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血验癌”又热闹了起来。
作者 |笔锋
来源 |投资家(ID:touzijias)
“滴血验癌”又热闹了起来。
2015年,美国Theranos公司的“滴血验癌”骗局,曾让整个行业蒙羞抹黑。十年后的今天,技术争议的阴霾仍未散去,这个曾被硅谷骗局阴影笼罩的领域,资本却再度蜂拥而上。
5月12日这一天,以“5毫升血液检测胃癌”为卖点,将“滴血验癌”概念再次推至台前的觅瑞集团(Mirxes Holding Company Limited - B)历经四次递表、跨越两年波折后,终于在中金公司和建银国际的联合保荐下,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距离其5月7日第四次递交招股书仅隔5天。
与其他医药公司不同,觅瑞的股东名单里藏着一位互联网传奇人物:前淘宝总裁、阿里巴巴“十八罗汉”之一孙彤宇,以22.03%的持股稳坐第一大股东。这是孙彤宇继助力另一大电商平台上市后,在一级市场的又一次豪赌。而站在他身后的,是三位深耕miRNA检测技术十余年的医学博士朱兴奋、周砺寒、邹瑞阳组成的“互联网大佬+科学家”的跨界组合。
尽管其2024年收入0.2亿美元、净亏损0.92亿美元的财务数据仍显刺眼,但有狠人孙彤宇宇稳坐大股东之位,再加上高榕资本、华润正大等知名机构背书,累计融资1.67亿美元撑腰,以及“全球唯一获批胃癌筛查IVD产品”的技术王牌,市场热情瞬间被点燃。
一
“投资就是投人。”这句创投圈箴言,在孙彤宇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提到孙彤宇,互联网圈总会想起那个“把淘宝从易趣虎口夺食”的传奇。2003年,他临危受命创立淘宝,用免费策略打败财大气粗的易趣,2007年带领淘宝创下400亿年交易额,成为中国电商教父级人物。
2008年卸任淘宝总裁后,他蛰伏数年终以“天使投资人”身份回归,不仅自己砸钱,还牵线高榕资本,为另一电商平台拉来关键融资。2018年赴美上市,市值一度突破千亿美元,孙彤宇的投资眼光再次被封神。
2018年,当这位阿里“十八罗汉”之一掏出3000万美元领投觅瑞B轮时,外界看到的或许是个外行人的莽撞。毕竟他赖以成名的战场在电商,而非实验室。但细数其投资版图,这个选择早有端倪,从电商平台天使轮到蘑菇街董事席位,从教育软件到大宗商品数字化,孙彤宇始终在寻找颠覆性赛道的破局点。
癌症早筛的诱惑确实足够大,全球胃癌筛查市场规模预计在2032年达到243亿美元,而中国占据全球43.9%的新发胃癌病例。更关键的是,传统胃镜检查存在66%灵敏度漏诊率,且具有侵入性,这让“滴血验癌”的想象空间陡增。觅瑞的GASTROClear产品虽定价150-250美元高于胃镜,但其宣称的87.5%早期胃癌检出率,恰好切中了医疗市场的“痛点经济学”。
但真正令孙彤宇动心的,或许是觅瑞团队的“阿里基因”。三位创始人中,周砺寒、邹瑞阳师从新加坡国立大学朱兴奋教授,这种“师徒创业模式”与阿里早期“十八罗汉”的江湖气息不谋而合。更耐人寻味的是,团队在口罩期间快速转型开发检测试剂,实现年5432万美元传染病收入,展现出互联网人推崇的“敏捷作战能力”。当技术理想主义遇上资本实用主义,这场跨界联姻便有了现实根基。
但这一次,他押注的不再是“下沉市场”,而是老龄化社会的“早筛刚需”。传统胃镜检查虽然准确,却因侵入性、预约难、体验差等问题,让多数人谈“筛”色变。而GASTROClear的出现,恰好解决了“便捷性”这个核心痛点,即抽血就能测癌,适合大规模体检和基层医疗普及。
二
在觅瑞的招股书里,三位创始人的故事,比资本更动人。
朱兴奋是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周砺寒、邹瑞阳是他的学生,三人因“用血液miRNA检测癌症”的共同理想走到一起,上演了现实版“中国合伙人”。
