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想过,指尖的一滴血能揭示多少健康信息?血糖、血常规等多项指标的检测,往往依赖于末梢采血。虽然看似简单,但任何一个小疏忽,比如穿刺太深或挤压过猛,都可能导致检测结果的失真。2026年2月实施的《末梢血标本采集指南》(WS/T848-2025)明确了从穿刺部位到送检的每一个细节,确保我们可以从这一滴血中读懂身体的真实状态。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小孩被抽血的情景,或是自己在医院进行例行检查。对于6岁以下的儿童,尤其是早产儿和新生儿,末梢采血是首选方式;而对于6岁以上的人群,静脉血则更为稳定。因此,了解谁适合末梢采血显得尤为重要。
准备工作在末梢采血中同样不可忽视。采血环境需要干净、光线充足,使用的工具也应是一次性且防暴露的。同时,受试者的准备也至关重要,例如禁食要求、体位固定等,尤其是对于小朋友,家长的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在穿刺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部位和控制穿刺深度是关键。对于儿童,穿刺深度需要特别注意,过深可能导致疼痛或损伤。消毒时需使用75%乙醇,确保消毒彻底,并在穿刺时保持皮肤紧绷,以减少血液的流动干扰。重要的是,第一滴血应当舍弃,以避免组织液的干扰,随后轻柔地收集血液,避免强烈挤压。
此外,采血后按压止血的时间和标本送检的时限同样重要。对于指尖采血,按压时间需达到至少60秒;而标本送检则要在2小时内完成,以防止细胞形态的改变或血糖的降解。
为了确保结果的准确性,避免踩到一些常见的“坑”,如使用碘伏消毒或是标本长时间未送检。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对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末梢采血虽小,却是检验结果的“第一道关口”。无论是医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循指南,还是受试者的配合,都能为结果的准确性提供保障。毕竟,这一滴血中,藏着我们健康的真相。