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降价,这个行业杀疯了 裁员潮水下的行业 裁员寒冬下的危机
admin
2024-04-26 08:12:01
0

点击上方"米筐投资"


最近,马斯克正遭遇他的至暗时刻。

特斯拉全球裁员10%,超过1.4万名员工被裁,搞的惊天动地。

有媒体透露,马斯克内部期望的裁员幅度实际上可能高达20%。

特斯拉全系车型再次宣布降价。

此次降价后特斯拉Model3与小米SU7的价差又缩小了。

有网友调侃:

不知道特斯拉降了,雷总还会降吗?

特斯拉股价年内已累计跌超40%,今年以来市值蒸发超过3200亿美元,马斯克个人财富也缩水了将近600亿美元。

特斯拉突然撤回所有应届生offer,赔偿一个月违约金。

2024年,很可能是马斯克“风不调、雨不顺”的一年。

这一切,被认为与一季度特斯拉全球交付量,以及全球新能源汽车价格战的白热化有关。

今年一季度,特斯拉交付了38.68万辆,相较于上一季度下滑了20.1%,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8.5%,成为自2022年以来特斯拉交付业绩最疲软的一季。

不过,马斯克在发送给员工的邮件中承认给一些被裁员工的遣散费“过低”,并表示将纠正此错误。

起码,这一点比国内一些老板们还是显得有格局多了。

引领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特斯拉都扛不住了,其他车企大部分也都卷上了天。

宣称不打价格战的理想祭出“史上首次”大规模降价的大招,L7、L8、L9及MEGA全系车型降价1.8万到3万不等。

而就在理想宣布降价的前一天,小鹏汽车也推出了5亿元的限时购车补贴。

一夜之间,新能源车企集体进入了“打折模式”。

传统燃油车市场更是没法看,惨烈无比。

去年,

英国路特斯汽车宣布裁员。

美国福特、通用汽车宣布裁员,通用还关闭了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信息技术中心。

瑞典沃尔沃汽车宣布美国和加拿大地区的员工裁员10%。

德国奔驰宣布裁员,德国大众宣布启动“提前退休”计划。

至于国内的合资车,更是腹背受敌。

一方面,新能源车市占率节节走高;一方面,国产车替代也是一浪高过一浪。

燃油车的裁员降价,我们很容易理解,大势之下的必然。

2024年3月,中国新销售汽车中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首次过半,照这样你裁员比例低于一半甚至都算胜利了。

好割裂啊!

我们一边看到国内新能源车突飞猛进,一边看到汽车行业裁员降价,哀鸿遍野。

燃油车企大裁员,合资车企裁员,新能源车连龙头特斯拉也裁,全球汽车行业似乎不是在裁员,就是在裁员的路上。

但是,凡事都有AB两面。

众多车企里有一个特别扎眼,我翻了翻这几年比亚迪的年报数据发现。

比亚迪,2021年员工数为28.8万,2022年员工数达到了57万人,2023年员工数更是高达70.3万人。

有点离谱了!

整个欧美车企以及合资车裁员的总数,加一块还没比亚迪一家增加的人数多。

有人会说,国内车企太卷了,赚量不价,赔钱赚吆喝。

2023年比亚迪的毛利率升到23.02%,而特斯拉的毛利率下降到了18.2%,特斯拉今年一季度更是继续降到了17.4%。

2022年比亚迪的平均年薪为10.47万元,2023年平均年薪为12.71万元。

而且2023年比亚迪招聘的人里有3.3万是研发人员,他们的平均年薪达到了21.2万元。

2020年到2023年,比亚迪人数增加了3倍多,销量暴涨了6倍多。

比亚迪不仅没亏钱,不仅赚了量,还赚了钱。

在比亚迪疯狂招人的同时,其他中国的新能源车企也在疯狂招人。

比如,从无到有的小米汽车,如今已经拥有了接近4000名员工。

新势力小鹏汽车,也要新招4000人,当然还有华为、领跑、极氪等等。

欧美车企和国内新能源车之所以出现这种割裂,主要还是双方制造成本的巨大差别。

中国已经完成了从上游矿产资源,到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再到整车制造等,整个电动车产业链的搭建。