2004年,周砺寒考入新加坡国立大学,加入朱兴奋的实验室,第一次接触到miRNA检测技术。当时,全球对miRNA的研究刚起步,朱兴奋却敏锐意识到,血液中的miRNA表达谱,可能成为癌症早筛的“钥匙”。2008年,邹瑞阳从天津大学毕业后加入实验室,三人正式聚首,开始探索用qPCR技术检测血液中的胃癌相关miRNA。
此后,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2014年,朱兴奋带着两位爱徒在新加坡创立觅瑞,此时距离Theranos“滴血验癌”骗局崩塌仅一年,资本市场对液体活检充满警惕。但三人组坚信miRNA的独特优势,相比游离DNA,miRNA由细胞主动分泌,在血液中浓度更高且更稳定,5毫升血液即可完成检测。
他们选择胃癌作为突破口,2019年该产品成为全球首个获批的胃癌分子诊断试剂,被《自然·生物技术》评为“亚洲唯一上榜液体活检企业”,此刻距离他们首次在实验室观察到miRNA异常表达信号,已过去整整16年。
2020年戴口罩意外成为转折点,团队仅用28天研发出测试剂,年销售额冲至5432万美元,占总营收89.6%。这段经历不仅解决了现金流问题,更让团队积累了大规模商业化经验。但这份“红利”在2023年迅速消退,两年亏损9亿。
与此同时,师徒三人启动新战略:朱兴奋坐镇新加坡巩固技术壁垒,周砺寒负责全球商业拓展,邹瑞阳则带着500万杭州政府补助回国建厂。当2023年D轮融资将估值推高至6亿美元,原淘宝总裁孙彤宇以22.03%持股成为第一大股东。
作为高榕资本的LP,孙彤宇深谙资本运作之道。觅瑞的融资历程,处处可见他的资源整合能力:B轮拉来高榕资本、C轮引入中国诚通、D轮联合新加坡EDBI和日本三井物产,构建了“中资+外资+产业资本”的豪华股东阵容。
三
觅瑞的技术优势毋庸置疑,但商业化却处处碰壁。
在专业人士看来,它更适合作为初筛工具,不能替代胃镜,但市场容易过度解读为“确诊神器”。GASTROClear在新加坡定价200美元,中国市场预计1500元人民币,除非进入医保,否则难以撼动传统筛查方式。更何况,虽然其灵敏度高达87.5%,但特异性68.4%意味着32%的假阳性率,可能导致医疗资源浪费。
精准医疗的“黄金十年”看似诱人——全球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突破2500亿美元,中国增速领跑全球。但行业痛点同样尖锐,数据孤岛难破、医保支付缺位、上游设备依赖进口。在中国,诺辉健康、燃石医学虎视眈眈;在东南亚,人均医疗支出仅为中国的1/3,筛查计划推进缓慢。
生物科技IPO历来是“故事驱动”。即便亏损,只要技术概念够硬,就能吸引风险偏好高的资金。但港股向来对“亏损药企”谨慎,尤其是经历过Theranos骗局后,“滴血验癌”的故事,更需要更扎实的数据支撑。
翻开觅瑞的财务账簿,2024年净亏损9221万美元,现金储备仅剩507万美元,负债总额高达2.7亿美元。更致命的是,研发投入占比从2021年的13%飙升至2023年的115%,呈现“越亏越投”的死亡螺旋。上市募资或许是最后一搏,但资本市场早已不再为“亏损故事”买单。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的耐心也正在耗尽。对比行业先行者,美国早筛龙头Exact Sciences凭借结直肠癌检测产品实现8.2亿美元年收入,而中国诺辉健康上市三年股价腰斩,燃石医学市值蒸发90%,泛生子被迫私有化退市。觅瑞此次IPO募资,不过勉强覆盖两年亏损额。
当电商红利见顶,生命科学成为资本最后的“应许之地”。但冷峻的数据提醒我们,全球癌症早筛企业尚无一家实现稳定盈利。医疗行业没有“野蛮生长”,只有临床验证、监管审批、市场渗透的漫长马拉松。
资本可以加速,但无法绕过时间。
觅瑞的GASTROClear™手握全球唯一胃癌筛查IVD认证,看似“卡脖子技术”的完美标的。但医疗赛道与电商的“闪电战”逻辑截然不同,研发周期以十年计、监管门槛高如天堑、市场教育难如登天,即便公司仍在烧钱换未来,但问题在于当技术尚未成熟,资本能容忍多久?
而此刻,所有人都在等待港交所最终的那一锤定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