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6月4日,中途岛海战爆发,天空弥漫着浓烟,硝烟四起。日本海军满怀信心准备击溃美军,结果却遭遇了沉重的打击。四艘航母被毁,舰队陷入混乱。在这场大败之后,乘胜追击的士兵们,疲惫不堪,胃口也开始出现变化。
这时,位于“雾岛”号上的炊事兵,悄然成为了故事的主角。在日本联合舰队的“雾岛”号战列舰上,有一群普通的炊事兵,他们的任务是负责给舰上的官兵做饭。这些炊事兵来自五湖四海,背景并不显赫,最出名的便是来自九州鹿儿岛县的一个小伙子,他的家乡靠海而生,渔民的生活虽然贫困,却也自给自足。
这个年轻的小伙子从小跟着父亲学习做饭——杀鱼、煮汤、做饭团,生活虽然艰苦,但他有一技之长,村里人也都称赞他做饭手艺不错。到了1938年,日本海军征兵,他20岁时被征召入伍,虽无过人技艺,却凭借会做饭,分到了“雾岛”号的厨房岗位。
“雾岛”号是一艘老牌战列舰,吨位巨大,能容纳一千多名官兵。由于厨房位于舰船下层,空间狭小,环境拥挤,厨房里弥漫着油烟和热气。炊事兵们每天都要早早起床,做饭喂饱全舰官兵,食物虽不丰盛,但却是他们生存的保障。战时,他们做得最多的便是饭团,简单却又方便携带,是战斗中的主要食物。
小伙子每天与其他炊事兵一起,默默无闻地做着平凡的工作。尽管日子辛苦,他从不抱怨,他深知,舰上的每个人都离不开这些简单的食物支持。直到1941年底珍珠港袭击之后,舰队士气高涨,雾岛号也开始频繁参与战斗。
到了1942年5月,舰上迎来了新的战斗,大家都为即将到来的中途岛之战做好了准备。小伙子带着炊事班做了大量的牛肉什锦饭团,并且将这些饭团用竹笋皮包好,准备好供给士兵们。虽然他并没有雄心壮志,但他希望通过做好饭团,让士兵们有足够的体力去迎接这场战斗。
然而,6月4日的中途岛海战,却变得完全不同。南云忠一指挥下的日本航母舰队,雄心勃勃地准备进攻,却没想到美军早已通过破译信息做好准备。随着美军的猛烈反击,日军的航母陆续被击沉,整个战场一片混乱,“雾岛”号舰上的气氛也愈加紧张。
战斗持续了一整天,舰上的炊事兵们仍在忙碌着做饭团,尽管米饭刚出锅非常烫,但为了确保士兵们能及时吃上热食,他们没有时间等待,匆忙将饭团送出去。随着战局急转直下,“赤城”、“加贺”等航母接连沉没,“飞龙”号也在不久后被击沉,舰队陷入极度混乱。
在这场混乱中,炊事兵们依然在厨房忙碌,外面的爆炸声和警报声此起彼伏。虽然他们无法看到外面的战况,但每一次舰体的剧烈晃动都让他们心惊胆战。饭团箱子掉到地上,饭团散落一地,炊事兵们急忙将这些饭团捡起来,擦掉灰尘,再次装回箱子里。尽管局势危急,但他们仍旧没有忘记,前方的士兵们需要这些简陋却重要的食物。
到下午,日军的战局彻底崩溃,剩下的舰船忙于撤退,“飞龙”号沉没,广播也渐渐沉寂。舰上气氛凝重,伤员被陆续送进医务室,海葬的枪声不断传来。那时,炊事兵们决定为士兵们做点什么来提振士气。尽管大家已经吃了一整天的饭团,但有人提出,能不能换个口味,做点年糕红豆汤。
炊事兵们迅速找出了红豆和糯米粉,开始忙碌起来。他们先将红豆煮烂,糯米粉揉成小团子,放进汤里煮。这碗温暖的甜汤,虽然无法抚平大家的伤痛,但至少可以在冷酷的战斗氛围中带来一丝安慰。
随着中途岛战役的结束,日本海军遭遇了重大损失,四艘航母被击沉,舰队几乎全军覆没。6月末,“雾岛”号和其他残余舰艇不得不灰溜溜地撤回日本进行修整。然而,战争远未结束,11月,美军再次发动进攻,在瓜达尔卡纳尔岛一带展开战斗。
这时,命运再次给“雾岛”号带来了悲剧。与美军的“华盛顿”号激战时,舰体遭到重创,九发16英寸炮弹直接命中,最终断成两截,沉没在萨沃岛附近。炊事兵们纷纷逃命,有的爬上了救生艇,而那个年轻的小伙子幸运地成功登上了一只救生艇,经过数小时漂浮,终于被附近的驱逐舰救起。
战斗一直持续到1945年8月,最终日本宣布投降。小伙子退役回到了鹿儿岛老家,村子早已被战争摧残,房屋破败,渔船也大多无法使用。尽管如此,他依然活着,靠着微薄的退伍费,开了个小饭摊,取名“海风餐馆”。起初生意冷淡,但他凭借在“雾岛”号学到的厨艺,年糕红豆汤成了招牌,慢慢吸引了不少回头客。
餐馆的生意渐渐好转,虽然村子并不富裕,但小伙子仍旧能以此为生。他不喜欢谈论过去的战争经历,但每当有人提起,他总是微笑着提到那晚做的红豆汤。这碗汤成了他永远记得的味道,甜中带着苦,仿佛是他一生经历的缩影。
最终,他老去,虽然腿脚不便,但仍然习惯性地在厨房检查食材,生怕遗漏任何东西,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他最后的日子。尽管他的一生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传奇,但他依旧凭借着坚持和坚韧,度过了平凡却充实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