我们应该以更广的视野和维度,站在产业升级大势的形势上看总账。

去年开年,我就说过23年必然是新能源车,甚至是整个汽车产业的大卷的元年。

特斯拉也好,比亚迪也好,蔚小理各种新势力也好,降价裁员不是第一次了,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残酷的淘汰赛才刚刚拉开帷幕,新能源车之间的竞争,远没有到白热化的程度。

这意味着会有更多的新势力会苦苦挣扎,而马太效应下品牌向头部集中又势不可挡。

更惨烈的一夜之间覆灭也不足为怪,比如曾经火热的威马、恒大和高合等车企。

没有谁能在这个内卷的时代置身事外,这是产业发展的必然,差别只在于谁能赢得多一点主动性,谁能笑到最后。

我们天天喊的经济转型,就是要不断提升产业附加值。

中国的制造业产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比美国、日本、德国加起来还要大,但制造业毛利率也就12%到15%,还比较低。

而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产能在全球占比很大的时候,他们制造业的毛利率能达到百分之四、五十。

就像汽车,10年前我们整个燃油车几乎都是外资在主导的,我们国内的附加值非常低。

也就是说,我们花钱买的车,利润大头全被外国人拿走了。

现在新能源车不一样了,整个产业链我们都有优势,高附加值逐步变成了我们自己的。

而且,我们的优势产业也逐渐开始走出去,去寻求更广阔的市场。

产业过剩?有!

但如果放在全球更大市场就不过剩,还要看什么产业,有些产业是产业升级,是未来生存权的竞争。

不然,他们为什么不大喊我们的衣服鞋帽,纽扣铆钉等等过剩了。

本质还是利益之争。

如果有一天,中国人花的钱、为刺激经济而“撒”的钱,其中多数利润都是中国自己在挣,这样的经济才是我们国家想要的经济。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不管是投资、创业还是工作都将充满不确定,对于普通人来说,信息不对称,认知缺位更会加剧你的迷茫和无助。

所以,我们组织了一个半公益的项目叫做:保卫中产行动派,老范也亲自参与其中,我平时会对行业、金融、投资、经济等发表一些观点,你也可以免费向我提问,这里是私密的空间,你懂的。

除了老范之外,还有其他各个领域的实战大咖,像米公子,庄主等等,从金融到房产,从微观到宏观,从国内配置到全球配置,我们一起为大家搭建一个相对开放的信息圈子。

38.8元,即可畅享一年!

所以,想和老范还有各位实战大咖建立深度联系的,赶紧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进来吧。

THE END

来源: 米筐投资(ID:mikuangtouzi) 作者:老范

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央行印钞为什么不是救世良方?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九索,作者:经济小张,原文标题:《央行印钞为什么不是救世良方,你又应如何应对?》...
股价暴涨超200% 睿智医药大... 中经记者 陈婷 赵毅 深圳报道多番涨停之下,老牌CRO(医药研发服务)企业睿智医药(300149.S...
套现15亿离场,一家三代人移居... 在A股市场中,有不少上市公司从辉煌走向没落,甚至最终沦为资本炒作的“壳资源”。*ST创兴(创兴资源)...
整治直播电商乱象,快手电商“成... 出品|达摩财经9月19日晚,市场监管总局公布:近日,市场监管总局根据前期核查,依法对成都快购科技有限...
100亿元,千亿能源巨头要“造... 从“手搓装置”到全球领先,一家民营企业的可控核聚变逆袭之路。《中国企业家》记者 马吉英见习记者 苗诗...
小米汽车,又出事了 小米汽车,... 欢迎关注我的好朋友:闺蜜财经图片由AI生成撰文|杆姐&编辑|爱丽丝小米又出事儿了。9月19日,据国家...
降温了,也降息了 降温了,也降... 晚上好,一起看看本周发生了哪些大事吧~希望我们的解读,能让你收获有用又易懂的理财知识,逐渐培养经济敏...
笑死!国产布加迪来了,比保时米... 不到一个月,追觅的PPT造车,它来了。没错,追觅汽车在微博发布首款新车渲染图。从渲染图来看,追觅首款...
电池指数基金如何“捕捉”电池技... 《金证研》 巽风/作者近日,工信部发布《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提出支持...
什么样的家庭,孩子长大后最有底... 点击 “简七读财” ,发送消息“ 理财 ”小白轻松入门~晚上好,我是简七编辑部的冰冰。前几天跟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