了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治理行动,2025年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稽查局联合部署开展金融领域“黑灰产”违法犯罪集群打击工作。积极打造阳光信贷文化,广泛开展金融知识宣传,严厉打击治理不法贷款中介乱象,规范融资业务操作,有利于提高民众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优化金融供给环境、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践行金融工作政治性和人民性、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需要。
邮储银行阳光信贷文化建设的创新实践
邮储银行积极弘扬和践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从融入企业文化、嵌入业务流程、强化人员管理、开展社会宣传、畅通内外监督、打击不法中介、严肃违规问责、溯源治理风险等方面,推动阳光信贷文化建设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使之成为邮储银行核心信贷文化,助力防控金融风险、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融入企业文化建设。邮储银行主动将阳光信贷文化纳入企业文化建设,出台阳光信贷文化建设行动方案,明确重点工作举措,在融入日常工作的基础上,将每年人民银行“6·14信用记录关爱日”所在周设立为邮储银行“阳光信贷活动周”,作为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坚持久久为功,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各级机构党委强化政治担当,加强组织领导,总分支行、前中后台协同联动,明确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
嵌入授信业务流程。将阳光信贷文化建设要求和工作举措全面嵌入各项授信业务流程,以及网点建设、科技系统、激励约束、风险管理、内控监督等体系,覆盖授信业务产品设计、营销调查、审查审批、贷后管理、风险管理、资产保全、经营管理等岗位人员,实现刚性化、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
强化员工行为管理。积极创新方式方法,利用晨夕会宣贯、警示教育、专家讲座、主题研讨、知识答题,以及赴法院、廉政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等方式,对从业人员常态化开展阳光信贷文化教育、廉洁与合规警示教育、违法犯罪普法和案件警示教育等,让阳光信贷文化入脑入心。组织授信业务从业人员签订阳光信贷承诺书,列示阳光信贷行为禁令,严明纪律底线。建立健全关键岗位人员从业行为禁令、正负面清单、严重违规人员从业限制等管理机制,完善业务流程、系统刚控和岗位制衡,筑牢从业人员廉洁合规履职防线。
开展文化理念宣传。综合运用官网、手机银行、微信公众号、营业网点、信贷业务办理场所等渠道,公示邮储银行阳光信贷服务承诺、普惠金融产品和政策,畅通融资咨询办理渠道,保障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结合消费者权益保护、金融知识宣传、邮爱公益、营销推介等活动,深入社区、乡村、学校、市场、企业等一线,大力宣扬倡导阳光信贷文化理念,发布“携手共建阳光信贷文化”倡议和宣传动画、“警惕不法贷款中介”公告等,帮助公众提升金融素养、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和社会影响力。
畅通内外协同监督。修订信贷制式合同,增加“阳光信贷协同监督”的客户提示性内容,将向客户发放并签署阳光信贷监督卡纳入各授信业务规定流程,载明阳光信贷员工行为禁令和监督方式,主动接受客户监督。制定阳光信贷监督管理办法,规范阳光信贷监督管理机制,强化前中后台联防联控、三道防线协同贯通监督,夯实授信业务部门执行落实,以及内控合规、审计、纪检等监督检查责任。
深化不法中介治理。健全中介机构准入与退出机制,禁止向中介机构让渡“金融服务”,确保信贷流程自主可控。建立贷款中介黑名单管理机制,对诱导、帮助借款人违法违规贷款的中介机构纳入黑名单管理。严禁与不法中介机构合作,总结通报不法中介欺诈、内外勾结骗贷等风险特征与典型案例,坚决配合司法机关依法打击金融领域“黑灰产”违法犯罪行为。开展防范不法中介宣传教育活动,提示金融消费者警惕和远离不法中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严肃违规问责处理。深化从严治贷,严肃查处整治违法违纪违规行为,对于触碰“红线”的坚决处理、绝不姑息,充分发挥问责震慑效应;对发现涉及违法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党员干部涉及廉洁问题线索的及时移送纪检机构,严惩“靠贷吃贷”“以贷谋私”等金融腐败问题。加强正面引导和反面警示,对于阳光信贷先进典型人员和案例进行表彰通报和经验分享,发挥带动示范作用;对于反面典型进行问责通报和警示教育,发挥警示震慑作用。
溯源治理风险问题。持续加强对重点机构、关键岗位和业务环节的监督检查和风险回检,精准靶向治理,加强溯源整改,及时堵塞漏洞、弥补短板,整治化解相关风险。重点整治金融领域“黑灰产”、员工与不法中介内外勾结、收受好处费、违法违规发放贷款等乱象,防范治理内外部欺诈、权力寻租和道德风险。
作者系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副行长、首席风险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