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燕公子
自由女神伸出双手,扼住了自由贸易的咽喉;
光明灯塔点燃火把,升腾的浓烟让却将无数人引入迷茫之途。
并非我诗兴大发,实在是号称最自由最光明的美国,却将干预的大手伸进了最需要自由的市场贸易中,让人感觉太讽刺。
美国政府对中国服装产品加征的惩罚性关税,正掀起一场剧烈的全球产业链海啸,无数服装上下游行业浸泡其中。
枪声已响,稍有不慎,生死便在一夕之间。
一、关税重压下的行业现状。
根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数据,中国输美服装综合关税已攀升至平均25%,其中化纤类毛衣税率高达32%。
而在叠加了额外关税后,女装品类的最高税率更是直接攀至42%——别再提什么WTO最惠国待遇了,这么高的关税,已经与美国对非最惠国的平均关税持平了。
高额关税的直接影响,体现在剧烈波动的贸易数据上,2023年1-9月,中国对美服装出口额同比下降24%,而越南、墨西哥同期对美服装出口分别增长16%和22%(美国商务部数据)。
2024年的相关数据还未统计公布,但从23年以来持续未变的重税政策来看,整体趋势不会改变。
这个结果,其实并不符合美国的预期。《纽约时报》曾报道,特朗普认为大规模征税能够迫使制造业回流美国,这也是美国对中国课以重税的初衷。
但现在,关税是加重了,可缝纫机依然没能回归北美,原因无他,着实是美国服装工人太不具备性价比了。
二、中美两国服装业,各有各的难题。
据国际劳工组织2023年数据,美国服装工人时薪为23.6美元,是中国(4.2美元)的5.6倍,越南(1.8美元)的13倍。
为了避开重税,且不加大制造成本,服装行业的供应链,没有回归美国,而是从中国大量转移到了越南、印度、墨西哥等国家。
从眼前来看,这是生存下去的权宜之计,从长远来看,这并不足以解决所有难题,绝不是服装行业长期发展的最优解。
对美国相关行业来说,尤其是对于那些依赖于报价实惠又品质上乘的中国服装制造商的美国小型独立服装企业而言,特朗普的“重关税”威胁,无疑是致命的。
特朗普胜选后,几家美国小型时装品牌的设计师心急如焚地四处打电话寻找破局方法,他们抱怨:
“特朗普对中国的关税威胁可能会给美国小型时装品牌带来灭顶之灾。”
“世界上最顶尖的裁剪和缝纫技术都来自中国,公众根本不了解中国制造业能力的先进程度。在难以找到替代方案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选择提高售价,将关税成本转嫁给消费者。”
总部位于纽约布鲁克林的Pilgrim Surf + Supply在中国生产衬垫工作服和羊毛拉链衫,公司老板金蒂尔非常悲观, “我不知道我们该如何生存下去。”
金蒂尔还表示:
“世界上最好的裁剪和缝纫技术都在中国,根本找不到地方替代……我们已经与这些中国工厂建立了紧密的关系,如果突然要与印度或越南的工厂建立新的合作关系,不仅成本高昂,还会导致服装质量达不到顾客的期望。”
(图片来源:观察者网)
与此同时,中国也正在深刻经历关税变化带来的剧烈阵痛:
一是面对关税压力,中国服装企业不得不将低附加值环节外迁;
二是产业空心化,出口压力与就业压力并增。
三、腾笼换鸟,可鸟在何处?
面对关税压力,中国服装企业正采取“双轨策略”:一方面将低附加值环节外迁,另一方面加速本土产业升级。
于是,国际上,一个荒唐的“迁移循环”形成了——
以越南为例,中国企业为避税将成衣加工迁至越南,但越南60%的面料、80%的缝纫机仍需从中国进口,2023年越南对美出口的化纤服装中,中国原料占比高达58%;
美国零售商为降低成本,不得不接受“中国原料+越南加工”模式,但物流和时间成本使整体供应链成本反增18%,全球服装产业链效率损失23%。
而这些成本损耗,都是由人为制造的贸易壁垒造成,本是可以避免的。
国内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目前国内服装业采取的“转型升级,腾笼换鸟”策略,正在接受现实的无情拷问。
拉夏贝尔破产清算,美特斯邦威卖楼自救……市场寒冬遇上关税壁垒,广东中山、东莞等地的纺织大厂(如宝元鞋业、绿洲鞋业)计划于2025年将产能转移至越南。
此举虽能规避关税,却导致大量本地就业岗位流失,仅番禺“SHEIN村”周边就有约5000家工厂依赖订单生存,产能外迁后,工厂工人只能就地解散。
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相关数据,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就业人数从2019年的1760万降至2023年的1520万,仅广东东莞一地,就有超过200家中小服装厂关停。
时间再往前推,东莞政府五年间清理了1200家低端服装厂,计划引入智能制造企业,但截至2023年,产业园入驻率仅43%,腾出的土地和厂房中,32%因产业配套不足长期闲置。
当然,产业升级并非没有成果,2023年中国功能性面料出口增长21%,自主品牌占比提升至48%。但另一个并不乐观的消息是: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出口单价增幅(6.5%)远低于研发投入增速(19%)。
腾了笼子却无鸟可换,转型升级却无级可升,即便花大代价升了,也得不到对等利润。
吾族自强的震天口号之下,这是我们必须看见的现实。
四、双刃剑之下,考验仍在继续。
一方被迫外迁却难升级,一方强求回流却无土壤。中美两国的困境,互为镜像。
美国发动关税战,本意是为了逼迫制造业回流,但终究因为美国缺乏成熟的产业链与低成本劳动力而不得实现。
与理想相反的是,关税战反而推高了包括美国本地企业在内的企业成本,加剧通胀。就像彼得森研究所所长亚当·波森所言:
“这就像为阻止洪水而筑墙,结果发现洪水改道后又淹没了自家后院。”
当越来越多的美国服装商陷入焦头烂额的境地,越来越多的中国服装供应链被迫转移至越南或印度,当所谓的自由贸易被政治大手扼住咽喉,无数商户的生命成为政治筹码的牺牲品——
世界突然看清,那座指引自由的灯塔,正用自己投射的阴影,在大西洋版图上写下21世纪贸易史上最矛盾、最荒唐的注脚。
他要“政治账”压倒“经济账”,我们却要看到,灯塔之下,阴影之中,多少人沉没海底,又有多少人苦苦挣扎。
关税绝对无法使美国再次伟大,但我们也要尽可能多地,让溺水的民众成功上岸。
如何自救和他救,这是一个必须审慎面对的问题。
-End -
快意恩仇的燕公子
Liurushi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