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红军大学成立,许多指挥员都前往红军大学深造。毕业后,部分人回到了原部队,而另一些人则选择了不再返回。王平,作为红三军团的老兵,毕业后本应接替黄克诚担任红四师政委。然而,他却拒绝了这个职位,理由是他在老部队待了太久,想换个新环境来锻炼自己。于是,上级决定将杨勇调去担任红四师政委。从表面看,这似乎是一个合情合理的决定,但如果了解其中的背景,事情或许并不那么简单。
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长期隶属于红一方面军,按理说,二者的关系应该非常密切。然而,当两大军团在草地上合并,改编为陕甘支队时,问题开始显现。当时,红一军团改编为第一纵队,红三军团改编为第二纵队,红一军团派出了一批干部到红三军团工作。红三军团一贯秉承艰苦奋斗的作风,从上到下不搞特殊化,而对于红一军团外来干部的做法总是感到不习惯,他们想维持自己的传统纪律,而红一军团的一些干部则试图整顿和规范红三军团的纪律,认为它需要改善。这种摩擦导致了两军团之间的紧张关系。
在工作上,虽然有些是批评教育,并不是什么大事,但一旦矛盾激化,甚至涉及逮捕,局势就变得紧张了。比如在东征过程中,陈光与彭雪枫就因为一些问题产生了分歧。在打洪洞县时,部队缺乏重武器无法进行有效的城市攻坚战,陈光命令继续进攻,而彭雪枫则指示停止。两人因军政意见不同而发生了冲突,这其中也有本位主义的因素。彭雪枫希望保留红三军团的力量,以便未来恢复军团的完整,而实际情况是,缺乏合适的武器和装备,导致部队伤亡惨重。
由于多次意见不合,两人最终被调离,李天佑和黄克诚接替了他们的职位。李天佑是红七军出身,后来调任红三军团担任团长、师长等职,因此他算是红三军团的“半个自己”。就在这时,红军大学成立,许多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的将领前往学习,王平也在其中。几个月后,王平毕业,他被召去谈话,建议他接任黄克诚的职务,但他拒绝了,表示希望去一个新的环境工作。
当时,有些干部不愿被调到红十五军团去加强领导,而王平则不愿继续留在原部队。最终,王平被调往陕西红军,和贺晋年搭档担任军政委。不过,这段经历并不长,抗战爆发后,王平被调离,转而前往晋察冀军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